对联联林珍奇故事梗概与对联解说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902621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2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联联林珍奇故事梗概与对联解说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对联联林珍奇故事梗概与对联解说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对联联林珍奇故事梗概与对联解说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对联联林珍奇故事梗概与对联解说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对联联林珍奇故事梗概与对联解说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联联林珍奇故事梗概与对联解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联联林珍奇故事梗概与对联解说(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素材全部来源于网络,素材版权归原作者,联林珍奇是一部非常好的电视作品,只可惜现在人比较浮躁,对于一些皇帝戏、太监戏、公主戏等等东西感兴趣,对中国传统文化反倒是提不起兴趣,非常想再看一遍这部戏,本想用来作为培养孩子传统文化基础用,可在网上找不到视频下载,只好搜集故事梗概与重要对联及其讲解供朋友们欣赏。勿商用,谢谢!第 一 集梗概故事发生在我国明代江南一个名叫秀才营村的水乡,家境贫寒的豆腐作坊主凌真的孩子凌大岫,自幼聪明好学,能诗善队。一日与父亲凌真在江中游泳对句,在路上遇到同他嬉戏逗乐的胖和尚和老羊倌,他都以机智又充满稚气的妙对相答,赢得个小小的“文曲星”雅号。同县曹乡绅附庸风雅,望子成龙,逼他

2、娇生惯养的儿子曹龙驹拜师学对联,结果闹出“萝卜对”的笑话。有一次,当朝重臣李太师巡视路过县城,不知天高地厚的凌大岫眼见抬着皇上御书“天下无书不读”金匾的轿对,竟然横躺在大街上拦官挡道,旁观者无不为他捏一把汗。 千年古树当衣架凌真万里长江作浴盆少年凌大岫 解说:这是明代才子解缙少年时答对其父的一副对联,场合恰如电视剧一样,是在江边,这是一副比喻对,出句、对句都显示出很宽广的胸怀,尤其是对句,作为少年之作,更是难得。 核桃曹乡绅萝卜曹龙驹 解说:这副对联和以下的一组对联都来源于民间笑话,剧中曹龙驹的对句是经邺先生提醒后才对出的。本联为“名词对”,以菜蔬对干果,因繁体字写作“蘿蔔”,所以又都是同旁对

3、。 绸缎曹乡绅罗布曹龙驹 解说:此联经邺先生代为解释,“罗”为丝罗之“罗”,“布”乃布匹之“布”,而且是同类名词对。 钟鼓曹乡绅锣钹曹龙驹 解说:此联经邺先生代为解释,“锣”为锣鼓之“锣”,“钹”乃铙钹之“钹”,也是同类名词对。 岳飞曹乡绅罗甫曹龙驹 解说:此联为人名对,经邺先生代为解释,岳飞是忠臣,罗甫是孝子,可以相对。 牛头且喜生龙角胖和尚狗嘴何曾吐象牙少年凌大岫 解说:本联与下联都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于谦少年时与蓝古春和尚的对句。这是一副“比喻对”,出句比喻少年头上梳得两只小发髻,少年大岫反唇相讥,虽有些不敬,但出语敏捷形象,所以胖和尚听了,并不恼怒。三角如鼓架胖和尚一秃似擂槌少年凌大岫

4、解说:此联也是比喻联,出句比喻少年头上梳了三个小发髻,少年大岫以和尚的秃头相讽,和尚听了,却连连声称“善哉!善哉”,嘉其聪慧,胸襟颇为广大。 此木为柴山山出老羊倌因火生烟夕夕多少年凌大岫 解说:这是一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拆合字对”:“此”、“木”合为“柴”,“山”、“山”合为“出”;“因”、“火”合成“烟”,“夕”、“夕”合成“多”。这是一副绝妙的好联,是创作者受到了眼前景物的形象启发联想而得,剧中用优美的画面表现出来了。可见,对联创作也永远离不开生活。 日在东,月靠西,天上生成明字老羊倌女位左,子居右,世间配定好人少年凌大岫 解说:这是明代万安少年时所对的一副“合字对”:“日”、“月”合成“

5、明”,“女”、“子”合成“好”。电视剧以明朝为背景,联中的“明”字便有特指的意义了。 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足,咩老羊倌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哞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来源于传统相声中的“摹声对”和“复词对”,“咩”、“哞”是羊和牛的叫声;“山”、“水”用了四次,“牛”、“羊”用了两次。本联在民间流传时有多种说法,其一是联中的“足”为“角”,“鼻”为“腰”,平仄更协调些。 自喜轩窗无俗韵亦知草木有真香云先生 解说:此为一般的题赠联,本联属于自题联,可以表现撰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 闻鸡愿起舞老羊倌射虎期穿石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用了成语典故。出句“闻鸡起舞”是说东晋名将祖逖年轻时和刘琨在一起,半夜里听

6、到荒鸡啼叫,就起床下地,出门舞剑,培养英雄气概。对句的典故是说汉将李广出猎,见草中有石,误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簇”,连箭头都射进去了,可见力气之大。 不义之财不可取凌真有心为赠有心收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表现了父子两人内心的思想活动。当时,父亲怕儿子收了不义之财,又怕错怪了儿子,便以出句试探;儿子却以对句作为回答,使父亲放了心。 麦黍稷,稻粱菽,这些杂种,哪个先生夺馆先生诗书易,礼春秋,许多正经,何问老子邺先生 解说:这是一副传统对联,在剧中运用得恰到好处。夺馆先生自以为满腹经纶,想出对难为别人,竟傲慢的骂“先生”是“杂种”。在这里,“杂种”和“先生”都是双关词。邺先生对句中的“正经”也是双

7、关语,既说的是前面的“正经”诗、书、礼、易、春秋,又说的是“正派”的意思。因来人欺人太甚,故以“老子”自称,回敬对方。“老子”也是双关词,指长辈,又指书名老子,即道德经。六朝碑版求真意两汉文章饶古风 解说:此为剧中“中堂”里挂的布景联,以表示主人超凡脱俗的意趣。独角兽邺先生比目鱼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鲁迅先生少年时在学塾念书时,回答寿镜吾老师的妙对。在同学们对以“九头鸟”、“三脚蟾”、“百足蟹”之后,先生肯定了“比目鱼”。因为“独”非数字,却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数字,却相当于“二”,虽然俱无数字,却都有数的含义,真是珠联璧合。 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古代

8、传统的言志联。在剧中,少年凌大岫以此回答李太师“你肚子里有几卷书”的提问。上联是他看到身边手握宝剑的武士后即景拈来,作为对仗的铺垫;下联才是直接回答,这种回答是概括性的、虚指的,也表现了答者的气度。 三尺天蓝缎李太师六味地黄丸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历代流传的一副“无情对”。讽刺一个花钱买官做,开中药铺出身的人。上联指官服颜色,下联是成药名,本无相关,故曰无情对。但味对尺,地对天,黄对蓝,丸对缎,工整至极。剧中加以改造,已变讽刺为谐趣了。 登楼望南北李太师行路吃东西少年凌大岫 解说:这是“借字对”,即借用了字面的意义,与出句构成巧妙的对仗。本联巧在以“东西”(物件)借为“东”、“西”两个方向,

9、以与“南”、“北”对仗,而且以吃食的动作配合,真是天衣无缝妙对。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李太师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历来传说是清代纪晓岚回答乾隆皇帝的对句,有名的“复词借对”。联中除以“东”、“西”借来与“南”、“北”相对外,其中所有的字都至少重复出现三次。“南通州”是现在的江苏省南通市;“北通州”是现在的北京通州县。 今日过断桥,断桥何日断李太师明朝奔明月,明月几时明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巧用了很多对联创作手法。它既是“顶针”,即将前一分句句尾之词,作下一分句开首之词,如上联的“断桥”、下联的“明月”;又在联中改变了某些词的词性,将形容词或相当于形容词的

10、“断”和“明”,变成句末的动词。 火烛照空亮,文光射斗李太师惊爆落地响,怒气冲天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即景而作。出句是表达了李太师对小“神童”的期望,“斗”,星星,希望他“文光”照射天宇。对句的“怒气”,是一种爆发出的“志气”,至于“怒”,不是对李太师,而是对着那些居官自傲、蔑视百姓的人。 除夕月无光,点数盏灯,为乾坤增色李太师新春雷未动,击一声鼓,替天地扬威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清代文人陶澍少年时所作的即景言志联。出句从除夕夜的灯光,升华到“为乾坤增色”,意境大大提高了一步;对句也不平凡,把击鼓之声,当作春雷,焕发出“替天地扬威”的千钧之力。第 二 集梗概知县王疾烈陪同李太师观赏歌舞,乘兴

11、展读皇上御征对联。大岫以家中豆芽为题写了一副同字异音的“长”字联,引得秀才、街坊纷纷称奇索对求联。爱才的邺先生也登门收徒,趾高气扬的曹龙驹在水田边嘲弄农夫,反被大岫以联讥讽,只得狼狈而逃。大岫入学后,曹龙驹总想寻机报复,竟然蛮横抢占大岫座位,邺先生出联作裁判,龙驹输后不服,回家大哭大闹搬来父亲曹乡绅救驾。 妙人兒倪家少女李太师大言者諸葛一人倪君 解说:此联是历代流传的有名的“离合字对”佳作。“妙”字拆而为“少女”;“大”字拆而为“一人”;而“人”、“兒”(“儿”的繁体),“言”、“者”,顺势又合成“倪”、“諸”二字,宛若天成,令人叹为观止。此联传说是乾隆时大臣张玉书对的。 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长

12、长长长长少年凌大岫解说:此联是民间传说中一家豆芽店的对联,为“变音对”。剧中神童凌大岫题自家豆腐作坊中发豆芽的对联。联中字下没注“”的字读作“chng”(音“常”)有长度的意思;加“”的字读作“zhng”(音“掌”),有生长的意思。由于这是专写发豆芽菜的,这副对联的意思便有了极大的合理性,如果是对别的行当来说,也许就不好理解了。 家父长于街,肩挑日月卖家母居于院,手摇乾坤转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明代才子解缙少年所作的对联(文字略有不同),剧中是凌大岫用了夸张的语言,介绍自己父母所从事的行当的对联。妙在夸张得合理、有趣:其父凌真(自称家父),不分早晚得上街卖豆腐,其母(自称家母)在家纺棉花,整

13、日摇纺车。故意用了一般形容高官以至皇帝的词语,如“长于街”、“居于院”、“挑日月”、“摇乾坤”这就使人一开始不明所指何事,不免大吃一惊,当知道所指的谜底后,便会叹服他的精明了。 四面湖山收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李太师 解说:此联本是题湖南岳阳楼的一副名联。“收”,一作“来”。下联中“忧乐”二字,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剧中移用为李太师自题言志联,体现了古代有爱国爱民思想的士大夫阶层的精神境界和自我修养意识。 竹篮提笋母抱儿曹龙驹稻草抛秧父捆子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历代流传的一副巧对(用字略有不同),用的是比喻手法。竹子生笋,用竹篮装笋,如同“母”抱着“儿”;对

14、句则更妙,巧用稻秧与稻草的先后关系,如同“父”捆着“子”。古联所用为“母怀儿”、“父抱子”,也是一种合乎自然的很好的对法。 牛跑驴跑跑不赢马鸡飞鸭飞飞不过鹰农夫 解说:此联以农村里常见的动物牛、驴、马、鸡、鸭、鹰的特点,选了“马”和“鹰”来表现马奔腾千里、鹰击长空的气概,象征一种善的、美的、好的、向上、向前的力量。 数一数二大户惊天动地人家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是少年凌大岫为一家从事不同职业的三兄弟所写的对联,还特意加了一个横批“先斩后奏”,巧妙的表现了他们的职业特点:老大卖烧饼,整天“数一数二”;老二卖爆竹,自然是“惊天动地”;老三是杀猪的,当然是“先斩”了再说,不必向谁“奏明”。说是夸张,

15、又是实情;说是写实,又有虚张。 竹笋初生,几时称得林(凌)大秀(岫)邺先生梅花始发,哪曾见有叶(邺)先生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本是明代广东状元林大钦少年时与叶梅开先生的对句。从写实开始,形成一副“谐音人名对”。剧中巧用此联,真是天衣无缝。出句由竹笋到竹林,一片秀竹,以“林大秀”谐音“凌大岫”(人名);对句从寒梅始放的特点,引出没有叶子先生出的道理,巧妙地谐到“邺先生”的人称上来,堪称佳联的上品。 谁能招三秋月邺先生我欲凌万里风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以修辞中“设问”手法,以应对试才。邺先生的出句无疑是既测验了大岫的文才,又试探了他的志向。由于“三秋月”是自然景物,对句虽然也可以再写景物,但是单纯

16、地以写景为对,不免流于一般。剧中神童凌大岫却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自己乘“万里风”直欲凌云的志向。对联十分讲究气势,切忌上联重,下联轻,至少也应该上、下联力度相当。这副对联是历代流传对联中颇有代表性的佳作。 好消息几时来,春月桃花秋月桂邺先生实功夫何处下,三更灯火五更鸡少年凌大岫 解说:此联从旧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化出。出句是鼓励凌大岫在学问功名上有成就;春、秋两季是不同级别科举考试的时间,此时的“好消息”,或是考中秀才,或是考中举人。对句是说自己要好好下功夫,哪怕点灯熬油、通宵达旦,也要把书念好。为了功名而学习的目的,已是陈旧的历史了,但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还是有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