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让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87450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如何让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试论如何让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试论如何让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试论如何让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试论如何让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如何让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如何让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试论如何让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动”起来“动起来,为新的力量喝彩;动起来,每一秒都期待; 动起来,为新的纪录喝彩;动起来,就拥有精彩未来。 ”郭富城的 这首动起来激动人心,也道出了青少年的特点。尤其是初中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人生阶段, “动” 应该正是他 们的普遍特征,可我们在实际的听课中却发现, 许多学校的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几乎是“ 万马齐喑” ,即使有解答问题、 发表 观点、交流示范者,也只是寥寥几人忙碌于整堂课中。更何况这种忙碌有时就是在充当一种“托” 的角色。“不动”,倒成了 语文课堂上初中生的一个集中特点。那么如何让他们“动”起来呢?从教 师的角度看,我想 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让学

2、生产生“ 动” 的愿望,二是让学生有“ 动” 的能力,三是给学生“动”的机会。也就是说,要让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 动”起来,必须要解决“想动,能动,可动” 的问题。如何解决呢?一、调动兴趣,改 变观念,解决 “想动”的问题。(一)调动兴趣很多初中生在语文课堂上不想动,主要是因为觉得没兴趣。那么教师如何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呢?1、要精选学习内容。(1)阅读课要找准课文的学习点。阅读课要让学生学起来有兴趣,就不能一成不变地只是概括主要内容、划分段落层次、分析中心思想,而是首先要针对不同文体选择不同的学习点,如小说,就要抓住人物分析进行学习,而说明文就要抓住说明顺序和方法来进行学习。其次要针对每篇

3、文章的特点确定不同的学习侧重点。如有些文章适宜研究语言,就多研究语言;有些文章适宜分析结构,就多分析结构。(2)综合性学习活动要切实地搞好。学生对新奇的、未知的、生活化的事物往往感兴趣,而综合性学习恰恰满足了他们的愿望,因此要让学生愿意动,就不能放弃或淡化综合性学习活动,而要落实每一个活动主题,让丰富的生活内容进入学生视野。如 说不尽的桥、 让世界充满爱等,都是能让学生产生兴趣的学习内容。(3)作文课要引入生活内容。作文要取材生活,反映生活,作文课就要引入生活内容。指导课不能只是出示一个题目,点拨一下思路,即开始写作;讲评课也不能只是读几篇作文了事。我们应该从生活中选取议题,让学生真实的生活经

4、历和体验成为作文课的素材,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让他们“ 想动”。如将歌 词 引入作文课堂,让学生从中分析写法、借鉴构思等,效果不错。2、要创新学习形式。要让学生愿意动起来,我们教师就要改变一问一答的学习形式,而要有所创新,引入讨论等能体现其主体性的学习形式,还可以加入表演等实践性较强的学习形式。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努力去做的不应该是只让学生听,被动接受,而应该是让他们因喜欢学习的形式,进而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3、要配合激励措施。成就感应该是使学生动起来的强大内驱力,所以我们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解决疑难过程中体验解疑本身内在的乐趣,还要让学生因一些外在的激励形式而努力去“动” 。比如,给他

5、们解决问题积分,主动提出问题,主 动解答问题,完整解决问题等学习行为被分别赋予一定的分值,并将其不断积累,达到不同的积分额,授予不同的荣誉称号。这样就等于建立了一个长效的激励机制,学生在荣誉的追求中不断地提升着自我,强化着“ 动” 的愿望。(二)改变观念学生的行为不仅与其兴趣有关,而且受其观念指挥。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不少学生受到消极观念的影响,怕“ 出风头”,怕暴露缺点,所以不愿意“ 动” 。那么如何让他们想动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两点:1、突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害怕表现,害怕“ 动”的观念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我们要改变它,最好也是用良好的行为和积极的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主要的做法就是

6、让一部分同学先活动起来,给其他同学做出榜样。再让那些惧怕“ 动” 的同学先 尝试着“动”,然后通 过品尝“动”的乐趣来使其形成“想动 ”的观念。2、突出适时正面地引导。有些同学一旦形成某种观念,往往在其头脑中是根深蒂固的,想替代它,潜移默化地影响就显得有些无力。这就需要我们选择好适当的时机,面 对整个集体或个人,做正面思想工作,引导其认识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益处,不“动”起来的弊端,从而主动地尝试转变观念。二、优化置疑,授之以法,解决 “能动”的问题。(一)优化置疑最好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疑惑,提出问题,但实际上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教师的置疑仍占主导位置

7、。即使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很强了,他们的学习仍是离不开教师的适时点拨,因此本文主要从教师的角度谈优化置疑的问题。1、教师提问的语言应简练而形象。(1)提问语言应让学生迅速把握住问题核心内容。 教师提问的语言一定要简练而明确,指向清楚,要学生回答什么?几个问题?一目了然!不要使用有歧义的词语和句子,不要出现病句。能使用单句的就不用复句,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迅速而及时的反应。如教读醉翁亭记, “课文第三段共描绘了几个画面, 请分别用一个三字词组来概括每一个画面。 ”这样的提问就比 “课文第三段共分几层,概括层意。 ”要明确得多。(2)提问语言应能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与想像。语文学科的阅读课,学习过程大多

8、是化抽象为形象的过程,因而教师的提问应引领学生将抽象的文字还原为形象的景物或事件等,让学生能通过思考问题对文本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样学生也会感觉不是太难做到,才能“ 动” 起来。如教读使至塞上, “请同学们用一幅简笔画来表现一下诗歌的内容。 ”这样的问题,就很形象。而写作课和综合性学习课,教师的语言同样需要考虑引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起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2、教师的提问应有梯度,照顾学生的水平与接受特点。(1)缩减简单是非问答。课堂上,简单是非问答粗看起来很热闹,看起来学生“ 能动”了,而实际上, 这不是真正的“ 动”,只能促成学生思维浅层次的发展。这样做不利于培养学生缜

9、密的思维。教师应让学生说出答案背后的为什么。针对问题 ,不能 让 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简单是非问答不能满足他们的思维要求,若长此以往,学生将失掉“动 ”起来的必要, “能动”也就无从谈 起了。(2)选好提问的切入口。学生能不能“动” 起来,还在于教师提问的切入是否巧妙(一个问题能带动若干问题的解答,一个问题能让学生有众多发现),是否接近或处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区域。让学生既觉得有兴趣,又能跳一跳就可以够到。如教读变色龙,抓住一个“变 ”字切入,由此宕开,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结构以及主旨的理解就都变得轻松了。(3)安排好问题的层次。学习一篇文章,完成一次活动会涉

10、及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哪个问题先解决,哪个问题后解决,往往会影响学生能力的架构,所以要安排好问题的层次,让每堂课的问题都能成为一个带有梯度的体系。总体上来说,应把握一个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困难,从整体到局部,从阅读到写作,从感知到表达的顺序。(二)授之以法授之鱼不若授之渔。教给学生问题答案,不如教给学生获得答案的方法。学生有了方法,有了能力,才能学得轻松,才能在课堂上“ 动”起来。为此,需注意以下两点:1、重视解疑过程的点拨与启发。学生解疑的方法是在经历一次次的困惑,一次次的明朗后一点点获得的。问题 解决不了,也就得不到解疑的方法,形成不了能力。因此教

11、师要使学生“ 动” 起来,必须在学生遇到疑惑时给予及时的点拨,为学生打开思路,启发其思考。让学生不至于因遇挫而丧失信心和斗志,也不能因为遇挫而影响问题的答案的探究。2、重视解答思路的展示、交流与应用。在交流中,在思维的碰撞中,方法才能得到优化,尤其是解答问题的思路。知道问题的结果,其意义并不是很大,而求得答案的思路却弥足珍贵。学生从中能找到学习的方法,解疑的技巧,才可拥有“ 动”起来的能力。所以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展示其解答思路,鼓励学生们多多交流,并引导其在新的解疑中求证思路的可行性,强化“ 动”起来的能力。三、改变模式,丰富 课型,解决 “可动”的问题。(一)改变模式若教师始终因循着一个固定

12、的模式进行教学,尤其是师讲生听的模式,势必会让学生因没有“动”的机会而变得畏缩自闭。所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可 动” 的机制 灵活的课堂模式就非常重要了。1、避免“一言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很大的区域内,语文教师还是以自己为中心,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也是以讲解为主要传授手段。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有限时间内,教师的发言机会多,少数几个学生机会多,如同做报告。这样的 课堂往往是沉闷的,所以我们应避免课堂成为报告会。我们应变集中讨论为小组讨论,让每一个学生有一个小的语言交流圈,给更多人以表达的机会。学生们有了“动”的舞台,自然才能“动” 得精彩。2、体现精讲多练。一堂课的时间,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活动

13、的机会,同时还要保证他们足够的活动时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精讲” ,甚至可以放手让学生来“ 精讲” ,而更多的时间用于练习,用于提高能力。需要在全班范围内讲的时候集体讲,不需要在全班范围内讲的时候小组内讲,不需要 讲的干脆就不讲,不必浪费时间。这样,活动的时间充足了,参与活动的挑战性增强了,学生“动”的空间就变大了。(二)丰富课型语文学科内容庞杂,学生的生活体验、个性特长又千差万别。所以寥寥二三个课型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我们应该让语文课堂类型尽量丰富,让更多学生有展现自我独特一面的机会。1、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课型。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整体上看分为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三个方面。每一个

14、方面都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型,如阅读课,我们可以安排朗诵比赛课、文章鉴赏课、词句整理课、常 识 交流课等;如写作课,我们可以安排素材积累课、写作方法指导课、佳作欣赏课、语言训练课、互评自评课等;如综合性学习课,我们可以安排故事会、课本剧、讲演会、主持大比拼、演唱会等形式。通过安排不同的课型,搭建一个展示的舞台,让 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随心所欲地“ 动”。2、不同课型要充分表现学生特点。我们采用不同课型就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 起来的可能,所以采用什么课型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特点,不能我们老师说了算。我们有时候觉得不错的课型也许并不适合学生。如有的班级爱唱歌和唱歌水平较高的学生非常少,如果我们强行安排演唱会的课型开展综合性学习,那么只能碰壁。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住学生不同的特点与状况,把握住不同的时机。综合以上论述,如果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能够实实在在地从这三个方面做好工作,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在语文课堂上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风采,积极踊跃地“动”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