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汉寿龙池实验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83021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汉寿龙池实验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南省汉寿龙池实验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南省汉寿龙池实验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南省汉寿龙池实验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南省汉寿龙池实验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南省汉寿龙池实验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汉寿龙池实验中学201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汉寿龙池试验中学 2011 届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三年级历史科目问题卷时量:90 分钟 满分:100 分、 选择题:(352=70 分)1鼎被视为传国重器、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记载盛况,这种礼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响。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 ,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A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C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2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

2、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 )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3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被定为“火德” ,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 A土德 B木德 C.水德 D金德 4 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 ”这表明 ( )A郡县制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B周王是天下唯一大宗与政治上的最高领袖C宗法制的确立割断了“国”与“家”之间的关系D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等级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 中说:

3、“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 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对王国维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C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6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7某班学生看到易中天帝国的

4、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介绍:“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宋创文官制(文臣将兵制) ,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于是就此展开了讨论。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下列说法的对错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

5、丙对,丁错8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里真正的领袖”是因为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D清朝设军机处9雅典梭伦改革、秦朝实行郡县制和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在历史上发挥的共同作用是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缓和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世袭特权 D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10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 、 “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

6、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11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武力,第二次是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 ”古代罗马之所以能以法律征服世界,因为罗马法中蕴含着如下观念A人人平等,公正至上 B以牙还牙,以眼还眼C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12 “茶神 ”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陆羽推崇越州青瓷 1 2

7、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朝时期白瓷质量不如青瓷 3 4A B C D 1 2 3 4 1 2 4 1 2 3 3 413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 ”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 “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 D “重农抑商 ”政策的松动1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 “衣食”篇中提出, “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传统服饰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B西装必将风行全国C社会变革引起服饰变化 D中西

8、服饰各有特点15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被众多的历史学家称为“英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对英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一百多年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界标。有人评论 1832 年英国议会改革法案时说:“英国比欧洲任何国家也许更接近于革命。 ”这主要是因为A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B工人阶级和下层群众获得了普选权C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取得了更多席位,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的稳定D明确规定了限制国王的条款 16新华网消息:英国首相布朗 2010 年 5 月 11 日正式向英国女王递交辞呈。保守党领袖卡梅伦

9、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组建新一届内阁,就任英国首相。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伊丽莎白二世远离政党纷争,只是国家名义的象征B卡梅伦首相是国家最高行政长官,并可控制立法大权C新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D新内阁受到下院的反对时,卡梅伦只能辞职并解散内阁17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C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D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矛盾18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

10、A强调“大一统” B主张顺应自然 C推崇法的作用 D相信天人感应19.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A光大儒家 B恢复礼乐秩序 C建立教育体系 D加强中央集权20现代化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历史学家认为,欧洲近代早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革命与启蒙运动极大地促进了精神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这四场运动的共同之处是A促使人类自立、自觉、自信意识的形成 B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枷锁C使宗教宽容主张被广泛接受 D确保了代议制的逐步建立21霍克海默阿道尔诺说:“在

11、启蒙精神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有一定的理论观点受到毁灭性的批判”在启蒙运动中受到批判的理论或观点不包括A “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 B “上帝是宇宙的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上帝”C “哪 里 没 有 法 律 , 哪 里 就 没 有 自 由 ”D “教 皇 是 太 阳 , 国 王 是 月 亮 , 国 王 的 权 力 借 自 教 皇22.有人认为,西方先哲们在人类社会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的思想集中体现为A三权分立 B社会契约论 C天赋人权 D人民主

12、权23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24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民主宪政的特点。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把恶作剧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说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革命的彻底性25漫画是我们学习历史过程中一种比较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不同时期的漫画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