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语言的归韵问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881826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歌唱语言的归韵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歌唱语言的归韵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歌唱语言的归韵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歌唱语言的归韵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歌唱语言的归韵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歌唱语言的归韵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歌唱语言的归韵问题汪 晓 万(上饶师范学院音乐系,江西上饶 334001)摘要:正确理解歌唱语言中的归韵问题,是学好歌唱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国内声乐界对归韵有不同理解。本文对其中两种最有影响的观点,分别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关键词:归韵;字腹;十三辙;收音对于歌唱语言的“ 归韵” 问题 ,许多声乐家的著作中都有过阐述。按理说,这个问题毋须再谈。然而,笔者在拜读一些声乐著作时,却 发现这个本不该有问题的词汇,却有迥然不同的理解。因此,笔者觉得很有必要赘言几句,以免声乐学习者产生迷惑。目前,国内声乐界对“归韵”的理解虽有多种,但最主要的有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归韵”等同于“收音” 。持 这

2、种观点的人把咬字吐词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出声引 长归韵(收声)。他 们 一般把第二个阶段“ 引长”理解为“引长字腹 ”,即只强调韵母中发音最响亮的那个母音字腹,对复韵母及鼻韵母亦是如此。而第三阶段则 或为“归韵”,或为“收声 ”,这里的区分主要看韵尾的不同而定:“传统 唱法把收音分 为归韵 和收声。 归韵指母音i 、u、o,而收声是指字尾带有子音n、 ng的字,最后要收到前、后鼻音中。 ”1(P73)作者简介:汪晓万(1969) ,男,江西婺源人,上饶师院音乐系教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与研究。宋承宪先生在其编著的歌唱咬字训练与十三辙一书中,把需要收音和归韵的韵母分为八类,分别是:1、怀来类:含

3、 ai、uai,引腹是 a,归入 i 音收声, 实际音响为 ae 即可;2、灰堆类:含 ei、uei。引腹是 e,归入 i 音收声, 实际音响为 e 应唱作 e。3、遥条类:含 ao、iao。引腹为 a,归入 o 音收声;4、由求类:含 ou、iou。引腹为 o,归入 u 音收声;5、言前类:含 an,ian,uan,an。引腹为 a,归韵时舌尖上抬“抵腭”而收; 6、人辰类:含 en,in,uen,n 。引腹为 e,归韵时抵腭而收;7、江阳类:含 ang,iang,uang。引腹 为 a 音,归韵时气息穿鼻腔发出 ng 收声;8、中东类(或庚东类):含 eng,ong,ing。引腹分 别为

4、e、o、e,归韵时仍为“穿鼻”型。第二种观点,认为“归韵就是要把每个字音的韵(母)唱准确,不要唱成、另外的字韵。例如:把“广大”的“ang”,唱成了a韵,听起来广大就变成了“ 寡大”了”。 2(P18)持 这种观 点的人一般把咬字吐词的过程看成是:出声归韵收音三个部分,这里 “归韵” 与“ 收音” 完全是两个概念。这里的“ 归韵” 可以理解成把引长的部分放在本韵里唱,而不是只强调 其中一个最响亮的母音。如“ 白字”,引长的不是“a”,而是“ai”音(哀韵)。 “归韵的 归正是强调要唱出这个字的本韵,不要离开本字韵,唱成另外的什么韵。 ”2(P18)下面,对这二种观点的利弊进行探讨。先说第一种观

5、点。笔者发现,持第一种 观点的声乐家大多是持西洋唱法或曾受训于西洋唱法,而且大多是建国后从各类院校培养出来的。这就不得不让人想到,他们是否借鉴了西洋唱法中的语言处理规则?(不管是否有意识地借鉴)。我们知道,西洋歌唱的语言,特别是意大利语,引长延伸的只有五个母音,即 a、e、i、o、u。如享德尔的绿树成萌中, “om bra mai fu”中“om”延长六拍,主要在“o”上,只在第六拍快结束时迅速到“m”音,而“mai”则唱“ mai”,它不等同于汉语拼音的“mai”(“麦”音),但持第一种观点的人却是把“m ai”(“麦 ”音 )唱 成“ma(引长)i(收声)”。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一种观点很有

6、可能是借鉴西洋歌唱语言的处理规则的。其优点有二:首先,便于学生打开喉咙歌唱,如 “ai”唱成“a i”,“ang”唱成“a ng”;其次是便于初学声乐者把握好正确的母音口型。其不足之处,也可从二个方面进行讨论。首先,按此 观点, “归韵” 与“收音”是对不同韵母的同一步骤,即以 “i,o, u” 为后缀的复韵母,要“收音”, 对鼻韵母如“an,en, ang,eng,ong”等复韵母的收音才算是 “归韵”, 这就是说,只有鼻韵母才有“韵”要“归”,其他复韵母则只有引长母音加收音,如“ai ”是“ a+i”。而事实上,汉语文字有十三韵脚,即十三本辙。其中有许多韵辙是不能按 1+1 的方式读的,如

7、“ 怀来辙”、“灰堆辙”、 “遥条辙” 、“油求辙 ”,它 们和鼻韵母一样,是一种整体性的韵脚,是不可拆开分读的。 这就像词语中的 单纯词,如 “蝙蝠” 、“琵琶 ”,是不能拆成“ 蝙”和“蝠” 、“琵”和“琶”的。十三辙是汉语言的十三个韵,而汉语拼音则是用来给汉语注音的,是先有汉语十三韵而后有汉语拼音的。歌者如果单纯对注音符号(拼音)做文章,是容易出现偏颇的。其次,这种观点在演唱长音的复韵母或鼻韵母时,极易 产生“走韵”的现象。如 “白云下面马儿跑”中的“跑” 字,按此观点唱成“Pa(拖长)o(收声)” ,听者易听成“白云下面 马儿爬 噢” ;再如“恨是高山,仇是海” 中的“山”、 “海”字

8、都是重点强调并拖长多拍的,按此 观点,极易唱成 “恨是高沙嗯,仇是哈依”,诸如此类,就不一一枚举了。再看看第二种观点。这种观点强调出声后, 马上归入本韵唱,并且保持原韵直致结束收音。 “在歌曲,特别 是歌剧和戏曲的唱段里,歌词有时一个字配有很长的拖腔。在这样长的拖腔中,演员需要做各种表演动作, 还要保持原韵一线到底” 2(P25),例如前例, “白云下面马儿跑”中的“跑” 字,在出声后,迅速由“a”过渡到“噢” 音,并在“噢”音上拖音(即归入 ao 韵中唱),最后收音到“o”,这样不致于产生对歌词的误解。以上两种观点,在实际教学中都有其一定的市场,我们无法用正确或错误来进行评价。但是第一种观点

9、对 “归韵”的理解,笔者不敢苟同,而且在拖 长拍时极易产生唱词上的误解,笔者觉得不太可取。而第二种观点,把字放在本韵中唱,不离开本韵(即承认每个字都有“韵” 要归), 这样的直接好处是不会产生唱词的误解,易于歌曲的表情达意。这种对“归韵”的理解,笔者窃以为是可以接受的,并希望能推而广之。参考文献:1 曹汝森,姜丽军简明歌唱训练手册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2 管林论声乐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On singing The Find of SyllablesWang Xiaowang(Shangrao Teacher college, shangrao, jiangxi 3340

10、01)Abstract: It is important in learning singing to acquir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fined singing in spite of different views existing in the vocal music circles at present. It is to make respectively a thorough analysis and study the two most influential views on the subject.Key words: the final singing, head vowel of a final, the thirteen rhyme schemes, ending a fin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