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专利权的主体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23808 上传时间:2016-11-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专利权的主体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3、专利权的主体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3、专利权的主体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3、专利权的主体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3、专利权的主体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专利权的主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专利权的主体(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三章 专利权的主体【提要】 专利申请人就其发明、实用新型或者外观设计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申请,经专利审查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查,并确定其符合专利条件后,授予其相应的专利权,从而成为专利权人,即专利权主体。第一节 专利权主体概述一、概念与分类专利权主体即 专利权人 是依法享有权利、承担相应义务的人。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职务发明创造的单位、外国人和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都可以成为专利权的主体。专利权的主体可划分为三种:1、自然人和法人自然属性 【注意】 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只能是自然人,不能是法人或其他单位。2、本国人和外国人主体国籍) (1)在中国 有经常居所 或者 营业所 的外国人

2、、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享有与中国公民和企业组织同等的权利。(2)在中国 没有 经常居所或者营业所的外国人、外国企业或者外国其他组织在中国申请专利根据专利法第 18 条规定了下列 3 种情况:协议;国际条约;互惠原则。需要注意的是,此处 不包括无国籍人 。(3)选择代理机构的区别(应当;可以) 参见专利法第 19 条、第 22 条3、原始和继受主体取得方式【例题】在我国,可以成为专利权主体的人包括(、单位 B、无国籍人C、发明人、设计人 D、发明人、设计人的继承人二、专利权主体与专利申请权主体1、专利权的主体与专利申请权主体不同。2、专利申请权主体是指依法享有就某项发明创造向

3、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3、专利申请人依法向国家提出专利申请,审查合格才获得专利权并成为专利权人。4、享有专利申请权是否就能获得专利权,要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故专利申请人未必就能成为专利权人。2三、确定相同发明创造专利权主体的原则美国专利法多年来采用先发明原则(to ,美国总统奥巴马于 2011 年 9 月16 日签署了美国专利法案 ,这是美国近 60 年来对专利法做出的最大一次修改。该法案授予第一位申请者(to 专利权,而不是原创人。【阅读文献】 朱雪忠,漆苏:美国专利改革法案内容及其影响评析 , 知识产权2011 年第 9 期。(一)先发明原则是指两个以上的申

4、请人就同样发明创造分别向国家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专利权授给 最先完成 发明创造的人的原则。(二)先申请原则是指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专利权授给 最先申请人 的原则。目前先申请原则被绝大多数国家的专利法所接受,我国同样也实行先申请原则。具体包括申请日和申请时刻两种时间标准。专利法第 9 条: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专利权授予最先申请的人。第 28 条: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 收到专利申请文件之日 为申请日。如果申请文件是邮寄的,以寄出的 邮戳日 为申请日。实施细则第 41 条:两个以上的申请人 同日 (指申请日;有优先权的,指优先权日)分别就同样的发

5、明创造申请专利的,应当在收到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的通知后 自行协商 确定申请人(协商不成的,均不授予专利;商标申请是抽签决定) 。四、专利权的继受主体1、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继承。专利法第 10 条: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2、专利权的继受主体是指通过 转让 、 继承 或者 赠与 方式依法获得专利权的人。【注意】 在继受取得中,继受主体只能取得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发明人或设计人身份权 不可转让和继承 ,不能适用继受取得。继受人申请专利时,应向专利局提供继受该发明创造的证明。3第二节 发明人、申请人与专利权人一、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一)概念 细则第 13 条: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是指对发

6、明创造的 实质性特点 作出 创造性贡献 的人。在完成发明创造过程中,只负责组织工作的人、为物质技术条件的利用提供方便的人或者从事其他辅助工作的人, 不是 发明人或者设计人(非发明人) 。1、发明专利称为发明人;2、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称为设计人。(二)特征(1)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只能是 自然人 ,不能是法人或其他单位。(2)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认定不受其 民事行为能力 的限制。例如,在日本就曾有一个 5 岁 8 个月的孩童获得实用新型专利。 (3)发明人或者设计人必须是对发明创造的实质性特点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 (4)发明人或设计人享有的权利包括 署名权 、 获得奖励权 和 获得报酬权 。署

7、名权是一种人身权,不能转让、继承, 永远归 发明人所有。 (第 16、17 条;细则第六章)【例题 1】 哪些主体可以作为专利法规定的发明人(A、某科技开发公司 B、正在监狱服刑的罪犯C、间歇性精神病人 D、某大学科研处【例题 2】 下列有关发明人和设计人的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发明人和设计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B、发明人或者设计人有权在专利文件中写明自己是发明人或者设计人 C、在完成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只负责管理和维护实验设备的人员不是发明人D、发明人和设计人就其完成的任何发明创造均有权申请专利二、专利申请人专利申请人是指有资格就发明创造向专利行政部门申请专利的人或者是已经向专利行政部

8、门提出专利申请的自然人或法人。具体包括:(1)专利申请人可以是发明人、设计人,也可以不是发明人、设计人。职务发明创造的单位,发明创造的受让人、发明人或者设计人的合法继承人,都可成为专利申请人。 (2)发明人或设计人有权在专利文件中 写明自己 是发明人或设计人。专利权人有权在其专利产品或该产品的包装上 标明专利标识 。 (第 17 条)明确申请人的意义在于:原始专利权人只能通过申请专利而产生。因此,只要弄清楚了专利权申请权的归属,也就解决了专利权的归属。4【例题】 下列哪些主体可以作为专利申请人(、某大学 B、某大学计算机学院C、某大学计算机学院软件教研室 D、某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授(一)职务发

9、明单位为申请人专利法第 6 条:执行 本单位 的 任务 或者 主要是利用 本单位的物质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创造(“本单位”也包括临时工作单位) 。1、 执行本单位的任务 (实施细则第 12 条)(1)属于本职工作范围内的发明创造。(2)履行本单位交付的本职工作之外的任务所作出的发明创造。(3)退职、退休或者调动工作后 一年内 作出的,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或者分配的任务 有关的 发明创造。2、 主要利用 本单位 物质条件 (实施细则第 12 条)物质条件是指资金、设备、零部件、原料或者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等。其中不对外公开的技术资料包括技术档案、设计图纸、新技术信息等。法院在判定

10、“主要” 这一要素时的标准是所使用的物质技术条件是完成发明创造所必须依赖和不可缺少的,缺少这种物质技术条件,该发明创造就可能完不成。少量的利用或者对发明创造的完成没有实质帮助的利用,不应算作利用了单位的物质条件。【注意】 判断是否属于职务发明创造,不取决于发明创造是在单位内还是在单位外作出的,也不取决于是在工作时间还是在本工作时间外的业余时间做出的,只要属于执行单位的任务或者主要是利用了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即便发明创造是在家里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也属于是、职务发明创造。【例题】 甲公司职工乙退休后很快作出了一项与其在原单位承担的本职工作有关的发明,但直到 2 年以后才申请专利。乙的发明应属于(

11、A)A、职务发明 B、非职务发明C、协作发明 D、委托发明(二)非职务发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申请人专利法第 6 条第 3 款: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 发明人 或者 设计人 ;申请被批准后,该发明人或者设计人为专利权人(不得压制) 。利用 本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所完成的发明创造,单位与发明人或者设计人订有合同,对 申请专利 的权利和 专利权 的归属 作出约定 的,从其约定。(三)合作发明与委托发明合同约定,无约定则归完成方专利法第 8 条:两个以上单位或者个人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一个单位或者个人接受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委托所完成的发明创造,除 另有协议 的以外,申请专利的权利属于5完成或者

12、共同完成的 单位或者个人;申请被批准后,申请的单位或者个人为专利权人。【例题 1】甲、乙、丙共同开发了一种新的印染技术,甲负责提供资金,乙负责提供设备,丙负责具体研究开发工作。如果三人未就开发成果申请专利的事宜作出约定,则该项新的印染技术申请专利的权利应当属于谁(C) A、甲 B、乙C、丙 D、甲、乙、丙共同享有第四章 授予专利权的条件【提要】 掌握授予专利的 3 个实质条件及其判断标准,熟悉我国专利法对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具体要求。专利授权条件通常分为实质条件和形式条件。1、 实质要件 :也称专利性,指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自身必须具备的条件,其包括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第 22 条:授予

13、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第 23 条: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 不属于现有设计 ;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外观设计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告的专利文件中。2、 形式要件 :指发明创造自身以外的,获得专利必须具备的程序方面的要件,散见于专利权取得的整个程序。第一节 新颖性一、新颖性的概念专利法第 22 条第 2 款:新颖性,是指该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不属于 现有技术 ;也没有 任何 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在 申请日以前 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含申请日)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者公告

14、的专利文件中。专利法第 23 条:授予专利权的外观设计,应当不属于现有设计;也没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就同样的外观设计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告的专利文件中。从各国的立法可以看出,判断新颖性是以已经公开的现有技术(of 标准。 现有技术 也称已有技术或技术水平,是指在申请日之前已经公知公用的技术的总和。【抵触申请】 专利法第三次修正案中将抵触申请的主体由“他人”修改为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 ,也就是说,专利申请人自己的专利申请(包括权利要求书、说明书以及附图中记载的技术方案)也有可能构成抵触申请。抵触申请的 四个构成要件 :1、申请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包括

15、申请人自己;62、申请日:在正在审查的专利申请申请之前向专利局提出申请,即属于先申请;3、公布日:由专利局在后申请的申请日或之后依法公布;4、发明相同性:在申请文件中记载了与后申请同样的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二、判断标准(一)公开标准公开标准是判断新颖性的首要标准, “公开”是指已为人们知晓,成为众所周知的东西。而判断该技术是否已经公开,包括:1、书面公开。也称出版物公开,即发明创造的内容以书面形式公开,其中最典型的是专利文献、科学技术杂志和书籍等。出版物处于公开状态主要是指该出版物属于公开发行出版,没有限定读者范围。 2、使用公开。判断使用是否达到足以发明创造丧失新颖性,必须把握两点:一是使用在公开场所进行。二是通过实施能使公众从中了解该技术的实质内容。3、其他方式的公开。主要是口头公开,包括在公开的集会上讲演、报告,在有线或无线广播电台演说,在课堂或成果交流会上讲解等。但讨论会、认证会等局部范围,限定人数场所的公开一般认为不构成口头公开。【例题】下列哪些情况构成专利法中所述的“公开发表” (、一件新产品已经在某省政府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描述过B、一本描述某新产品的科技书已经在新华书店的橱窗中陈列,但尚未售出过C、一本描述某新产品的杂志陈列在大兴安岭林区某县文化馆的书架上D、某新产品的鉴定报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专利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