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英国迟至1973年加入欧共体的原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98394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英国迟至1973年加入欧共体的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英国迟至1973年加入欧共体的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英国迟至1973年加入欧共体的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英国迟至1973年加入欧共体的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英国迟至1973年加入欧共体的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英国迟至1973年加入欧共体的原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英国迟至 1973 年加入欧共体的原因2007 级世界史研究生张尊健2007111110320127摘要:英国与欧共体关系经历了倡导成立、作壁上观、抗衡阻挠、申请加入,到最终成为欧共体内尴尬的伙伴。英国迟至 1973 年加入欧共体的主要原因有:传统文化因素、经济利益考虑、政治利益考虑、国际关系利益考虑关键词:欧共体英国原因1951 年 4 月 18 日,法国、西德、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该条约于 1952 年生效。煤钢共同体的成立标志着欧洲一体化向前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煤钢共同体成立后发展迅速,仅在煤钢两方面进行合作已经不

2、能适应六国的需要了。于是 1957 年 3 月 25 日六国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 ,这两个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于 1958 年生效。1967 年,根据 1965 年 4 月 8 日六国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 ,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组成欧洲共同体。但二战后曾大力提倡欧洲联合的英国却迟至 1973 年才加入欧共体,其原因是什么呢?一、文化传统因素影响英国作为一个岛国,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但是当代表欧洲文明权势顶峰的罗马人踏上这片岛国的土地时,英吉利就注定不会同大陆隔离了。 ”从那时起英国国内在文化和思想意识上都有一种或强或弱的欧洲联合的观念在涌

3、动。基督教成为欧洲的主流意识后,英国同欧洲大陆有较强的认同感。虽然民族国家形成以后,基督教的民族化改革及连续不断的对外战争使英国民族意识勃然兴起,不过“英国和法国等大陆国家在政治上敌对,经济上相互冲突,但在文化上没有这样,文化的同源性并不因民族利益的冲突而破灭” 。 此时,欧洲联合观念也没有销声匿迹,它不过深藏于民族意识之中,当遇到恰当时机它便会表现出来。近代欧洲联合的观念开始在思想界和实业界中得到传播。英国公谊会教徒威廉佩恩在 1963 年发表的一篇有关欧洲和平的短评中主张建立一个“欧洲议会” 来维护欧洲和平,促进各国之间经济贸易的发展。1905 年英国著名政治家格雷厄姆沃拉斯提出了如下的警

4、示:如果西方世界不停止“达尔文主义”的恶性生存竞争,照当时的形式发展下去,那么最终现代文明可能只会剩下两个帝国。英籍德国实业家瓦希特于 1914 年在伦敦建立了“欧洲统一联盟” ,希望在经济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欧洲国家之间的联邦。 而1938 年在英国成立了一个鼓吹“联邦”的组织“联邦同盟”居然有上万人参加, 泰晤士报 , 卫报 , 新政治家等大报刊都发表了社论。 可见此时欧洲联合的观念在英国得到较快传播。面对二战给欧洲造成的灾难,人们纷纷提出各种制止战争、促进和平的主张,英国的有识之士也在为此不懈的探索。而欧洲联合就被他们认为能够带来和平。1946 年 9 月丘吉尔在苏黎士大学发表的演说中敦促“

5、重建欧洲的大家庭” , “建立某种欧洲合众国” ,不 陈乐民.王振华.胡国成.战后英国外交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第 2 页 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第 33 页 (法) 皮埃尔热尔贝.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第 10 页 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第 186 页 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第 210 页2论演说出于何种动机,但激励了欧洲联邦主义者, “鼓舞了当时已有的各种这类组织增加活动和争取更多的支持者,并且促成了许多新组织的成立。

6、 ”他们都在为欧洲联合而奔走呼吁。1947 年 5 月在英国由温斯顿丘吉尔鼓动而成立的欧洲联合运动包括许多保守党和自由党显贵,甚至还有几个工党的知名人士,哈罗德麦克米伦、朱利安艾默里、邓肯桑兹和洛德莱顿都是这个组织的成员, 这个组织一度活动频繁,在民众中传播了欧洲联合的观念,促进了欧洲联合运动的发展。欧共体成立后,在英国政府内部像爱德华希思等一些有识之士都主张加入欧共体。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能够实践自己的欧洲联合思想。在英国获得迅速发展的欧洲联合观念冲淡了英国强烈的民族意识,促进了民众观念的开放,这种观念在恰当条件下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成为推动英国加入欧共体的强大力量。二、经济状况推动战后初期,

7、英国自恃经济竞争能力还很强大,凭借英联邦以及英美“特殊关系”而不屑加入欧共体。但是六十年代英国遇到的困难和严重经济问题促使英国决定加入欧共体,以期摆脱经济困境。英国的工业体系带有英国传统症结, 它是一个老工业国家,企业设备陈旧,管理方式落后,新科技采用相对较少,加之战后英国实行的国有化政策及福利国家的成功实施,使英国背上了沉重的财政包袱,而缺乏对老工业进行改造的必要资金。这就造成了英国经济发展的后劲不足,缺乏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推动力。到了 50 年代以后英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缓慢下来。19501960 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日本为 10.8%(19521960 年), 西德

8、为 7.8%,意大利为 5.5%(19511960 年 ),法国为 4.8%,美国为 3.2%,而英国仅为 2.7%;而在 19601969 年的年均增长率日本为 11.1%,法国和意大利为 5.9%,西德为 4.9%,美国为 4.5%,英国仍居末位为 2.6%。 4可见,在 50 年代和 60 年代,英国的经济增长率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是最低的,英国的经济实力也降至第五位。而欧共体六国的经济却得益于共同市场,获得了飞速发展。同时,在英国发生的停产大罢工(1966 年)、通货膨胀等进一步“阻碍了英国从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经济模式的转型,削弱了英国参与现代世界竞争的能力。 ”为了找到医治 “英国病

9、”的良方,英国最终决定申请加入欧共体,以期获得一种外在力量来推动英国国内的改革进程。英联邦在英国对外经济贸易天平上占有重要分量。在 50 年代初,英国对英联邦成员国的出口约占其全部出口的 50%左右,然而随着广大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各殖民地民族工业的发展及其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竞争,使英国在英联邦内的贸易空间不断被压缩,并且英国最新发展起来的一些新兴高科技部门如机电、航空等很难在英联邦内找到市场,这就使英联邦在英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到 1961 年对英联邦的出口占英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已下降到 35.4%,而到 1970 年对英联邦的出口仅占英国出口总额的 27.3%。与此同时,在

10、战后世界贸易体系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却加强了经济交往,形成了越来越紧密的经济体系。英国和欧共体国家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有地缘优势和相似文化传统,这导致“英国和欧共体的贸易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占英国对外贸易的比重迅速增加。 ”6五十年代初,英国对六个欧共体成员国的出口占其全部出口的 14%,到了五十年代末,英国出口的 28.2%是输往西欧国家的,而到 1966 年这一比例则达到 37.8%。显然外贸重心的 (英) 德里克W 厄尔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政治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第 122 页 (法) 皮埃尔热尔贝.欧洲统一的历史与现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11、989.第 51 页 Bernett Correll.The Audit of War:Illusion andDream of Britain as a GreatNation M. London:Macmillan,1986,p514 伍贻康.周建平.欧洲经济共同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第 63 页 Georeg Stephen. Britain and European Integration since 1945 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1991,p116 G.Wyn Rees.British Strategic Thinking and

12、 Europe, 1964 - 1970 J. Journal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History,1999,(1).p653转移使英国对外关系的重点转向欧洲是必然的。形势的发展使英国愿意“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成为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完全的,忠诚的和积极的成员。 ”7二战以后,英国面临着美、日以及欧共体国家的竞争。英国企图依靠英联邦来确保自己的地位,待到英联邦不足以满足英国经济发展需要时,英国又纠集瑞典、丹麦等国家组成七国自由贸易联盟,希望把欧共体融化在里面,但是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经济实力与欧共体六国相比处于劣势。面对严峻的形势,英国政府对欧共体进行了一场“痛苦的重新评价”

13、 。决定申请加入欧共体以便能够和其他共同体成员国“一起分享这种新发展的利益和好处。”可见对严峻经济形势的深刻认识是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政治因素决定政治因素是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根本原因二战以后,出现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世界的格局。在新的世界体系中面对美苏两个超级巨人,英国显得势单利薄,为了维护英国的国际地位,丘吉尔提出了著名的“三环外交”,其构想是“以第一环英联邦和大英帝国作为力量的基础,利用第二环英美特殊关系,借重美国的力量重建世界大国地位,进而利用第三环联合起来的欧洲,谋取西欧的领导权,并利用西欧的力量对抗苏联。 ”10(p58)可见英国处于三个环的枢纽地位,丘吉尔希望籍此

14、恢复英国的世界大国雄风。在三个环中英国的重点是英联邦和英美特殊关系。然而国际局势的发展,使这两个环在英国外交中的地位明显下降,英国被迫接近欧共体以弥补力量的失衡。二战后初期,英联邦是英国外交的基础,对英国具有极大的经济、政治、军事价值,对英国的世界地位有重大的影响。加之英国的世界殖民体系反映了英国的辉煌历史,民众对它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一体系的任何变动都会使民众敏感的民族感情之弦绷紧。因此,战后英国极力维护这一殖民体系。然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许多殖民地取得独立或自治,像埃及、巴基斯坦、印度、南非等国实质上都脱离了英国,使英国的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同时英联邦成员国都积极发展自己的民族工

15、业,降低了对英国的依赖,使英联邦在英国的战略地位中被严重削弱。加之自己实力的下降和与美苏竞争的压力,英国开始逐步实行战略收缩。战后,英国在美国援助下很快恢复了经济,两国还在地区和全球防务方面进行协调合作。加之英美两个民族有较深的历史渊源,共同的语言和文化根基,因此英美两国有着较紧密的关系,这种关系便被英国称为“特殊关系” 。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使英国面临着两个超级大国,英国采取了依靠美国的政策,企图搭美国便车,借用美国的力量来维护自己日益衰落的地位。但是美国以本国利益为基础而不会被英国所左右,这就导致英美“特殊关系”动摇不定,战后的一系列事实也正是这样。1956 年的苏伊士运河事件便是一例,当

16、时美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坚决反对英法入侵埃及,使英法两国最终遭到失败,这件事在英国掀起了重新评价英美关系的呼声。另外英美还在诸如争夺世界市场,战略核武器的研制以及美国入侵越南等事件中都有意见分歧,在对待欧共体问题上观点也相左,美国为了增强欧洲集体防御能力而支持欧共体建设,并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英国加入欧共体或至少不要破坏欧共体的一体化进程,而英国则排斥欧共体。在美国看来,英国排斥欧共体会使美国被迫在欧共体和英国之间进行选择,而这正是美国所力图避免的。因此美国压迫英国采取符合美国利益的政策,敦促英国和欧共体进行谈判,压迫英国采取符合美国总体利益的政策。可见所谓的英美“特殊关系”随着形势的发展已经名存实亡了。战后英国与英联邦关系的削弱和英美“特殊关系”的淡化使英国失去了原来所倚重的力量。为了获得平衡,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