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83089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摘要】拥有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对一个人的学习、生活、工作都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内涵,语言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然后阐述了语言表达所要达成的目标:逻辑性、得体以及生动性。接着揭示了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与弊端,从:(1)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2)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谈话氛围;(3)创设课内外真实的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4)及时的做出系统、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一些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

2、表达能力、问题、对策引言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伊勒特说过:“在造就一个上流人的教育中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 ”这里“谈吐”指的就是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但在这个快节奏的信息社会里,仅仅拥有海量的信息而不懂得如何运用语言表达出来将其为己所用,再多的信息也会“石沉大海” 、 “一无所用” 。在这个注重人际交往的社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交换和沟通信息、想法乃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都需要具备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一个拥有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个体,便会凸显其敏捷的思维能力、得体的言谈举止能力和个人身心修养能力,这对他的人际交往、学习和工

3、作都大有裨益。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要坚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在教学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学科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相关能力,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它也担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学习关键期”问题。他认为,每一种技能的学习都有着其关键年龄,一旦错过了这个最佳年龄,就会对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学的时间非常重要。综合这些研究,我们发现,从出生到青春期前的这段时间里,尤其是学龄前和小学阶段语言的发展比较迅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因此,

4、从上述种种观点看来,为适应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学,便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这一重大职责。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应重视学生语文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其成为他们架通未来事业成功的桥梁,这应该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一、语言表达能力的内涵(1)语言表达的内涵语言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它以交际、传播为目的,以物、事、情、理为内容,以语言为工具,以听者、读者为接收对象。因而,表达能力是观察、记忆、思维、创造和阅读的综合运用能力,是各种学习能力和智力的综合反映。人们通常认为书面

5、表达和口头表达是组成表达能力的两个主要方面,并认为写作训练即是书面表达,而演讲、辩论等则为口头表达。因此许多人都将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绝对的孤立、2区分开来,其实,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是语言表达的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语言表达养成的目标衡量一个人的语文表达能力的标准是多方面的。如表达是否流畅,是否生动,是否简洁,是否重点明确等等。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必须具有“三性” ,即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首先,语言表达要合乎逻辑。一个人的语言表达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其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的流畅性和准确性都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基础之上的。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

6、具,表达就是将思维结果用语言表述出来的过程。可见,思维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其次,语言表达要得体。 “得体”就是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对象、目的来使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内容和方式,从而准确无误的传达自己的观点,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语文学科有一句常话: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境。这句话点明了语境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表达是否切合语境和得体事衡量语言表达好坏的一个标准。因此,我们在表达、交际时,根据具体的语境来表达非常重要。最后,语言表达要生动。在合乎逻辑而又得体的基础上,如果能综合使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能灵活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各种修辞手法;能变换使用陈述

7、句、疑问句、感叹句等多样句式;再用优美的言词来加工修饰,这样势必能增加语言的表达效果,这就是“生动”的感染力。当然这些目标对身心发育均不成熟的小学生来说颇有难度,但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语文教育在教会学生基本的字词句知识和阅读理解能力以外,还应该向着这个目标出发,为学生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养成奠下坚实的基础。然而,现实总是问题重重,当今小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尽如人意,但是只要了解症结之所在,通过努力,一定能够对症下药,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和原因分析(1)学习环境层面的问题不协调的学习环境影响了语言表达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教师反映,学生不会说完整的话,说话越来越简单

8、,一般三句以上的话就不会说了,能说一分钟以上话的学生很少,尤其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么普遍声音太轻,有的甚至根本不愿意开口;要么只是用一、两个字、词或短语,干巴巴地回答,缺乏最起码的完整性;要么答非所问,表达不清,根本谈不上应有的条理性和逻辑性。而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目前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看,尚未形成协调统一的学习环境。现在小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压力也越来越大,真正用于口语交际训练的实践机会很少,多是为了应试而学习。即使是写作练习也有一套应用于高分作文的模板,完全没有自己的主见。再加上社会环境中语言污染严重,形成了不良的导向,如网络语言的杂乱就给学生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再从家庭因素来

9、分析,一些家长因工作忙,也不懂得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甚至自己就有许多不良的语言表达习惯,从而疏忽了家庭教育。孩子的语言表达就不尽如人意。(2)学习心理层面的问题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了语言的表达许多孩子存在语言表达的心理障碍问题,主要表现在心理素质差、自卑、胆怯、顾虑、3紧张,这些都影响了语言的顺利表达。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孩子是因为从小胆子就小,或已经具有了自卑的心理定势,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些孩子是因为自尊心强,怕回答问题出错,别的同学笑话,不敢回答问题。在课业负担较重和网络快速普及的情况下,学生自我封闭的倾向越来越严重,不与他人敞露心扉,甚至和自己家人也缺少了必要的情感上的口头交

10、流,而喜欢在网上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这同时对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作文“没有真情实感” 、 “平淡如水” 、 “没有个性特征” 、 “缺少生活体验”等现象是比比皆是。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提高其语言表达的能力,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需要潜心研究儿童的各种学习规律,不同的心理特征,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3)教材设计层面的问题缺乏语言表达情境,训练与生活脱节首先,课堂教学中缺少必要的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情境。许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各级各类测验、考试,许多必要的训练,包括字词的实际运用、课文的深入理解以及语言表达的训练就被压缩掉了,课文中的

11、很多词语学生不会具体运用,且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机会也是少之又少。而且,进行说话训练时,一般是代表发言,不是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再者,教材中有些口语交际训练过于理想化,与现实生活脱节。对书面语言的要求过高,小学的学生很难达到信、达、雅的要求。这种现实与实际的脱节很难达到语言表达能力训练的目的。(4)教学方法层面的问题教学针对性不强,忽视逻辑思维训练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而许多老师对这方面的了解不够,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大,不能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语言训练。而且,现在许多教师在上课时对学生缺少必要的逻辑思维的训练,重感悟,轻分析。过去讲课文

12、时,几乎每篇都会划分段落层次、归纳段意,老师都会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思路,比如总分总的关系、因果关系、事物的发展顺序等等。但现在老师不敢过多分析课文,不敢再让学生分段了,因为这样会浪费很多不必要的时间,而且也有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的嫌疑。并且,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时候,大多数教师注重的都是学生的口头语言的表达,很少关注学生的书面语言的正确流畅的表达,导致学生发展的失衡。在教学中缺乏教师的必要的引导,存在低水平的简单问答或低层次聊天现象,致使学生语言表达缺乏条理性,语意不连贯,缺乏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对策探究针对上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出现的种种

13、问题及不容乐观的现状,我们应该积极地面对这些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提高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做好基础教育的奠基工作。(1)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缺乏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不当所致,而是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造成的。因此,解铃还须系铃人,需要三者的共同努力和合作来解决这一问题。作为教师,应密切与家长的联系,有效开发、利用家庭与社会的学习资源,充分认识到“生活无处不课堂” 。家庭中,社会上,如双休日、节假日的外出,家庭的来访接待、聚会等,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多去接触人,主动地交流。过后,也可以到课堂上搞一次用书面语言“真实再现” ,教师借机给予指导。再如老师可以每星

14、期给家长写一封信,推荐好书、好文章,或是语言规范、孩子感兴4趣同时又适合模仿的电视节目,并将其作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谈话内容,引导学生上健康、规范的网站等等,既丰富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教师还可以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表现,或让学生把身边发生的事情回家讲给家长听,听取家长的意见。家长也可反馈自己的意见,或将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或是自己教孩子说话的收获写一写,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等等。有条件的也可以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定期由专家向家长传授如何提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和技巧。(2)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谈话氛围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时,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使学生的表达顺利进行,教

15、师就应该努力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表达氛围,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表达习惯。首先,要鼓励学生参与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激发语言表达的兴趣。语言的表达应该是一个动态、双向而生动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应解放孩子的嘴巴,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自主品评,开放表达,在尊重学生个性选择的前提下,让每个学生能够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思想的碰撞,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逐渐完善自己的思路。其次要建立一种真诚、接收、理解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师道尊严” ,教

16、师以严厉、威严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但是,这样会让小学生更加害怕教师,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只有老师真正放下架子,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发自内心地“移情”于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会克服心理障碍,对学习产生安全感,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的内心的观点,这样训练下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但在不同的儿童之间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儿童的个别差异,不能机械地要求所有学生都达到同样的水平,不能使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来教育每个学生,而应针对特定儿童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对于表达能力差一点的同学,教师可以把简单的问题给他们,及时给予鼓励,给他自信,循序渐进地改善。(3)创设课内外真实的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的生活化的交际情境教师应巧妙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通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口语交际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他们熟悉的人或事,做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而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