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语言美感解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61149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朱自清散文语言美感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朱自清散文语言美感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朱自清散文语言美感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朱自清散文语言美感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朱自清散文语言美感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朱自清散文语言美感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朱自清散文语言美感解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朱自清散文语言美感解读朱自清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卓尔不群的散文大师,他的散文具有魅力超群的美感力,主要表现为散文语言以纯正朴实的“谈话风”体现出雅俗共赏的朴素美,以节奏的徐疾有致和声韵的回环和谐体现出旋律优雅的音乐美,以色彩的浓淡相宜、描摹的动静相生和比喻的虚实相映体现出逼真鲜明的绘画美。在“五四”以来灿若群星的散文作家中,朱自清先生是一位风格独特、成就斐然的优秀散文作家。他的散文,以堪称“白话美术文的模范”之艺术成就,显示出新文化运动散文创作的实绩,对白话散文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郁达夫先生曾评价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

2、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的散文确实有一种超乎寻常的美感力, “能够在朴素自然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之中见神奇,平正通达而又富于创造性”,因此仅从语言的运用方面来说,朱自清的散文就很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与借鉴。鲁迅先生说,文学作品的语言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朱自清先生堪称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其 “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的整个风格跟语言有密切的关系。 ”其语言之美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雅俗共赏的朴素美,旋律和谐的音乐美,逼真鲜明的绘画美。一、雅俗共赏的朴素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朱自清不仅提出了“雅俗共赏”的

3、文章美学观,而且以自己的写作实践“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形成其散文语言一个重要的美感特征 雅俗共赏的朴素美。朱自清先生主张文学语言“新而不失自然”,在强调“现在的诗的语言第一是要回到朴素,回到自然”的同时,还强调语言要创新。他始终把朴素自然和不断创新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语言追求,并努力实践着,形成了独特的语言风格, “如早春晨曦,如晚秋山泉,给人以无限自然清新的感觉。 ”这种朴素自然而又清新的语言,集中表现为散文语言的口语化,即朱自清先生孜孜以求的“谈话风” 。 “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散文语言的口语化,正是朱自清散文朴素的语言最为显著的特色。为了达

4、到“用笔如舌”的境界,朱自清在加工提炼语言,形成“谈话风”语言的艺术创造中,巧妙的把从民众口语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的“俗语 ”和从文言、古语以及外来语中吸收进来的简练畅豁的“雅言”融为一体,因而产生了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一)以北京话为基础,使用口语中常见的词汇和句式,形成了具有北京地方口语韵味的“谈话风” 。朱自清认为:“北平话一向是官话,影响最广大,现在又是我国法定标准话,用来代表中国现代语,原是极恰当的。 ”他还说“自己是苏北人,却赞成将北平话为作标准语。一来因为北平是文化城,二来因为北平话的词汇差不多都写得出,三来因为北平话已经作为标准语多年,虽然还没有俗成 , 约定总算约定 的了。

5、”朱自清先生不仅极力主张,自己写文章更是自觉地运用北京的口语。 “朱先生自始就2注重北平的方言,尤其近几年来,他在这方面的成就很可观。在他的文章中,许多的语句都那末活生生地捉到纸上去。使你感到文章的生动,自然与亲切。 ”朱自清的回来杂记一文所用的就是典型的京味语言,纯正的京腔京韵,具有北京口语化特色。比如“小顽意儿” “地摊儿” “三轮儿” “闲味儿” “慢点儿” “差不离儿”等儿化词透出亲切自然的情感;把西南的大城市和北平比,觉得“寒尘” ;用“手头不宽”代经济状况不好;还有市民口语上习惯讲的“逛街” “操练” “麻利”等,都来自北京老百姓的口语,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有味,感觉自然亲切。他的给

6、亡妇更是一篇着意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品,请看其中的一段文字:“这孩子生了几个月,你的肺病就重起来了。我劝你少亲近他,只监督着老妈子照管就行。你总是忍不住,一会儿提,一会儿抱。可是你病中为他操的那一份儿心也够瞧的。那一个夏天他病的时候多,你成天儿忙着,汤呀,药呀,冷呀,暖呀,连觉也没有好好睡过。那里有一分一毫想着你自己。瞧着他硬朗点儿你就乐,干枯的笑容在黄蜡般的脸上,我只有暗中叹气而已。 ”作者写作本文时是有意“尽量用口语,向着言文一致的方向走”,运用 “一会儿提,一会儿抱” “哪一份儿心” “成天儿忙着” “瞧着他硬朗点儿 ”的儿化句式,运用语气词“汤呀,药呀,冷呀,暖呀” ,采用的完全是与

7、亡妻拉家常话的语气和口吻,确实给人以“面对面坐着谈话”的感觉,不仅体现了北京口语的特点,而且让人感到真切自然,堪称“豪华落尽见真淳” 。(二)以古典文学修养为底蕴,恰当运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法,形成了具有北京知识分子口语特点的“谈话风” 。朱自清先生主张用口语、用白话写作,追求朴素、自然和清新的谈话风。并不是对平常谈话的口语作简单地照搬。他所主张的口语,是在运用俗语的基础上,融入一些雅语,重新组织起来的语言,是长住北京的知识分子的口语。朱自清文章中的雅语,构词造句仍以俗词为主,适当地融进古文里富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现代汉语里依然使用的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创造以现代白话文为基础的“俗化的文言,接近口

8、语的文言 ”。“到了写欧游杂记 伦敦杂记的时候就不然了,全写口语,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方式,虽然有时候还带有一点文言成份,但是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 。 ” 如春 背影 看花松堂游记等都是雅语与俗语相结合的精品。像“颇” “且 ”“惟” “诸多” “尤” “之”“云” “孰知” “不然” “于兹” “于是乎”等文言词随处可见。前文引述 给亡妇的一段文字中:“干枯的笑容在黄蜡般的脸上,我只有暗中叹气而已 ”,文言语气词“而已”的掺入,恰到好处,显出雅俗融通的特点。文言句式如背影 中“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 “触他之怒” , “事已

9、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等句,以及引用整句古诗,如“吹面不寒杨柳风”(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松堂游记 )等,既明白如话,通俗自然,又优美和谐,增添了口语的典雅隽永色彩, 加强了文章的美感,使文章更能见出一种情致风韵,也体现了他雅俗合一、彼此交融的主张。朱自清的文章中使用口语,是用既要“达意”又要“表情”的标准来提炼的。他的“谈话风”的文章语言, “逐句念来,有一种逼人的风采,使你觉得这确是佩弦的话,确3是佩弦的口气,那么亲切,那么诚恳。只要你肯听,便叫满怀忿忿,也不会不慢慢地心平气和,乃至倾耳入神。为他一句一点头呢。这是佩弦先生文字的魔力。 ”有着字外有字、

10、句外有句的韵味;明白如话、通俗平易之中,还有形象生动、优雅隽永的一面,使其文章语言达到了雅俗合一的境界。(三)以汉语语法为主体,洋为中用,有选择有限度的引入欧化语言因素,形成兼容并蓄、新颖别致的“谈话风” 。朱自清先生的文章语言,基本上使用“不欧化的口语”,保持汉族标准语的民族特点,使人倍觉亲切流利,毫无生涩别扭之感。他在评论文章中曾多次谈及过度欧化是不对的,但他在语文零拾和经典常谈等书中也同时指出适度欧化是 “自然的趋势” ,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他主张有选择地和有限度地向外国语言学习。为了使所用的口语更见情韵风致,朱自清先生在选择提炼口语时也并不绝对排斥欧化。在不影响汉语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他巧

11、妙注入欧化因素,很自然地融进一些外来词,并创造性地运用一些欧化句式,形成了雅俗化一、新颖别致、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西欧语言有两大特点,一是在构词法上利用不同词尾改变词性;二是在句法上的倒装。朱自清将西欧语言的这两个特点审慎地引入自己的散文语言,既保持了汉语的特性,又增加了语言的新鲜感。 ”朱自清在构词造句时,有时将动词词尾缀在其他词类后,达到改变词性的目的。如把“着”缀在形容词后面,变形容词为动词;把“了”缀在名词之后,变名词为动词。有时他还把西欧语言的倒装句法引入散文,使行文活泼有变化。在绿中有这样的句子:“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

12、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 ”这是形容梅雨潭潭水的三个比喻,都采用了“移状作补”的形式,放在句子的后部,从而更明显的突出潭水的情态。 “皱缬” “明亮”本不是动词,后面加上时态助词“着” ,把它们活用作动词,兼表时态与动态,而与动词“摆弄着”相对称,构成排比句,以便突出潭水的情态。这用句式的倒装和构词法都是欧化的,但作者运用起来却显得很自然。在春里有这样一句: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作者在“园子里” “田野里”后面都加上逗号,形成短句,“瞧去”放在瞧的对象之后,也用逗号断开,再用“一大片一大片 ”的重叠表现,把“满是的”放在最后,这样,通过句中词序的倒装,对“满是的 ”

13、起了强调作用,也是欧化句法。 给亡妇中的“谦,好好儿放心安睡罢,你。 ”将主语 “你”放于谓语之后,这是主谓倒置,使语言的抒情味更浓。综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无论是朴素感人的背影 ,明净淡雅的荷塘月色 ,委婉动人的儿女 ,或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温洲的踪迹 ,还是择偶记 台州的冬天也都是运用口语为文,写得通俗易懂,朴素清新,有如清水芙蓉,风采独具。朱自清在散文写作中,是以北京俗语为基础和骨干,在保留现代口语的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创造性地继承和借鉴了我国文言和外国语言的成分,博采古今中外表现形式,使其文章语言通俗而淡雅,质朴而有风华。诚如朱自清先生的学生、朋友,并为同时代作家的李广田先生评价所说:“

14、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外国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往往带来了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这种作风,就是朱自清先生孜孜以求4的,具有雅俗共赏的朴素美感特征的“谈话风” 。一、旋律和谐的音乐美散文的音乐美,虽然比不上诗歌语言表现的强烈,但对富有诗意的散文而言,同样既要有情感和形象兼备的语言内涵,也要有优美动听的外显形式,即语言要富有音乐性。“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读的流畅,听得明白,具有听觉上的美感。 ”也有助于渲染气氛,描写环境,刻划性格,增强艺术感染力。为“表示旧文学之自以为特长者,白话文学也并非做不到”

15、,处于新旧文学交替时期的朱自清先生,吸取了旧文学注重语言节奏与声韵变化的长处,对散文语言音乐美的追求可谓苦心孤诣,形成了散文语言节奏鲜明、声韵和谐、旋律优雅的音乐美感特征。(一)注重语言节奏徐疾有致,具有音乐的旋律美。“文学作品语言的音乐性,是和现实生活中的音响、节奏相联系的。客观事物的运动变化,仪态万端,人的思想感情也错综复杂。文学作品的语言如能在字音、语调、节奏等方面与之配合,可以把生活表现得更加有声有色。 ”(21)请看朱自清的散文儿女中一段描写家里开饭时,孩子们嬉闹情形的文字:“每天午饭和晚饭,就如两次潮水一般。先是孩子们你来他去的在厨房与饭间里查看,一面催我或妻发“开饭”的命令。急促

16、繁碎的脚步,夹着笑和嚷,一阵阵袭来,直到命令发出为止。他们一递一个地跑着喊着,将命令传给厨房里的佣人;便立刻抢着回来搬凳子。于是这个说, “我坐这儿!”那个说, “大哥不让我! ”大哥却说, “小妹打我!”我给他们调解,说好话。但是他们有时候很固执,我有时也不耐烦,这便用着叱责了;叱责还不行,不由自主的,我的沉重的手掌便到他们身上了。于是哭的哭,坐的坐,局面才算定了。接着可又你要大碗,他要小碗,你说红筷子好,他说黑筷子好;这个要干饭,那个要稀饭,要菜要汤,要鱼要肉,要豆腐,要萝卜;你说他菜多,他说你菜好。妻是照例安慰着他们,但这显然是太迂缓了。我是个暴躁的人,怎么等得及?不用说,用老法子将他们立刻征服了;虽然有哭的,不久也就抹着泪捧起碗了。吃完了,纷纷爬下凳子,桌上是饭粒呀,汤汁呀,骨头呀,渣滓呀,加上纵横的筷子,欹斜的匙子,就如一块块花花绿绿的地图模型。 ”这是一段颇有代表性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