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自治区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60135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自治区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宁夏自治区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宁夏自治区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宁夏自治区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宁夏自治区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自治区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自治区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宁夏自治区银川一中 2011 届高三年级语文第二次月考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 I 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只交答卷纸。第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咏花诗词的鉴赏中国咏花诗词的历史认识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它通过人们对花卉的审美态度和欣赏情调,曲折地反映了人的种种处境和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在阅读鉴赏咏花诗词的同时,考察历代诗人、词人的不同的创作心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境界,是很有趣味的,这对我们的鉴赏活动

2、也颇有益。这种创作心态,粗略地看有两大类,一类侧重于表现客观自然,是欣赏自然的活动;另一类侧重于表现主观感情,是感情物化的活动。前者仍是自然世界的反映,后者则已进入感情世界了,自然的花草仅仅是进入感情世界的媒介罢了。后者在咏花诗词中佳作最多,价值也更高。这两大类作品,在艺术境界(诗境)上,又表现出不同的层次。首先是表现感官感受的“物境” (用传为王昌龄所作诗格中语) 。着眼于花卉色香形态的描述,是即目即景、直接感知的形象。在创作上表现为“巧构形似” ,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如白居易的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云:“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焰火欲烧人。 ”真是“吟之未终,皎然

3、在目” 。又如章质夫的水龙吟状杨花飘飞,同样妙到毫颠,云:“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我们欣赏这类诗词,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这些创作,是典型的模仿自然、通过艺术再造自然的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亚里斯多德在探讨艺术创作的自然原因时认为,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确实是这样。不过这种“似” ,还仅仅处于“形似”的境界。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诗也一样,故需要再进一步转向表现审美客体作用于审美主体感官而产生的某种特殊感受,以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如韦庄写白牡丹,全然撇开其形态,只说“昨夜月明浑似水,入门惟

4、觉一庭香” 。表现素花溶化在月色中,不见其花,惟闻其香的特别感受,唤起人们固有的审美体验,那么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便可思而得之。在这里,并不仅仅直接诉之感官,同时要通过联想来意会。范成大霜天晓角咏梅云:“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也是舍其形而摹其神,皆有画笔难到的效果。这正像唐人戴叔伦所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无疑我们欣赏这类诗词作品,需要有一番沉潜涵咏的功夫,甚至要通过想象,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去补充、生发。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欣赏也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1对“趣味”一词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是一种饶有

5、兴趣的事。B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了解了古人的花卉栽培情况。C人们阅读鉴赏咏花诗词时产生的艺术审美情趣。D咏花诗词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审美价值。22从文中看,对“模仿能使人们得到满足”的原因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以追求审美客体形貌的逼真再现为务,从中获得感官的快适。B我们欣赏这样的诗词时,比较容易看出其好处,如食雅梨,入口便化。C创作的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符合人们欣赏时直接感知形象的需要。D诗人通过“巧构形似”的艺术再造自然活动,以艺术品酷似自然原形为乐。3不属于“获得传神地再现自然的艺术效果”的一项是 ( )A白居易山石榴诗写杜鹃花的红艳,产生了“吟之未终,皎然在目”的艺术效果。B韦庄写白

6、牡丹,不见其花,惟闻其香,便可知白牡丹皎洁芳香的幽雅神貌。C范成大霜天晓角 “脉脉花蔬天淡,云来去,数枝雪”是舍其形而摹其神D戴叔伦的“诗家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8 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4-6 每题 3 分):汪应辰,字圣锡,信州玉山人。幼凝重异常童,五岁知读书,属对应声语惊人,多识奇字。家贫无膏油,每拾薪苏以继晷。从人借书,一经目不忘。十岁能诗,游乡校,郡博士戏之曰:“韩愈十三而能文,今子奚若?”应辰答曰:“仲尼三千而论道,惟公其然。 ”绍兴五年,进士第一人,年甫十八。御策以吏道、民力、兵

7、势为问,应辰答以为治之要,以至诚为本,在人主反求而已。上览其对,意其为老成之士,及唱第,乃年少子,引见者掖而前,上甚异之。上欲即除馆职,赵鼎言:“且令历外任,养成其材。 ”乃授镇东军签判。故事,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至是,取一年半阙以归。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为主和议,应辰上书,谓:“和议不谐非所患,和议谐矣,而因循无备之可畏。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金虽通和,疆埸之上宜各戒严,以备他盗。今方且肆赦中外,褒宠将帅,以为休兵息民自此而始。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臣愿勿以和好之可无虞,而思患预防,常若敌人之至。 ”疏奏,秦桧大不悦,出通判建州,

8、遂请祠以归。张九成谪邵州,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久之,除秘书少监,迁权吏部尚书。李显宗冒具安丰军功赏五千余人,应辰奏驳之。权户部侍郎兼侍讲。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常奏:“班直转官三日,而堂吏增给食钱万余;工匠洗泽器皿仅给百余千,而堂吏食钱六百千;塑显神御,半年功未及半,而堂吏食钱已支三万、银绢六百匹余两。他皆类此。 ”上惊其费冗,命吏部裁之。除吏部尚书,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论爱民六事,庙堂议不合,不悦者众。应辰接物温逊,遇事特立不回,流落岭峤十七年,桧死,始还朝。刚正方直,直言不避。以淳熙三年二月卒于家。论曰:“应辰学术精淳,尤称骨鲠。皆事

9、上忠而自信笃,足以当大任者,惜不尽其用焉。 ” 注赵鼎:当时宰相。张九成:当时主战派。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应辰答以为治之要 要:关键B上甚异之 异:奇怪C殿试第一人无待次者 次:等级D和议不谐非所患 谐:成功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汪应辰“刚正方直”的一组是 ( )召为秘书省正字 交游皆绝,应辰时通问 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应辰独员当剧务,节冗费 应辰奏驳之寻兼翰林学士并侍读 3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应辰幼时聪颖异常。他五岁就读书识字, “属对应声”常常出语惊人,记忆力不凡,借来的书过目不忘,十岁就

10、能写诗。曾有一学官以韩愈为例嘲笑他,他反应机敏,以孔子一事加以回击,令人拍案叫绝。 B汪应辰才智绝伦,参加科举考试时写的策论切中时弊,皇帝以为是一老年士子所作,不料是一个 18 岁的少年所写,于是龙颜大悦,当即要授予官职,但赵鼎认为要按照惯例让他到地方上去磨炼,“养成其材”,于是授汪应辰为镇东军签判。 C汪应辰反对秦桧,敢于直言。当秦桧力主与金和议时,他上书皇上,认为不应该“肆赦中外,褒宠将帅” ,而应加强防备, “常若敌人之至” 。正因为这样,他深为秦桧所忌,被贬官做建州通判。 D汪应辰关心国事,体恤民情。在任户部侍郎兼侍讲期间,独自处理复杂的事务,节约开支,并上书皇上,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认为

11、国家在许多地方都存在浪费现象,使皇上“惊其费冗” ,下令裁减。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 分)(1) 异议不息非所畏,异议息矣,而上下相欺之可畏。(2)纵忘积年之耻,独不思异时意外之患乎?此因循无备之所以可畏也。(3) 及其丧父,言者犹攻之,而应辰不远千里往吊,人皆危之。(二)古代诗歌阅读:(8 分,每小题 4 分)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 鸪 天陆 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注:玉瀣:美酒。 黄庭:道家经典。元:同“原” 。8这首词上阕描写了哪些生活画面?

12、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生活态度?9词的最后两句“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有何深意?它在词中起什么作用?(三)名句名篇默写(10 分)(1) 岳阳楼记写道,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_,_。(2) 醉翁亭记写道,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_。爱莲说写道,予谓菊, (3)_;(4)牡丹,_, (5)莲,_。(6) 饮酒写道,问君何能尔,_。(7)荀子在劝学中指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_。 (8)荀子又说,_,善假于物也。4(9) 消遥游中庄子说:故曰至人无己_,圣人无名。(10)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13、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只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4 分)11、阅读下面这篇散文,完成(1)(4)题(每题 6 分) 。儿行千里我第一次骑单车穿越中国的途中,母亲还不时将一封封家书提前寄到我将到达的地方,好让我每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城镇,都会收到家人的问候,它温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风尘仆仆地归来时,我的背囊里总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书。在一座乡村,一个农妇的儿子爱上了美丽的贵族少女。备受单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离家到庄园主家当花匠的决定。启程的那天,雨丝纷飞。孤独的母亲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儿子欢天喜地朝远方的庄园走去,年轻的农夫欢快地走着,他吹

14、着欢快的口哨,始终也没有回过头。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奋勇爬上高高的草垛,卖力地干活,因为他心爱的少女正在楼上的阳台注视这里。高傲的少女或许也被这劳动的场面所感染,顽皮地向草垛上的人们伸出了手臂,年轻人踮起脚尖为了握一握少女的纤手,不幸从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母亲闻讯赶来了。与儿子分别已久,万万没有想到会以这种结局重逢。当儿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时候,她紧紧地搂住冰冷的儿子,没有一丝抱怨,两行热泪从这位一生倔强从不落泪的农妇的脸庞上滑落。她说:“我的孩子!”从小到大看电影无数,许多影片别说情节,就连名字也记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时看过的这部外国影片至今记忆犹新。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样一个孩子,疯狂地爱上

15、了去远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国的地图,拎起行囊道一声:“我去西藏了!” “我去黑龙江了!”头也不回便出了家门,一心直奔目的地。直到有一天,我离开院子走了很远,忽然漫不经心地回了一下头的时候,发现年迈的姥姥、两鬓染霜的父母仍然伫立在阳台上,望着我。我每次出远门的时候,家人都是这样久久地凝视着我的背影,只是因为我从不回头,所以从不知道。我还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离家去江对岸的报社上班的时候,他们同样在阳台上目送着我的离去。我回头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们扬起了手。我永远记得家人的笑容。一有一年过去了,站在阳台上的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亲,以她不变的柔情站在那里。1998 年我得到去南极中国长城站采访的机会,出发的时候,身为画家一生拿惯了油画笔的母亲为我赶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