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材料[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745469 上传时间:2017-12-03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材料[1]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材料[1]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材料[1]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材料[1]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材料[1]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材料[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材料[1](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材料& 小石潭记一、 文言词语1 词类活用【西】向西。 【斗】像北斗星那样曲折。 【蛇】像蛇那样蜿蜒前行。2 一词多义【以】 全石以为底(把 ) 卷石底以出(而 ) 以其境过清(因为 )【为】全石以为底(作为)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成为)【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以其境过清(凄清)【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不可知其源(能)3常规词语【悄(qio)怆(chung) 】忧伤的样子。 【幽邃(su )】幽静深远。二、 阅读探究1 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2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2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

2、物奇美。3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动静相应。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恰当映衬。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 借景抒情。 “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4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5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

3、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揭示了痛苦的深度。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 ,后面又写“悄怆幽邃” ,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3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发现小石潭 潭中景物 小溪源流 潭中气氛(闻声见形) (水石树鱼) (溪身岸势) (气氛感受)8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幽深冷

4、寂,孤凄悲凉。& 岳阳楼记一、文言词语1成语【百废具兴】各种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现形容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兴,起。【气象万千】景象千变万化。今形容家乡或事业壮丽而多变化。万千,没有穷尽。4【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精神愉快。2常规词语越到,及。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开放晴。 冥昏暗。 锦鳞美丽的鱼。二、阅读探究3 “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4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5、。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5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5景色一:天气阴冷(阴) ;相关览物之情: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悲)景色二:春光明媚(晴) ;相关览物之情: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喜)6.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7.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己悲。 (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

6、,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8.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年中考题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6和远大抱负。9、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醉翁亭记一、文言词语1、 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觥(gng)筹交错】2常规词语翼然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意情趣。颓然原意时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指醉醺醺的样子。二、阅读探究3 “醉

7、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7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4、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6、 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四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7、醉和乐有什么关系?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8、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励精图治,心系百姓,以百姓的平安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即与民同乐。9、 “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8(1)寄情山水之乐;(2)政绩卓著之乐;(3)与民同乐

8、之乐。10、本文写景之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悠然自得的心情和与民同乐的旷达胸襟。三、拓展延伸1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 ,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与朱元思书(二) 文言词语1 词类活用【湍】急流。 【奔】飞奔的马。 【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2通假字9【转】通“啭” ,鸟叫声。 【反】通“返” 。 【见】通“现” ,露出。3常规词语【甚箭】比箭还快。 【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负,依凭。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 【鸢 (yun)飞戾

9、( l)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 【经纶】筹划,治理。 二、 阅读探究3 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先写“缓流” ,突出澄澈(游鱼细石) ;再写“急湍” ,突出凶猛(急湍、猛浪) 。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6 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0有这样的“奇山异水” ,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

10、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三、拓展延伸1、 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四、 参考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的水路上) ,奇山异水,独一无二。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11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 (重重叠叠的)山

11、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仿佛要比一比,看谁爬得最高,伸得最远,由此而形成无数的山峰。 (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彼此嘤嘤地叫着,十分和谐。蝉不停地叫着,猿不停地啼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4常规词语【嗜学】酷爱读书。嗜,喜欢,特殊的爱好。 【逾(y)约】超过约定的期限。逾:越过,超过。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德隆望尊】道德声12望高。德,

12、道德。望,声望。隆,高。尊,声望、地位高。 【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语言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至】周到。 【负箧(qi)曳(y)屣(x) 】背着书箱,拖着鞋子。箧,小箱子。曳,拖,拉。屣,鞋子。9你从作者身上看到了什么优良品质?从作者年轻时求学上看:作者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为学有所成,不畏艰难,学习刻苦,有克服困难奔向目标的坚定决心和毅力。从作者写本文的态度上看:作者德高望重,但却不摆出名人的架势说教,而是真挚诚恳,循循善诱,反映了他高尚的品德,也反映了他对后代人的殷切关怀。13五、 参考译文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

13、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

14、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14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马说(

15、二)文言词语故虽(即使)有名马 一食(吃一顿。食,吃)或(有时)尽粟一石 食(通“饲” ,喂)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这样)马也 才美不外见(通“现” ,表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达到) 安(怎么)求其能千里也 策(鞭打)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 ,才能,本领) 鸣之而不能通(通晓,懂得)其意 执策(马鞭)而临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果真)不知)马也15二、阅读探究3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从第 1 段看是:伯乐不常有;从第 2 段看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第 2 段看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5第 1 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7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1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162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10文中“伯乐” 、 “千里马” 、 “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这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