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儿童与同伴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669826 上传时间:2017-12-0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浅谈儿童与同伴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浅谈儿童与同伴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浅谈儿童与同伴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浅谈儿童与同伴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浅谈儿童与同伴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儿童与同伴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浅谈儿童与同伴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儿童与同伴相处时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同伴关系是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社会化和身心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成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积极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精神环境,有利于他们形成自尊、自信、活泼开朗的性格,有利于促进其社会化及心智的发展,而同伴交往困难将影响儿童以后的社会适应。因此,教育和培养儿童与同伴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在现实教学中儿童与同伴相处时容易出现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攀比心理。这种意识可能停留在孩子喜欢的哪种品牌上。他可能会觉得,大家有的我也要有。在小学低年级学生中,攀比的现象比较个别;随着年级渐长,尤其到了四五年级以后,孩子们就开始

2、树立“钱 的意识” 和“品牌意识”了。“ 到中学以后可能会明显,尤其对服装、鞋子比较在意,开始要求名牌。”作为家长,要让 孩子不要有攀比心理,首先家 长自己不能有攀比心理。而实际上,成人的攀比心理是非常严重的。比如说,人家孩子上名校,我也要上名校,也不管孩子自身的条件、家庭的条件。要让孩子停下攀比,家长先要从自身做起。就算孩子有了攀比心理,也别着急,很快扭转过来不是问题。家长要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要重视,而不2是简单的拒绝或怎样,要让孩子知道攀比之外,怎样做更有价值。老师和家长一起引导,一个是老师的引导,一个是家长的引导,让孩子对物质的需求淡化一点。现在城市的孩子家庭条件都还可以,一般需求都

3、能满足,但对于过分的要求,比如跟别人攀比,家长也要有分寸,不能随便答应他。他对你提出要求,你也要让他达到一定要求,如果合理才可以满足他。我觉得,问题源头仍然在家长身上,现在有些家长的攀比心理也比较重,房子、车子、职务等,尽量别在孩子面前提,要正面引导。其实孩子像白纸一样,他周围居住的环境很重要。二是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一种人格缺陷。它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己,抬高别人,影响了对自己正确、客观的判断,不能客观地、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过度自卑的孩子往往敏感多疑,胆怯懦弱,孤僻内向等。孩子一生下来,并没有自卑心理,而这些自卑感是怎么形成的呢? 首先,经常数落孩子是形成孩子自卑的温

4、床。处于幼儿期的孩子,由于心智发育不成熟,还没有自我评价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对自己的认识和判断,往往来源于成人的判断。我们经常看到使用如下的字句:“ 你看你,连自己洗脸就不会!”“ 真是笨死了!这么简单的字就不会写!”“真没出息,脑子用来做什么的?”等等,这些 语言是一种负面的暗示说多了,在孩子的心里刻下了“我不行,我没有能力” 的印3痕。每当尝试什么事情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是的,我可能不行,还是不去做了吧。”其次,过高的期望导致孩子追求完美。 而还有不少家庭,如果孩子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则打骂者有之,逼迫者有之。在这样的高压政策下,最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因为,父母的期望是越高越好,当

5、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水平,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预定的目标时,并体验着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时,孩子还能自信么?再次,把孩子放入横向或纵向比较中。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横向比较。看到孩子的成绩,便说:“你看,隔壁的某某这次考了 92 分,你怎么才 81 分?”在亲友前面,大众场合下比较,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你看,你堂弟多听话,学习多努力,哪象你,天天看电视,作业也不好好做,什么时候也能象他一样啊!” 有一个 调查资料表明,孩子在回答“ 最烦父母做什么事”时,排在前三名的是:叨 唠,批评,拿自己与别人比较。家长的思维是,以为比较了才能给孩子树立榜样,刺激孩子上进。实际上,拿孩子与他人比,只能

6、产生自卑和抵触情绪。因为,孩子都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孩子不是不想努力,而是因各种原因达不到你所期望的目标。拿别人的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抬不起头外,也极大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当这样的比较多了,孩子听麻木了,自尊也没了,自然不会求上进了。另一种是纵向比较,这一次比前几次考得差了,这学期不如上学期了,家长又叨唠4开了:“你看,以前你都不错的,现在怎么退步了,真是让人生气!”家长 往往只看成 绩,不去分析原因。为什么现在不如以前好,也许现在的课程进度加大了,难度增加了,也许到了新环境不太适应,也许因某事出现波动等等。所以,家长要找原因多分析,多关注孩子的心灵,解开孩子身上的“ 死结

7、” ,而不是一味地比 较 ,批评。首先,多赏识赞扬,少批评指责。孩子其实是很脆弱的,孩子有一颗玻璃心。这颗脆弱的心承载太多的来自父母的负面语言,将会碎裂成无数的自卑因素,刺伤自己。谁也不喜欢总是受父母的数落、指责。孩子是越表扬越上进,越批评越下滑。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少抓住无关大局的小缺点大做文章。当然表扬也有方法,有也度,全看家长去把握了。其次,要放低标准,给孩子减压。家长不要总盯住分数不放,要重过程不重结果。因为孩子的发展潜力还很大,一时的退步不等于以后不进步,也许孩子的起跑点比较低,但能说终点站他一定落后于别人吗?所以,家长要从长计,不要把目光锁定在眼前,只要孩子尽力了,就得理解和宽容。

8、不要期望值太高,去追求完美无缺,孩子不可能样样出色。要淡化自己的分数观,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要拿孩子与其他人对比,以伤孩子的自尊。再次,要放手孩子,让孩子锻炼。儿童的自卑与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差很有关系。家长不要从小事事包办,一切替孩子做好。尤其是隔代抚养中,孩子容易被祖辈溺爱。不要嫌孩5子手脚不灵活,动作慢。因为孩子的动作协调能力还不够好,从不熟练到熟练,是必经的过程。该让孩子做的要放手让他做,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这当中要多鼓励多赏识,帮助孩子体验一次次成功。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要从小多带孩子走出家庭小圈子,参加集体活动,在社会交往中培养乐观自信、大方活泼的好品格。这样才不会使他的

9、各方面能力落后于同年龄人,脸上才能写满自信,与自卑绝缘。三是自我心理。特别是家里比较宠的,他会觉得是应该的,在外面受不得气,就觉得所有人都该为了他。孩子出现自我意识过强,主要原因是从小受到长辈的过分溺爱,养成娇惯放纵的性格。现代家庭中,父母以及长辈容易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处处迁就孩子,使孩子从小就意识到“我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得不到只要一哭一闹也能得到。”于是就容易产生过分的占有欲望以及自大、独尊的心态,时时处处要别人迁就,常常提出无理要求。正是家长的溺爱,孩子才会产生这种惯性。要想彻底解决,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家长应改变以前盲目溺爱,一味娇惯孩子的做法。对孩子的具体要求分清是否合理,对于

10、一些不合理的、过分的要求应予以指出、拒绝,并对孩子耐心地讲明道理,指出他的不对之处,提出批评。要及时疏导逆反心理。儿童因为受逆反心理作用,容易产生对立情绪,6走向极端故意和父母唱对台戏,其实逆反心理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孩子自尊心的成人感增强,希望自己的独立意向得到尊重。家长应教育孩子待人处事要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启发孩子学会心理“移位” ,设想自己处 于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的心理,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从而疏导逆反心理。要帮助孩子克服心理依赖性。孩子自我中心过重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从小家长包办代替、过分的照顾保护和娇惯迁就,对于很多事情,孩子都不用想不用做,因而不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所以应该要

11、求孩子从日常生活、劳动做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帮助孩子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活制度,培养其独立能力。要充分发挥批评与表扬的作用,通过批评的约束与表扬的激励,能够使孩子逐渐意识到一件事该不该做、怎样做好。家长批评与表扬孩子的时候,应当向他指出为什么要批评他,该如何改正;孩子做得好,及时表扬。四是容易受到诱惑。他们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去抵挡那些诱惑, 孩子越小自控能力就越差,对于吃喝玩的一些东西往往无法抗拒。比如说孩子爱喝可乐。最好平时就常给孩子灌输“ 白开水最健康” 的认识,当孩子能自 动说喝白开水的时候,就要夸奖一下孩子的做法。另外,如果孩子实在爱喝,可以在家里适当喝一点,因为越禁止的东西,孩子就越想得

12、到,以至于想尽办法。孩子的行为,通常靠心理决定。比如看见别的孩子在外面玩耍,限制出去玩,这时他的心里就会积累7不快,就算被迫去看书、写作业,注意力和学习效果也不会高。而且这种不愉悦感会越来越重,甚至产生厌学的后果。相反,如果让孩子痛快地玩一会儿,获得愉悦感后会更听话,服从家长的管理。禁止孩子做某件事,一定要让他清楚其中原因。不然孩子不但不会听还会对家长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大人的禁止孩子能愉快接受,也应该及时给予表扬,让他在赞扬声中不仅感到愉快,还强化了他的道德行为。家长要抓住机会,让孩子养成好习惯,把习惯了的道德行为当作自然而然的事,自觉自愿去做,也是提高抗诱惑能力的第一步。五是容易发生争执。小

13、孩子之间最容易的就是起争执,在短暂的时间会有不同的心理变化,他们没有足够的思考能力,只是觉得不喜欢便讨厌,不会去做作和虚伪的应付。当自己觉得受到伤害时,会缺少自制力,第一时间想到骂人然后打架。生活中,幼儿产生的错误行为,很多是由于其生理和心理特点造成了。幼儿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容易兴奋,加上他们性情活泼、好奇心强,往往在新的刺激下会产生不合常规的现象。再者,儿童肢体运动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发育不完善,同时注意还不健全,所以控制能力较差。而又处于以具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所以行动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常会不假思索就行动,且行动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其次是家庭教育因素。孩子生活在当今,都是宝贝,少不了家长们的

14、疼爱、娇宠。家长事事顺着孩子,只要孩子喜欢,什么都是他8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概念:只要自己喜欢,什么都是自己的。家长的教养方式、方法对孩子的社会性的发展很重要,方式、方法正确了,就能有效地增进孩子理解伙伴间友好相处的意义,促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再次是非判断能力较弱。儿童的是非观念还比较肤浅,常看到事情的表面,不能正确分辨事实真相。作为教师,就要发挥其引导的作用,帮助儿童逐步建立一定的是非感,提高儿童的是非判断能力。首先教师正确看待儿童同伴之间的争执。幼儿之间有争执,是好是坏在与教师本人如何看待,并以何种心态去解决。教师常常害怕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害怕会引起不良后果。其实,当教师正确掌握其

15、冲突实质,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这些争执反而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幼儿常常在争吵中获得一些知识:不是所有的东西自己喜欢就可以得到的,别人的就要借;自己不是故意弄疼别人的,只要好好地跟他说,就会解决的;玩具其实可以大家一起玩的等等。儿童在争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平常不喜欢说话或不太愿意说话的幼儿,当与同伴争吵时,会变的聪明伶俐,用语丰富。幼儿在争吵中也能提高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因为有争执,才显现出规则和道德的存在与价值,才让幼儿意识到它并逐步理解它。再次,给儿童一个宽松的环境。宽松的环境中,儿童身心放松,增加了儿童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儿童之9间关系的融洽,增加儿童独立的探索与思考空间,避免了多余的紧张摩擦。宽松的环境包括,宽敞明亮的活动场地,丰富的活动材料,较少的限制,较多的鼓励等等。总之,解决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采取适宜的策略,这样才能让儿童在与同伴的交往中,真正得到孩子式的兴趣和欢乐,他们的社会性才能得到逐步发展。校园才真正不仅是孩子活动的天堂,学习的天地,也是对幼儿进行交往、合作技能培养的最佳场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