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答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358815 上传时间:2017-07-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职称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答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师职称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答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师职称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答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师职称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答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师职称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答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职称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职称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答(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职称考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答1、什么是课程?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结构过于单一、学科相对封闭的课程体系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很不适应,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滞后、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等等,都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不利于落实和推进素质教育。3、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4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2、具有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四有”新人。5 第 8 次课改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

3、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用性。6 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旨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

4、联系,改变封闭办学、脱离社会的不良倾向,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保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一是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使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

5、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二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以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7 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8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9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有哪些?“以人为本” 、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开放型的新课程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

6、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建构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改变“教师中心观” 、 “学生中心观” ,建构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应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又要发展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生不应该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主动地构建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挥。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组合。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树立评价促进发展的发展观;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10、三

7、级课程管理的意义: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1、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现代学习方式主要就是自主学习。他的特征是: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12、教育评价与考试改革的发展趋势是:重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择功能,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与进步的状况,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从考察学生学到了什么,到对学

8、生是否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等进行考察和综合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量化的评价往往抹杀了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质性评价的方法则以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定性各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发展。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述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在评价主体扩展的同时,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主体中的一员提高了评价者的主体地位,将评价变成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增进了双方的了解和和理解。易于形成

9、积极、平等的民主的评价关系,促进被评价者不断改进。获得发展。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3)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才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13、新课程对评价改革提出的要求:(一) 、学生评价,一是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

10、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的评价方法,要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 (二)、考试改革;一是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火化以记忆内容为主的考试,考试命题应依据课程标准,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二是在考试方式方面,倡导给予多次机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体现先进的评价思想;三是在考试结果处理方面,要具体地分析指导,不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按成绩排名,重在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而不应成为给学生“加压”的手段。14、中小

11、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根本目的: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15、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发展学生主体性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时代精神的召唤,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16、杜威的课程理论对我国的课程改革启示:现代教育应以人为本,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组织课程的根本目标;课程组织要做到学生发展同社会需要相一致,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开设活动课程,进行综合实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的重要途径。从做中学的活动课程理论,学生应该从自由的活动中进

12、行学习,教学应以学生的经验和活动出发,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充分获取经验,促进能力的发展,在活动中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学生既动手又动脑,进行自动学习、创造性学习。17、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中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组织成为学科;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18、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组织形式,它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相对独立,强调一六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或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的内在联系,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整合。19、环境课程是应环境教育的需要而创设

13、的综合性课程,是跨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使学生形成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维持生态平衡的态度、认识和能力的课程。20、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课标”注重的是“大众教育” , “大纲”注重的是“精英教育” ;“课标”着眼的是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大纲”着眼的是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课标”关注的是课程实施的策略和学生学习的过程, “大纲”关注的焦点是教师的教学行为,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4)“课标”倡导的是弹性管理, “大纲”则属于刚性管理。21、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标准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内容标准(学习领域、目标及行为目标) 、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术语解释、案例) 。22、新课程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的各个部分;突破学科中心;改善学习方法;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功能,评价建议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4、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心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社区

15、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25、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它是一种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活动实现学习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生成性课程。课程内容的广延性;在纵向和横向上,无论是作为教学方式还是作为课程内容都具有广延性。呈现方式的问题性;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在呈现方式上的重要特点,区别于传统教学,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更多地不是预定性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组织的。课程运行性质的亲历性;在研究性学习课程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课程执行主体的位置,没有他们的主体参与,课程是不可能发生的。课程运行程度上的差异性;在内容选择上一般是由学生自己做主,

16、在进度的把握上也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掌握的。教师影响的指导性;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表现在对学生研究方法的指导、研究内容的点拨与研究结构的评价上。学生参与的主体性;研究课题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研究方案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反复思考来确定;研究过程的进行由学生自己决定;研究合作对象由学生自己自由组合;研究报告由学生独立撰写。26、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特点:一、理念上的特点。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数学作为工具的作用;数学学习方式;数学教学;评价改革;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影响。一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二努力反应时代的要求和义务教育的特点;重视学生对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但大幅度地降低了对繁杂运算的要求。三创造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数学学习环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