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陶潜诗歌的“自然观”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06067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陶潜诗歌的“自然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析陶潜诗歌的“自然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析陶潜诗歌的“自然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析陶潜诗歌的“自然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析陶潜诗歌的“自然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陶潜诗歌的“自然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陶潜诗歌的“自然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陶潜 诗歌的“自然观”摘要: 陶渊明可以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被钟嵘尊奉为“一代隐逸诗人之宗”。其诗文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与神往,他用 质朴真淳、清新淡雅的语言,来对自然之物进行细腻的描绘,如:鸟、青松、秋菊等都是陶诗常见的意象, 这些充分的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情有独钟,从而构成了一个宁静淡 远、去 伪存真的自然世界。关键词: 陶渊明、自然、超脱、高 洁Abstract: Tao Yuanming is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ime greatest poet, he is respected by Zhong Ro

2、ng is “ancestor of the generation of hidden leisurely poet”.His prose has filled to the natural affection and the pursue, he uses plainly really pure, the fresh elegantly simple language,Through to thing of nature description, for example: Images and so on bird, pine, fall chrysanthemum, full expres

3、sion he has been charmed the sentiment to the nature,Thus constituted the natural world which tranquil pale far, eliminates the false and keeps the true.Key words: Tao Yuanming, the nature, are unique, are noble and pure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歌的开山鼻祖,在他的笔下,给读者呈现了一幅幅优美恬淡的田园景色,也正是这些描写田园秀色的诗歌让他在诗坛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尤其获得宋代著名词人

4、苏东坡的赞誉和推广,东坡还为此写了几十首“和陶诗”,可见陶潜诗歌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不过这些诗歌它的真正内蕴在我看来主要源于其诗歌中的那种和谐、宁静、悠远的自然观,本文便试图从浅析陶渊明诗歌的自然观来挖掘其深层涵义和审美价值。一、陶渊明自然思想的成因自然是陶渊明人生思想的重要体现,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力表现田园生活的诗人。他一生栖息于自然,归隐于自然,时时与大自然为伍,处处与大自然为伴。他的生命与自然息息相通,乡土田园对他来说并非是一个暂时的居留场所,而是实实在在的生存空间,是他精神与肉体永久的栖息地。然而,陶渊明的家族在当时的社会也算是官宦世家,出身于官宦世家的陶渊明为何会对自然如此的向往

5、,最后毅然辞官归隐田园呢?这就要从他的生活经历与社会环境来说了。众所周知,六朝社会最大的特点便是世族与门第。当时社会的门第观念那可是达到了一个顶峰,世家极其重视并维持门第的纯洁与发展,而国家的观念则渐渐的淡化了,竟出现了“士大夫止知有家,不知有国”、“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竟成虚言” 1p46的反常现象。门第观念严重,士庶之别,泾渭分明,不得逾越。而陶家在当时地位虽高,但根底却不深,在世族之中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地位。陶渊明在家是庶出,非嫡传,在当时人们的眼中,他的地位便更降了一等。就这样,门第就不能成其为其傲世的资本了,反而因此成了一种难以言说的隐痛。在加上当时社会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战争频繁,

6、祸乱不断,民不聊生。使得东晋这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犹如在波涛汹涌狂风四起的大海上艰难度日。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作为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陶渊明是不得志的。其次在陶渊明的亲属中,他的父亲与外祖父是十分推崇自然的。他的父亲陶逸虽做过官,但陶渊明在命子中曾说:“于皇仁考,淡焉虚至。奇迹风云,冥兹愠喜。”可见他的父亲虽做官但虚静恬淡,并在晚年时谢官归隐,而父亲对子女的影响应该是最为直接的。他的外祖父孟嘉则一生都在追求自然的人生,陶渊明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就有不少的记载:“冲默有远量”、“温雅平旷”、“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陶渊明对他的父亲、外祖父十分

7、的敬仰,他们二人的思想也对陶渊明有着深刻的影响。再则还有他的叔父陶淡对自然的理解更趋极端,晋书隐逸传载:“淡幼孤,好导养之术,谓仙道可祈。年十五六,便服食绝谷,不婚娶。”,他的从弟也从不过问世事,祭从弟静远文中“心遗得失,情不依世。乐胜朋高,好是文艺。遥遥帝乡,爰感奇心,绝粒委务,考槃山阴。淙淙悬溜,暖暖荒林,晨采上药,夕闲素琴”等,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对陶渊明的一生也是有很深刻的影响。当一个人在一方面饱受了心灵的压抑之后,往往会在另一方面来寻求安慰。因此陶渊明向往着自然,期待着自然的生活,不用挣扎在世俗的世界,艰难度日。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就曾写到“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就写出了他的人

8、生追求。最后,魏晋时期是玄风大盛时期,陶渊明生活在这一时代,思想必定会打上这一时代烙印。陈寅恪说:“渊明之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改造之新自然说。” 2p304指出了陶渊明思想与玄学的关系,玄学道家崇尚自然,张扬个性的主张对陶渊明的影响重大。庄子恬淡无欲的精神修养对陶渊明的影响也十分的深刻,“夫天下也者,万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则四支百体将为尘垢,而死生终始将为昼夜而莫之能滑,而况得丧祸福之所介乎!且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夫孰足以患心!已为道者解乎此。” “得者, 时也; 失者, 顺也。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入也。”(庄子田子方)陶渊明深受庄子这种人生境界的影响。

9、但陶渊明并没有死搬玄学思想,而是通过自己的领悟,融会贯通,将思想上对玄学自然的高度领悟,化作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追求。他称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提倡“抱朴含真”(劝农)、“抱朴守静”(感士不遇赋),进而抨击“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饮酒其二十)、“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感士不遇赋)的社会。“真”和“朴”是老庄中常提到的概念,是其所主张的“道”的属性,即“自然”属性。当然,陶渊明在少年时期也喜好儒家经书,具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雄心壮志,希望能建功立业,并以安邦治国为己任,实现儒家“立德”、“立言”、“立功”的人生理想。再则这一时期,佛教颇为盛行,佛家经典大量的引

10、入中土,对当世的文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虽然陶渊明对佛教的神灵不灭、因果报应和转生净土等思想不认同,但佛教的自然之义对他并不是没有启发。因此,在这三家思想的共同影响下,陶渊明在经过一番融会贯通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新自然观。二、 从意象来看陶渊明的自然思想黑格尔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 ” 3p10这就是说象征之所以能够为象征,是因为它与比喻的以实体比作实体不同,象征是以实体比拟一种精神、一种意义。自古以来,我们身边的许多自然景物被文人墨客给予了深刻的内涵,比如:月亮它代表了思念,莲花代

11、表着冰清玉洁,菊花为君子之花,折柳代表着送别等等,通过这些意象来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陶渊明可谓自然之子,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在自然中他找到了知识分子失落已久的心灵家园,找回了历代文人久觅不得的精神“圣杯”。在这里他饮酒赋诗、耕种劳作,在这里他安然坦然、情趣盎然,大自然不仅是他赖以生存的生活场所,也是他灵魂安顿的精神故乡。因此在他的诗作中出现了许多自然之物,如:鸟、秋菊、青松、幽兰等意象。并通过这些意象来表明了自己的志向与观点。另外陶诗中用以表达象征意义的意象,是活动或存在于一个完整的自然景物之中的,而不是孤立的。因此,这些意象在诗中的意味不仅仅是作为具有“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的单个自然景物

12、,而且诗歌还围绕意象组织出一幅由众多自然景物构成的图画或场景。如“鸟”,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个意象。诗经的第一首便是关雎,此后从楚辞到古诗十九首以及建安正始诗人们的笔下,鸟的意象便逐渐具有了更多的意蕴,鸟是自然的化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宇宙自然相连,其自然情趣最为人类羡慕,不单为双鸟或离群孤鸟形象,以比喻欢爱相亲或者别离,更常常是一种不受羁绊、超然高举的自由生命的象征。“建安诗人写得最多的,是飞鸟的形象。他们常常用飞鸟象喻自己,象喻人生。飞鸟之被用来象喻人生,是用来象喻人生如寄。孤鸟失群,飞鸟悲鸣,归鸟徘徊,这些有着浓重悲凉情思的意象,最足以反映出建安诗人的普遍的审美情趣。”鸟在陶渊

13、明诗中主要是逍遥容与,自由自在的象征。陶渊明笔下的鸟大致有三种: 受困牢笼的羁鸟、自由快乐的飞鸟、日暮还巢的归鸟。我们来看一下饮酒其四“失群鸟”的意象: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思清晨,去来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该诗虽处处写鸟,实际是自述,在诗末诗人说到已有归所,这就更加的表明了鸟儿离不开林,人照样也离不开大自然的意思,这也反映了回归自然后诗人的内心十分的满足。再联系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也是对回归自然的抒发。既已回归,那“归鸟”则象征着诗人回归自然的渴求,归园田居其一既称“羁鸟恋旧林”,

14、又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就是最明显的表达。再如诗人的一首题名归鸟的诗作,这首诗虽是写鸟,但诗人的性情、风神都跃于纸上。全诗借写鸟来表现诗人从“出世”到“入世”的经历,全诗可分为“去林”、“见林”、“相林”、“止林”四章。还写了四时“和风”写春,“清阴”象夏,“气清”明秋,“寒条”比冬,尽四时之变化,鸟因“和风弗恰”所以飞回故林,诗人在这里“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又是多么的自由自在。全诗使人感觉真气流贯,超然物外,逸兴遄飞。沃仪仲曰:“总见当世无可错足,不如倦飞知还之为得。” 4p29这个“还”,是回归自然。如饮酒其五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饮酒其七的“日入群动息,归

15、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等。另外又有连雨独饮的“云鹤有奇翼,八表须臾还”二句,马璞在陶诗本义卷二中提出了另一种解释:“虽然,吾见云鹤之飞,须臾穷于八表,恐彼自有奇翼,”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四中解释说:“云鹤,仙也,虽可羡而吾不愿顾。独抱任真自然之心;久与天意,乃衍上文,意不必求仙也。”先不看他们说得怎么样,我们来看看诗中的另两句“试酌百情远,重觞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任真”,可以说是一种心境,就是诗人借助饮酒的刺激体验到的“百情远”的境界。人与万物都是受气于天地而生的,只是人有“百情”。如果人能忘情忘我,也就达到了与物为一、与自然运化为一体的境界,而不会感到与天地远隔。所

16、以,马与方二人虽做了不同的解释,但他们都割裂了本诗的脉络。实际上这两句诗词只是说明了作者摆脱了世间种种阻碍与俗世,达到了与天地合一的精神自由。还有象征诗人高洁卓异人格志趣的意象,如青松,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殓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这里的“众草”指众多的草和树,经历风霜雨雪之后的众草大多都凋零衰败了,而青松却能在这样艰难的生存状况之下而依然挺立,长青不凋。 “三 径 就 荒 , 松 菊 犹 存 。 ”在这样的环境下就更加显得青松的卓尔不群,傲然俊秀。诗人感受着青松的高洁,连饮酒也要远望青松而助兴;“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正是由于青松,诗人感到为什么不能像青松那样卓然独立而要受世俗事的羁绊呢?陶渊明的“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就与这青松一样,不管外部条件如何的恶劣,世事如何的复杂,都不能因此而屈服,降低自己的人格尊严,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