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你若到斯巴M说课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05693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M说课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M说课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M说课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M说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流浪人你若到斯巴M说课(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流浪人你若到斯巴M 说课一、说教材:专题内涵: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隶属于苏教版必修二的“和平的祈祷”专题。本专题从人文社会的角度出发,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的环境。学习要求为:了解人物的心理世界,了解不同的叙述风格,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与环境的关系,学会抓住重点解读图片内容。本专题共分为:“遭遇战争”“黑暗中的心迹”“历史画外音” 三个板块。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遭遇战争”板块,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教材分析: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一个人的遭遇这两篇小说都出自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之手,在叙述与描写手法上都具有经典性。教

2、学参考书上对其教学目标的描述有:“学生能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德海因里希伯尔早期短篇小说中的优秀之作。写的是二战时一个德国伤兵的故事。伤兵躺在担架上,被抬到一个由艺术中学改成的临时战地医院。通过学习旨在了解人物战争遭遇以及人物的心灵世界。二、说学情:1通过前面“珍爱生命”专题的学习,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已有了一定认识,有助于了解课文中的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毕竟学生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创伤这种感受不深,教学时注意加强情感的激发。2这是进入高中的第二篇小说,学生虽然在初中阶段接触过

3、小说,但对小说的综合分析能力不强,预习时可以让学生说说小说的基本知识。3. 高中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并不十分陌生,但学习本课还是有一定困难的,主要表现在该小说写作的角度完全不同于过去所教的一些小说:从对方立场上去写作,这与学生的认识和理解有着一定差距。4.本文篇幅较长,又是意识流的叙事风格,学生理解上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应做好引导。三、说教学目标及重点和难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篇小说,篇幅较长,于是我打算从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三方面来解读这篇课文。通过让学生自己找到相关段落或语句以及学生合作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对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有深入的理解。基于以上对专题教材和学情分析,从“知识

4、与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我把教学目标设置为: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的愿望。3.了解小说的一般读法。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四、说教法:所谓生成性教学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自主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学本文的基本环节为: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学生生成问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即对分析人物,环境,情节,体现主题思想的问题)师生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 2.课文较长。所以我采取了

5、长文短教的方法。把熟悉课文,熟悉主人公的任务放在课外的预习中,课堂中整体感知课文后,相互交流疑问为切入口,设计人物、环境、手法等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最终通过学生探究讨论,把文章的重要信息一一涵盖其中。既完成了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能迎刃而解。 五、说学法:本文的学习方式为文本研习,文本研习的途径、方法、手段很多。具体方法为:1.预习是研习的前提:1)了解故事情节 2)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文本研习(学生生成问题)3.对比阅读:与一个人的遭遇比较阅读。4.合作探究:人物、环境、手法等相关问题学生先自主学习,再小组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六、教学流程:预习:1)了解故事

6、情节 2)有什么地方读不明白,一一记好,提前一天交上,以便教师调整教学方案。 生成性教学,本课主要分析人物和环境(墙上的画: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一)导入:战争具有惊人的破坏力。炮声中,有多少人被炸死、炸残,在房屋的轰然倒塌声中,又有多少幸福的家庭被毁灭!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场由法西斯希特勒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多少灾难!可是,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小说中,这个懵懂的少年听,他听炮声竟然是“惬意的” “高雅的” ,他甚至想到自己要在这样的战场上阵亡的话,一定能建立起英雄的光辉业绩,也一定会在纪念碑上留名。我们不禁会问:他怎么能把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战争看得如此光荣、神圣?他为什么心甘情愿地走

7、向意味着死亡的战场,是什么使他有着这样疯狂的思想,他究竟接受了怎样的教育? (教师激情导入,把学生带进炮火连天的战场,引出受伤的少年,他为什么而受伤?又接受了怎样的教育,激发学生兴趣,为引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二)初读小说,整体感知。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完成 1.学生梳理情节(学生合作串讲故事)(三)提出疑问,教师对学生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学生的问题不外乎人物、情节、环境和表现手法等。)一些深层的问题可以暂时放一放,为进一步学习设置一点悬念。在阅读过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明白?学生自由提出问题,记录好,找到自己能回答来帮助启发他人。估计学生的提问包括:A,比尔格勒是谁?B,“我”为什么

8、最后喃喃地说“牛奶!”C,“我”为什么 2 次问自己在哪个城市?D,“我”为什么觉得炮声优雅?E,为什么反复出现画上的人的名字?F,老师为什么要他们写“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这句话?G,为什么那么多笔墨写环境?问题 A:P41,#45,门房战时,消防队员打扮。 问题 B:P50,联系上文,我认出了比尔格勒(我曾在他的门房喝牛奶),多种解读,我认出了门房,我对以前的生活有种留恋问题 C:要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在故乡。问题 D:P47,#35,“确实是图画书里打仗的模样”,这种看法来自书本。看到小型阵亡将士纪念碑的时候,“我”有什么想法?同样这种想法来自哪里?问题 E:画上都是些什么人?根据你已有的知识

9、经验和书上的描述中留下的线索,推测他们都是些什么样子的人?介绍美狄亚希腊戏剧中的复仇女神形象,为了爱情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后来又为报复丈夫的不忠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老弗里茨使普鲁士变为专制主义军事大国的人。尼采他的超人哲学,权利意志论,通常被认为是法西斯思想的温床。你的学校里挂着什么样的画?小说中的“我”的学校挂的这些画,对“我”以及所有在学校里的学生潜移默化着什么?问题 F:这句话本来什么意思?干什么用的?P50 注释。在小说里,“我”为什么要写它?P50 #50,“必须写下”,估计是规定的。就像学校里挂什么画像一样。问题 G:这些环境描写是怎么嵌入小说的?通过“我”的眼睛,“我”一路被抬向美

10、术教室,在担架上看到了很多景物。这些环境描写和小说情节有何关系?这是这些熟悉的景物,让我产生了一大疑惑,我是不是在自己的母校。而最后,确证自己就在母校的,也正是写在黑板上的那几个字。学生不明白的地方不外乎人物、情节、环境和艺术表现方式。(板书)(四)归纳概括,研习文本。1.研习人物。小说中最简单容易看出的是人物,分析人物可以最为一个突破口,在下一步的分析人物性格时我们需要利用小说环境描写的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进而审视本篇小说的环境描写和手法。第一、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悲剧人物,同学们已经说到了很多。我们作个整理工作,同时再挖掘一下,这个人身上,到底还有多少矛盾、困惑、痛苦,他的悲剧性体现在哪里

11、?学生自由作答。A,3 个月前,我离开,那时我是一个健康的 8 年级学生,学校还能算是个学校=3 个月。后,我回到原地,学校成了临时医院,周围有很多死人,城市在火海中,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B,我想名垂青史,事实却是,我没阵亡,却成了残废,而且即使阵亡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而阵亡?名字留在纪念碑上是件崇高的事情,可是纪念碑又哪都能领到,按一个格式成批生产,崇高的意思被这种机械复制消解了。C,我在学校的时候,过着“绝望”的日子,虽然活着,却必须写下斯巴达战士墓碑上的铭文。斯巴达战士为保家卫国为牺牲,我不知道为什么。D,我受伤了,很严重,周围的人对我却那么冷漠。F,我觉得炮声高雅,自己却极有可能是被炮

12、弹炸成了残废。G,我在德国的土地上受了伤,我不是保卫国土,也不是侵略他人,我是为什么呢? 通过研习,了解战争的残酷以及给人物带来的巨大伤害。 第二、从上面的分析,你能感受到“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提示:兼顾“我”身份(学生、士兵) 明确:从人物的自述话语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独特性格。 “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在战争环境中早熟,有点玩世不恭,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对侵略战争则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这可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2.研习环境。找出有关学校环境布置的描写

13、,说明作者为什么反复描写学校的环境布置?(A.校园文化布置(1).图片、画像)(2).塑像(3).美术教室墙上的十字印痕(校名变化)“图片、画像”及“塑像”部分中,并不是所有的布置都烙有法西斯教育的印记。要让学生注意德国中学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人文知识的重视。 “塑像”中的恺撒、西塞罗、马可奥勒留,不仅是该校为一所文科中学的显性特征,也是“我”学校生活的鲜活印记。而“图片、画像”中的美狄亚 、 挑刺的少年显示的是自普鲁士王国以来德国惯有的“复仇” 、 “尚武”的教育理念(美狄亚是复仇女神的化身,挑刺的少年是青年人坚强沉着品质的显现) ,在此已明显为纳粹法西斯教育所利用。至于大选帝侯、腓特烈

14、大帝、希特勒、尼采的画像,则是法西斯教育用以传递赞美侵略、强调荣誉、尊崇领袖、推重超人哲学理念的载体;人种脸谱像则是纳粹人种优劣论的形象教材,和多哥风景画一样,是较为直露的法西斯教育痕迹。美术教室墙上的十字印痕,则将纳粹德国时期的宗教政策揭示无遗。他们妄图涂抹十字印痕,将人民的宗教信仰抹杀。结果呢,印痕犹在。纳粹教育的反人类特征于此只会让人了然于心。校名变化的认读可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托马斯中学成了阿道夫希特勒中学。纳粹教育由“无声”变成“有声”了!典型的纳粹法西斯教育措绝,除了开始授课时讲到的让师生书写斯巴达铭文(意在鼓励他们为纳粹卖命) ,文本中还有一处就是在我听到重炮轰鸣时突然想到自己若

15、在母校,死后“那么我的名字也将刻到石碑上去;在校史上,我的名字后面将写着:由学校上战场,为而阵亡 ”,这里揭露的是非常露骨的法西斯教育伎俩,利用年青人对荣誉的渴求,让他们成为战争的炮灰。B “我”曾经留下的痕迹(1) 香蕉图画上的字迹“多哥万岁” (2) “我”亲手用六种笔体书写的字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补充:让学生翻阅前文的注释,找到“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原本含义保卫祖国,奋勇杀敌。现在却成了法西斯鼓动学生的临时口号。且是老师逼迫学生写六遍利用强化教育的手段对青年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思想灌输。 学校环境描写见教材 P4546。反复出现的对学校走廊的艺术布置的描写,让人感受到战争 对文明的

16、摧残。学校和伤兵医院本是两不相干的地方,可是“我”受伤后恰恰被送回自己的母校,本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文科学校成了伤兵医院,学绘画的永远失去了双手,这些突出表现了法西斯穷兵黩武的本质。3.手法研习。主人公的精神状态决定了小说的情节和内容以什么方式呈现的?(艺术特色分析)明确:1.心理描写内心独白。简介意识流小说 2.设置悬念,默读结尾感悟好处。 “我”的心里一直想搞清楚什么问题?明确:第一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还会下意识地追问自己身在何处,第二个疑问在重伤昏迷的情况下 “我”受了什么伤。 (以一个发着高烧,神智不清,处于半昏迷状态的重伤员的心理和视角来写,便于构成悬念。 读者的疑问会是“我”是谁?究竟受了什么样的伤,结局又如何?” )3. 探究小说题目讽刺手法。题目流浪人,你若到斯巴出处本意推导出具有的反讽意味。这是教师对青少年的教育,却成了毒害。本意激励保家卫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