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505614 上传时间:2017-12-01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1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2012-2020)规划设计说明书一、项目概况1.1 洛阳城市概况洛阳市位于豫西中部山区,地处东经 11808-11259,北纬 3339-3505之间。东西长 170 公里,南北宽 169 公里。土地总面积为 15229.83 平方公里,2005 年末人口 641.7 万人,占全省的 6.56%,其中农村人口 397.8 万人,城镇人口 243.9 万人,城镇化水平 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0.65%) ,平均人口密度 422 人/ 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85 人/平方公里) 。洛阳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游城市,被誉为“千年帝都,

2、牡丹花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著名人文景观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佛教“祖庭”白马寺、夏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1.2 洛阳老城历史变迁洛阳自古有“九州腹地” 、 “十省通衢”的美誉。今洛阳老城历史悠久,为金兴定元年(1217) 在隋唐城遗址上兴建而成,时为金中京城,距今已有 794 年历史。自建成后至解放前城池基本未变,故称“老城”,是洛阳迄今尚存的唯一一座古代城池,也是洛阳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座古城,现城墙遗址以内面积约 2km2。据元河南志宋城阙古迹载:“金初仍宋制。正大初,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筑城东拒瀍河,南接东

3、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城)一里。 ”这段叙述清楚地说明了老城与隋唐旧城遗址的关系,亦表明了今日所见洛阳老城的四至。另据 1989 年编写的洛阳市老城区志 ,老城城墙在金元时期仍为夯土结构,至明洪武六年(1373)始包砌城砖,至此老城轮廓最终确定。明初城墙周廻八里三百四十五步,墙高四丈,环城共设观敌台39 处,城开四门:东建春门,西丽景门,南长夏门,北安喜门。四门外均有月城,上建阙楼。城外开凿城壕,壕阔三丈,宽五丈,引瀍河及涧河水入其中。明清以来,老城一直是河南府治或洛阳县治所在地,是洛阳及豫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明代曾分别封伊王、福王于洛,其王府遗址尚存。民国时期的河洛道

4、尹公署、豫西行政长官公署等均设于洛阳。自 1920 年起吴佩孚就在洛阳号令天下,并于 1923 年 8 月迁河南省长公署至此,改洛阳为河南省会。1927 年 5 月冯玉祥攻占洛阳后也在此就任河南省主席,设豫西行政长官公署于老城内的福王府,1932 年,国民政府因淞沪战事吃紧而临时驻跸洛阳老城,定此地为行都,历时近一年。老城城墙曾毁于明末李自成攻洛之战。清顺治二年(1645)、六年(1649) 分别重筑,康熙年间又重修四座城门并建城楼,历清一代,屡有修葺。1937 年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于 1938 年 1 月设洛阳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驻防地,1938-45 年间程潜、卫立煌、蒋鼎文分别

5、在此任司令长官。1938-39 年洛阳频遭日机轰炸,城内百姓无从躲藏,死伤惨重,为便于疏散、减少伤亡,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于1939 年 12 月发布命令拆除城墙,改为环城道路。1944 年 5 月日寇企图西进占领豫西,守卫洛阳的国军第 15 军 64、65 师和 14 军 94 师共 1.8 万人在 15 军军长武庭麟率领下于 5 月 4-25 日坚守洛阳 21 天,浴血奋战 5 万敌军,最终仅约 2000 人突围,其余全部阵亡。惨烈的洛阳保卫战使整个老城遭受重创,百姓亦死伤万余,大部分建筑毁于一旦。目前老城内的居住建筑多为战后,特别是 1970 年代以后陆续修建的。1946 年,河南省第十行政

6、督察专员公署征集豫西各县民工十万余人重建洛阳城墙。2002-04 年,洛阳市人民政府投资 3000 余万元在老城东门遗址处建造了现在的仿古“丽景门”,门高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包括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京桥,护城河等部分。老城及其周边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文物古迹 64 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5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 处,比较著名的有始建于东汉的董公祠、妥灵宫,源于隋朝的周公庙,唐武则天时期建造的明堂,宋代的文峰塔,元代的府文庙,明清鼓楼及山峡会馆等,这些建筑亦大部为战后或近期重修而成,其中府文庙和安国寺正在修复中。 1.3 洛阳老城保护概况洛阳在 1950 年代首次总体规划编

7、制中就根据城市历史悠久、历代古城遗址埋藏于地下的特点,形成“避旧建新” 的规划思想,为周秦汉唐以来历代城市遗址的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历史城市发展的“洛阳模式” 。1990 年代编制了老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并于 2000 年颁布了洛阳老城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2008 年新编制了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010 年编制了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 。这些规划及管理办法的出台充分说明洛阳市各级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洛阳市领导多次指示强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使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完整彰显并充分发挥其重要的历史价

8、值,凸显其作为洛阳城市建设中优势品牌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使老城成为“五都荟洛”胜景系列中的核心要素。2010 年,洛阳市将老城保护与振兴纳入城市近期实施计划,进一步提升老城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在市政府的领导下,老城区人民政府于 2002 年成立了历史街区管理委员会,根据洛阳市老城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 、 洛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 、城市总体规划及保护规划和有关文件精神开展工作,其具体职责包括:1,协同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历史街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管理维护东、西、南大街传统商业建筑;3,维护维修历史街区内有特色的步行街和有价值的民居院落;4,维护历史街区的传统格局和风貌;5,

9、禁止违章搭建,保证视线通廊的完整性;6,维护街区特色空间;7,保护城河及古树名木;8,维护东、西、南大街和兴华街的环境卫生及经营秩序。随着历史街区保护与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老城区人民政府近期成立了东、西南隅保护整治指挥部,着手开展居住环境、民居种类、商业经济及市政设施状况调查研究,为规划实施做好准备。同时,河南省及洛阳市文物部门也在积极开展重要文物建筑维修工作,对国保单位府文庙、省保安国寺等的保护维修已全面展开。为强化老城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洛阳市和老城区人民政府还于近期开展了一系列相关规划设计工作。例如中州东路空间整治规划设计、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这些规划与设计在 2008 年洛阳历史文化

10、名城保护规划和 2010 年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所确定的原则基础上对具体地块及相关建筑都提出了保护与整治要求,是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最新进展。1.4 规划背景2006 年,洛阳老城东、西南隅被列为洛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在洛阳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城市化率 40-75%左右)后,文化驱动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也将从被动性的消极维护方式转变为主动性的积极利用方式,从而大大改善了历史空间的生存环境。在这一背景下,洛阳市于 2008 年颁布实施了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 ,为该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可靠保障。近年来洛阳市对商、周、秦、汉、唐古城遗址的保护

11、已全面展开,同时各级政府也认识到,对宋金-明清洛阳城的保护与整治将使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地位得到战略性提升,为此洛阳市在近二年内分别启动了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和洛阳市老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力图在保证历史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鼓励历史空间与环境的合理再利用,发挥历史资源的重要价值,本规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21.5 社会经济条件规划范围为洛阳老城东、西南隅,总用地面积 90.58 公顷,截止 2010 年共有户籍人口 7470 户,21207 人,户均 2.84 人。实际居住人口约 18000 人。近年来老城社会经济事业发展迅速。 2010 年一般预算收入

12、完成 2.54 亿元,比上年增长 1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9 亿元,增长 2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17500 元,比上年增长 7%。为全面推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洛河为轴线,南北两岸对应发展,新区开发与洛河以北老城区旧城改造并重”的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老城区人民政府将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力图在保护的原则下使宝贵的文化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二、对现状资源与上位规划的评估2.1 老城空间特点分析城市发展连续性:目前所见洛阳老城系宋金时期在隋唐洛阳城故址上建造而成,经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传承和不断改造,延续至今。老城所在区域拥有深厚文化

13、积淀。自地下的隋唐文化层、宋金文化层、明清文化层共 1500 年的地层叠加到地面所能见到的明清-民国-共和国 600 年的空间形态叠加,使洛阳老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从地下至地上展现出连续性的城市历史变迁过程。城市格局整体性:尽管老城经历多次战火摧残,真正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所乘无几,但其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完好:传统街巷系统仍然存在,地标性古迹部分留存,城墙遗迹仍可追寻,城河水系尚存大部。因此,在城市层面上宋金至明清时期的洛阳老城格局仍较为清晰完整地保留下来。城市空间多样性:洛阳老城现存文化遗产多集中在东、西南隅及其周边地区。 地形地貌:老城地形地貌大体平整,稍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符合古

14、代城市规划选址要求,自然形成背山面水、格局方正的平面形式。瀍、涧、洛水围绕老城东、西、南三面,以瀍河和中州渠为城河水源,古时城内并有多条水渠穿过。 总体布局:城内布局规整,充分利用地形建造重要公共设施,如城隍庙、府文庙、县衙、察院、鼓楼等均设置在地形较高处。这种严整规范的格局似如隋唐洛阳城的缩小版,是北方府、县城市的典型案例。 传统街巷:老城街巷宽度多在 2-6m 之间,与沿街建筑檐口高度之比为 1:1-1:2 左右。街巷走向显然受到地形影响,西南隅地势较为高敞平坦,街巷呈横平竖直布局,东南隅向东南倾斜明显,街巷走向顺应地形多呈斜角转折状,其中一些应为原有水道改造而成。不少街巷内保留有高大乔木

15、,更增加了老城古朴沧桑之感。 民居形态:老城现存民居类型多样,从常见的三间三进模式到罕见的双五进套院住宅组团,以及二路或三路三进模式等(详见民居类型分析表)应有尽有。说明老城作为明清洛阳中心生活区,居住着各类不同的居民。公共空间多元化:洛阳老城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生活性场所。城内存在多种祠寺庙观及许多店铺市场,同时还有书院、会馆等文化设施以及王府、县衙、察院等官府机构,形成了以十字街为中心、以东西南北四条商业大街为主轴、以城门及王府、县衙、城隍庙、府文庙、文峰塔为制高点的空间格局,在这种秩序井然的环境中形成了多元丰富的城市生活。2.2 现状资源优势 历史悠久、地位显赫:洛阳老城原有十分宝贵而独

16、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洛阳数千年城市文明的空间载体和历史见证。洛阳老城位于夏、商、周、汉魏、隋唐故城遗址带的中心,其选址、建设与发展直接受惠于隋唐洛阳城的空间格局,继承和延续了古代都城的规划思想,在中国城市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遗产丰富、内容多样:老城的传统空间格局、街巷系统、民居群落、戏曲艺术、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 城市活力突出、发展形势良好: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重要性已经获得战略性提升,它们正在成为未来城市竞争和成长的核心动力。老城在这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2.3 现状资源劣势 缺少有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呈零散分布状态,难以形成合力。 一些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可展示度之间的关系不相匹配,影响了资源效益的发挥。2.4 现资源综合评估 2.4.1 洛阳老城整体价值评估洛阳在中国古代都城历史上地位显赫。洛阳是 1982 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中华五千年文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