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整理完成一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343467 上传时间:2017-11-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史整理完成一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文学史整理完成一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文学史整理完成一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文学史整理完成一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文学史整理完成一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史整理完成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史整理完成一(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神话 : 神话即是关于神灵的故事。根据马克思有关神话的论说,指出其基本特征:它是想象或幻想的,它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所经历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它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的远古时代的产物。2 风、雅、颂: 即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指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雅又分为小雅、大雅,其区别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3 诗经 :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 305 篇。包括国风 、 小雅 大雅 、 颂 。 小雅中另有 6 篇笙诗,仅有诗

2、题,不在 305 之数。4 赋、比、兴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5 春秋 : 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以记事为主,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 242 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6、 尚书 : 是中国民族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文献相传为孔子编定,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 2000 千年历史文献。7、 国语 ( 03 年 4 月考) 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

3、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8、 左传 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 468) ,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9、 战国策 ( 05 年 4 月考) 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 33 篇,共 12 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4、 。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10、 “楚辞 ”( 05 年 7 月考) 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11、 离骚 是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屈原的代表作。 (浪漫主义)表现了屈原“美政”理想,深沉的爱国情感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离骚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香草美人

5、”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12、屈宋 指战国后期的屈原和宋玉。屈原楚国贵族,他开创了楚词这样一种新诗体。宋玉:宋玉是屈原之后的一位楚辞作家,生活困窘。句法固然是对屈原的继承,但运用似较屈原更为圆熟。13、 九歌 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 国殇 礼魂等十一篇作品。其内容,在祭神的同时,也寄托着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在艺术上也形成奇特瑰丽的独特的艺术风格。14、 九章 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桔颂 悲回风九篇作品。

6、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15、 天问 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此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 170 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16、 九辩 1、 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 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 255 句。17、 吕氏春秋 :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书,成书约在公元前 239年前后。 吕氏春秋历来被视为杂家著作,其中以儒、道、法、阴阳家思想成分更多一些。

7、其文章一般篇幅短小,以事实说理,平易畅达,不求华丽。从文学的角度看,它的最大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加以说明,形象生动,意味盎然。18、散体大赋 汉代兴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 、“颂” ,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班固的两都赋 、张衡的两京赋等。19、辞赋: 是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汉代的辞赋作品,依内容和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抒情为主,体

8、制基本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的吊屈原赋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等,一般称为“辞”或“骚” ,亦即骚体赋;二是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如枚乘的七发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 、扬雄的甘泉赋 、班固的两都赋等,一般称为“大赋”或“汉赋” 。但到东汉后期,又出现了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短小,铺叙摹绘减少、抒情成分大增的赋作,一般称为“抒情小赋” 。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 ,但只有到了汉代,辞赋才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文体,形成自身的特质。20、抒情小赋: 到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似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铺叙摹绘的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如张衡归田赋 、赵壹刺世疾邪赋等,这类

9、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是汉赋发展的新趋向。21、骚体赋: 以抒情为主,体制基本于先秦的楚辞相同,如贾谊吊屈原赋 、严忌哀时命 、淮南小山招隐士等。22、 乐府 ”:西汉乐官分为太乐令、乐府令两个官职;太乐令掌管雅乐,乐府令掌管民间俗乐。东汉掌管音乐的机构,也分为两个衙署,一是太子乐署,二是黄门鼓吹署;前者相当于西汉的太乐机关,后者相当于西汉的乐府衙署。魏晋之后,人们把乐府演唱的诗歌也称为乐府,于是, “乐府”又成为诗体的名称。23、赋: 一种特殊的文体。从形式上看,它非诗非文,而又具有诗、文的不少特点,是诗、文的综合体。 “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其咏物寓意,篇幅短小。24、

10、 七发 (浙江 02 年 7 月考) 枚乘开创大赋的典范作品七发 ,这篇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质体现着大赋文体的基本特点:1、铺叙描摹,夸饰渲染的文风。如“曲江观涛”描写江涛的汹涌澎湃。2、缺乏作者的自我真情实感。整篇作品不见抒情的语句,没有作者喜怒哀乐的表现。3、遣词造句趋向繁难、华丽。4、以主客问答的形式结构全篇。这些特点,标志着大赋这种全新的文体正式登上了汉代文坛。25、互见法( 02 年 4 月考) 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 史记特别

11、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26、建安风骨(浙江省 2002 年 7 月考) 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 、 “

12、七子” 、蔡琰等。27、建安七子:(东汉建安时期) ( 04 年 4 月考) 建安七子”的称呼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 。每人在不同文体方面的优长也不尽相同,但都在诗、文方面有较高的成就,都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yang) 、刘桢。28、游仙诗 :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如屈原的离骚中幻想神游天界。而以“游仙”为诗名,则始于曹植游仙诗 。东晋以郭璞为代表,是游仙诗的高峰期。游仙诗内容向有二种不同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长歌行 。另一种是愤世嫉俗之言,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并非以游仙为主旨,而是有所寄托。如曹植的游仙诗 。郭璞的

13、游仙诗兼具上述两种内容。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坎壈咏怀,与东晋辞意夷泰的诗风殊非同道。其感慨深广,溢于言表。情采斐然,描写形象生动,色彩丰富,也与平典似道德论之玄言诗风大异其趣。29、正始文学 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30、竹林七贤 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31、玄言诗(浙江省 2002 年 7 月考) 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

14、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32、左思风力: 指左思诗歌的风格特色。左思的诗继承了建安风骨,具有建功立业、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和对当时门阀制度及黑暗政局的悲愤不平之气,尤其是他的咏史诗,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愤,并融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感情激烈深切、刚健有力,与西晋诗坛的主潮太康诗风大异其趣,故钟嵘誉之谓“左思风力” 。33、太康诗风: 太康年间,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生活在比较优裕安适的环境中,加之司马炎提倡名教和拉拢名士以求

15、支持,所以造成了“士无特操”的局面,此时士人群体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求名自适,他们爱财、奢侈、清淡、纵欲。表面看他们风流潇洒,但内心却世俗平庸。醉心于物欲无任何理想色彩。发之于诗,多为写实的内容,建安诗歌的慷慨悲歌和建功立业的胸怀气概,正始诗歌的忧生之嗟和对政治恐怖的激愤均已消失,转而在结藻清英、流韵绮靡方面下功夫,形成“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重摹拟,重形式技巧的特点,即刘勰所谓“采缛于正史,力柔于建安”的太康诗风。34、 吴歌 ”: 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首都建业(今江苏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以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 ”(晋书乐志 ) 。35、元嘉诗歌: 晋末宋初的诗歌创作。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共三十年,但元嘉诗歌却不仅限于此。它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秦始之交的鲍照。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理回归到感情。在艺术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重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这一时期的主要诗人有谢灵运、鲍照、颜延之、谢惠连、谢庄等,其中以谢灵运的山水诗和鲍照的乐府诗成就最高。36、元嘉三大家: 指元嘉诗坛的三位著名诗人 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他们都是这一时期有成就的诗人,其艺术追求和创作风格各不相同:谢灵运追求的是清水芙蓉之美,颜延之追求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