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中历史课时练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人民版选修4

上传人:琴**** 文档编号:2313428 上传时间:2017-07-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中历史课时练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人民版选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2年高中历史课时练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人民版选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2年高中历史课时练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人民版选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2年高中历史课时练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人民版选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2年高中历史课时练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人民版选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2年高中历史课时练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人民版选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年高中历史课时练习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人民版选修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用心 爱心 专心 - 1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1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A BC D解析: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废除了原来的分封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为以后历代社会所沿用。答案:D2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西汉设立中朝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北宋设立枢密院A BC D解

2、析: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主要是一种选官制度,它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也有利于加强政府的权力,故不符合材料中的观点。答案:D3 “焚书坑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秦始皇个性暴虐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解析:秦朝加强君主专制,在思想方面的措施是加强思想控制, “焚书坑儒”就是其表现之一。答案:D4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变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A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B实现了从井田制向小农经济转变C实现了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D实

3、现了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解析: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前,是我国奴隶社会盛行的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而秦始皇建立的君主专制制度打破贵族政治,转而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官僚政治。用心 爱心 专心 - 2 -答案:A5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 “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 “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点()A皇位世袭 B皇帝地位独尊C君权神授 D家天下解析:本题关键句是“秦以后, 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 。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制度中的皇帝地位独尊,并未体现皇位世袭、君权神授、家天下。故选 B。答案:B6

4、秦统一后, “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些官员()A定期朝觐皇帝 B监督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事务 D拥有世袭权解析:材料描述的是郡县制,在这种制度下,地方官员主要是负责地方行政事务,不需要定期朝觐皇帝、监督百官,也没有世袭权,故 C 正确。答案:C7下面的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A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 B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C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 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解析:根据漫画中的信息“太尉” “丞相” “御史大夫”判断应是秦朝,秦朝时的地方制度是郡县制,因此 B 项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要求。答案:B8唐太宗

5、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 ,这一政策说明当时()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统治者通过册封各族首领以巩固边防解析:唐太宗放弃了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的思想,采取民族平等的政策,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用心 爱心 专心 - 3 -答案:B9 尼布楚条约与近代历史上清政府签订的其他条约相比,不同点是()A清政府在战争中失败B签约双方平等协商C把原属于中国的领土割让给外国D都是不平等条约解析:尼布楚条约是在双方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和近代的不平等条约有本质区别。答案:B10(2012浙江高考)康熙南巡时亲赴曲阜,

6、在隆重盛大的祭孔典礼后,听孔子后裔孔尚任讲儒家经典,嗣后又破格授予其国子监博士。这些举动表明康熙()崇尚儒家文化着力提升满族文化延揽汉族文士努力缓和民族矛盾A BC D解析:解答本题要阅读题干,依据康熙帝的作为进行思考。结合祭孔、听学、授官可知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提升满族文化”的内容,故 B 项符合题意。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 11 题 15 分,第 12 题 18 分,第 13 题 17 分,共 50 分)11秦始皇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有作为的君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右图为秦始皇二十六年诏版(拓本),文字如下: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

7、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材料二16731681 年,年轻的康熙帝指挥了一场平叛战争。他后来多次谈起战争前后自己的变化,说:“前者凡事视之以为易;自逆贼变乱之后,觉事多难处,每遇事必慎重图维,详细商榷而后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材料三 政事不论大小,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秦始皇规定一天看章奏(竹简)一百二十斤(秦一斤合今半市斤),不看完不休息。范文澜中国通史材料四朕自临御以来,一切机务必皆躬亲,从不敢稍自暇逸。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身亲理,无可旁贷。若将要务分任于人,则断不可行。所以无论钜细,朕必躬自断制。清圣祖实录康熙五十八年用心 爱心 专心 - 4 -(1)指出图片中文字的字体,并根据图片写出材

8、料一中空缺的文字。(2 分)(2)秦始皇在这一诏书中颁布了什么经济措施?(1 分)有何意义?(1 分)(3)依据材料二,说明“平叛战争”所指事件及对康熙帝的影响。(3 分)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4 分)(4)依据材料三、四,概括秦始皇和康熙帝处理政务的共同点。(4 分)解析:本题考查秦始皇和康熙帝两个人物,意在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迁移知识的能力。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字体是小篆,空格中应填皇帝二字。第(2)问秦始皇采取了统一度量衡的做法,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第(3)问,事件指平定三藩之乱,这使康熙养成了谨慎的执政风格,三藩之乱的平定维护了国家统一。第(4

9、)问,依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两位帝王专权与勤政的执政风格。答案:(1)小篆;皇帝。(2)统一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3)平定三藩之乱。形成谨慎的执政风格。维护了国家统一。(4)专权;勤政。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贞观政要材料二(太宗)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贞观政要材料三唐太宗曰:“设官公职,以为民也,当择贤人而用之,岂以新旧为先后哉!”资治通鉴材料四太宗谓公卿曰:“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

10、贵。 ”贞观政要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唐太宗认识到什么实质问题?(3 分)引用古人的话如何解释?(3 分)(2)材料二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2 分)客观上有何作用?(4 分)(3)材料三反映了唐太宗用人原则是什么?(3 分)(4)结合材料四评述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的实质。(3 分)解析:本题考查唐太宗的思想和主张。前三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最后一问从阶级立场的角度回答。答案:(1)人民群众的力量。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2)民本思想,重视农业。客观上有利于当时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用心 爱心 专心 - 5 -求。(3)任人唯贤。

11、(4)实质是保证地主阶级长久的经济剥削和政权巩固。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300 年前,17 世纪末,中国的康熙皇帝善于吸收新鲜知识,康熙还向洋教士学几何题;康熙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改革税制,力度不可谓不大,也开创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绩。材料二300 年前,我国曾经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康熙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150 年后,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体化的进程中,1840 年西方的工业经济的产物坚船利炮打垮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大刀长矛,其实直到 1860 年中国和印度还分居世界工业产量(以手工业产量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21 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对康熙帝

12、的作为作简要评价。(不能照抄原文)(5 分)(2)结合材料二,试分析康熙帝对当时的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的社会原因。(6 分)(3)为什么说“康乾盛世”为日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6 分)解析:本题考查康熙帝的功过,功在善于吸收新知识,过在无法突破小农社会的局限,不能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第(1)问,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做简要评价,但要注意题目的要求。第(2)问,要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分析,人毕竟是受时代局限的。第(3)问,从清朝专制统治违背世界潮流的表现角度分析。答案:(1)善于吸收新知识,重视农业,但对工业化萌芽不感兴趣。(2)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对外来商品需求很少;康熙帝对世界缺乏认识。(3)君主专制、 “闭关锁国”政策、文字狱等都为日后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