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风雅颂教学设计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015085 上传时间:2017-1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13.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兴紫砂风雅颂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宜兴紫砂风雅颂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宜兴紫砂风雅颂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宜兴紫砂风雅颂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宜兴紫砂风雅颂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宜兴紫砂风雅颂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兴紫砂风雅颂教学设计(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教育学会 “十一五 ”重点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优课展示教学设计宜宜 兴兴 紫紫 砂砂 风雅风雅 颂颂教学指导:无锡市美术教研室 周正强教学设计:江苏宜兴宜城中学 陈敏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校本教材宜兴紫砂风雅颂,自古以来,宜兴紫砂陶因为独特的人文地理条件,在世界陶瓷中独树一帜。历 代陶工和文人一起钻研紫砂陶的泥料、造型、装 饰才把紫砂陶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本课着重于紫砂陶表面装饰,向学生介绍“ 大拇指堆花”的装饰手法,由“紫玉金砂”、 “文人梦境” 、“代代 传承”三个部分组成,在了解紫砂泥的特性的基 础上,着重介绍民间艺人与历代文人是如何联袂创作,才使紫砂陶成为艺术品。并且

2、重点学习了紫砂陶表面装饰的手法之一:“ 大拇指堆花 ”,组织学生动手创作,感受泥性,提高 艺术表现力,得到情感的升华。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美术造型表现和赏析能力。并且,很多学生家长就从事紫砂工作,学生 对课程比较熟悉,所以在此基础上把赏析、表 现、设计、探索相结合是本课的重点试验。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紫砂陶的历史与现实意义,掌握“ 大拇指堆花”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大量图片,观看录象, 动手练习切实感受“ 大拇指堆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宜兴紫砂陶,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让学生在诗意的赏析与实践中,感受家乡特色,得到情感的升华。四、重

3、点与难点: 重点:“文人梦境 ”为本 课重点,着重介绍民间艺人与历代文人的联袂创作,才使紫砂陶成为艺术品。 难点:“代代 传承” 是本 课的难点,重点学习了紫砂陶表面装饰的手法“大拇指堆花” ,并且组织学生动手创作,感受泥性,提高艺术表现力,得到情感的升华。五、教学方法与模式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情境营造法) 设疑提问,大胆探索(疑问展开法) 引导感受,体验名家(观察比较法) 录象演示,实践演练(演示法、合作探究法、 练习 法) 展示评价,交流拓展(展示法、欣赏激励法)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黏土、直径 20 厘米的圆形泥饼七、教学设计:(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美丽的传说导入新课: 师生

4、配合讲述富贵土的传说:教师点击大屏幕上的图案,学生描述画面,共同完成故事介绍:中国的江南宜兴,一直是天下文人的梦境。太湖的水流到这里,如一 阕柔软绵长的滩簧古唱,婉约柔韧,这里的山不高,却天生一派 妩媚,我 们的故事就从这“古阳羡” (宜兴最早名为“阳羡 ”)说起:远古 时代,古阳羡来了一位形貌怪异的云游僧人,边走边喊:“卖富贵土,卖富贵土!”村上人好奇,纷纷驻足观望。僧人见人们踌躇不前,又高喊到:“ 贵不欲买,买富如何?” 人们更加不知究竟,这个仿佛从天而降的破和尚到底要干什么,那异僧却越走越快,村上几位长者觉得奇怪,便跟随其后,一路来到了青龙山、黄龙山方向而去,异僧突然不见了,天边出现一道

5、绚丽的彩虹,老人 们四下张望, 见坡前有个土坑,里面全是五颜六色的泥土,老人们把这些泥土带回村里, 捣炼烧制,竟出 现与从前迥别的色彩效果,于是后人纷纷效仿,一种世界独有的紫砂陶由此雄踞一方,享誉九州。 同时提出问题:通过传说,你了解紫砂陶的哪些知识点?回答:1、宜兴的紫砂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2、紫砂泥在宜兴并非遍地都是,只有在青龙山、黄 龙山一带拥有;3、紫砂陶在烧制后会出现与原来迥别的效果,也就是窑变。由此引出下面的内容“ 紫玉金砂”。(二) 、设疑提问,大胆探索: 紫玉金砂,感受紫砂独特的肌理之美,欣赏它水色如玉的韵味。 教学过程:实地拍摄一些黄龙山紫砂泥矿层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让学

6、生找出哪些是紫砂泥?接着介绍紫砂泥的特性:紫砂,贵在有“砂” ,那是一种含铁量很高的独特材质,由于“砂”的作用,烧成后的外观便呈现出一般陶泥黏土丰富得多的肌理效果。黄龙山 紫砂泥矿层 紫砂泥在烧成后色彩效果 赏析紫砂泥在烧成后美轮美奂的色彩效果:有的如葡萄般的绀紫;有的似橘柚一样的黄郁;有的像新桐抽出了嫩绿;有的如宝石滴翠;有的如带露向阳之葵,漂浮着玉粟的暗香;有的如泥沙上撒金屑,像美味的梨子使人垂涎欲滴;有的胎骨青且坚实,如黔黑的包浆发着幽明之光。 同时告诉学生,经过长期的泡养和把玩,紫砂陶吸收了茶水的色泽更显沉稳, ”火气”渐消,水色如玉。(三) 、引导感受,体验名作: 文人梦境,看似与紫

7、砂陶无关,其实是历代的文人给紫砂陶注入了精神, 历代文人聚集于此,品茗清谈,击节高歌,提 壶铭 志。正是由于古代文人与紫砂艺人的联袂创作,使紫砂摆脱了工 匠气,进入艺术品的行列。 (本课重点) 展示东坡书院的图片资料。引入 资料记载的话句:“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 欲。 ”“从此买田阳羡、种橘品茶而吾将老矣” 宜兴人喜欢用一种叫“东坡提梁壶”的款式,上镌“松风竹炉、提 壶相呼”之句。提出问题,文人是怎样参与紫砂创作的?有什么推动作用?全班讨论得出结论:造型变化,壶面装饰来介入紫砂陶的。文人参与紫砂,使原本粗拙的紫砂因此文通气贯, 风流韵畅,逐渐提升品位,也使紫砂产品摆脱工匠气

8、,从而进入艺术品的行列。 赏析大量艺术名家的紫砂壶作品,并且说出用什么方法进行陶的表面装饰的,鼻祖开山供春壶,手工捏出大型,不做修边粗矿大方, ;时大彬:与鼎 结合,三足圆壶;李仲芳:变化泥料,细腻光泽,如出水芙蓉;陈鸣远:壶面印章馔文,一壶风月, 诗情画意;邵大亨:造型变化,鱼化龙壶,铁骨柔肠;陈曼生:合欢壶,撰写高雅壶铭,提升紫砂文学意 蕴,杨彭年井栏壶,融会儒、道、佛家思想;顾景舟:壶外功夫,古文、书法、陶艺、考古都是制壶秘笈;蒋蓉:静水深流,在自然中寻找创新题材;裴石民:风雅颂一体的“ 松段”壶;吴云根:以竹入壶,自成一家;王寅春:菊花入壶,气韵生动,大美无痕。 最后和学生一起归纳陶面

9、装饰手法:馔写文字、刻画图案、模具印纹样、表面堆砌,并且配上作品。同时指出本课重点要探究的是表面堆砌的手法。(四) 、录象演示,动手实践: 代代相传,探访民间作坊,感受“大拇指堆花” 的手法。 (本课难点) 图片展示在宜兴丁蜀的大街小巷,只要稍加留意,便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各式紫砂陶器,一些普通的门楣,寻常宅第,推门进去,也许就是一个 让人叹为观止的紫砂艺术世界。在丁蜀东面的一个村围里,我们寻找到一座明代保存下来的紫砂窑,形状宛如一条匍匐在山坡上的苍龙。走近探访,发现窑火正旺,周 围堆着许 多的紫砂大缸,缸面有许多或朴素或精美的图案。莫非这里另有乾坤?通过和周围村民的交谈,发现:明代留存的“ 龙

10、窑”至今窑火不熄。紫砂大缸全部在龙窑烧成。 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最纯粹的拍身筒制缸技法和独特的“大拇指堆花法 ”。龙窑 紫砂大缸 大拇指堆花 观看录象,了解手工打身筒,手握泥答子和芦苇编制的蒲团,人 绕缸拍打,让泥片成型。 学习什么是“ 大拇指堆花 ”,看 录象,怎样进行“大拇指堆花” 的,得出方法:先用指甲勾勒物体的基本形状,搓大泥条堆出大的轮廓,搓小泥条堆一些细小环节,搓 细的泥条做装饰,也可借助竹刀来修整。 提出课堂练习作业:在直径是 20 厘米的远行泥片上进行堆花练习。内容:题材不限,花卉动物,人物或文字都可以。作业步骤:1、构图,用指甲或牙签勾勒大概的画面。2、搓大泥条,完成大的轮廓

11、。3、搓小泥条,堆出细节。4、整体调整,细节修整。(五) 、展示评价,交流拓展 由于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所以作业完成速度较快。 完成作业统一摆放,由学生评选最喜欢的作品,并说出理由。 作者介绍设计意图。教师点评,集体 选出优秀作品。 优秀作品赏析。 学生练习 贴图案 堆水草图形春燕衔泥 蝶恋花 静夜思留得残荷听雨声 童趣 小蝌蚪找妈妈 映日荷花 有鱼图 竹石图 课堂小结:展示一组图片,如“鸟巢壶”、 “水立方 壶” 、“国外友人学做紫砂” 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 得出课堂结束语:如果说,神奇的传说只是把人们朴素的心愿附丽于想象的翅膀,那么,紫砂陶的发现和由此焕发的巨大魅力,却让世界记住了宜兴。同时对学生提出期望,紫砂艺术的传承任重道远的。八、教后感:本课是在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基础上开发的校本课程。宜兴紫砂,名声很响,种 类繁多, 45分种的课堂时间是无法系统的、全面的说清楚的,因此确定一条主线,有新意、有条理并且深入的探寻紫砂内在精神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最后决定以龙窑手工作坊师傅的“ 大拇指堆花”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玩泥巴”的过程中熟悉黏土的特性,提高造型表现能力,并且得到情感的升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主 动参与,始 终 保持着教高学习的兴趣,在愉快的气氛下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大胆 创新,交流合作,提高实践能力,与教学预期相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