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之“五问”教法探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3008490 上传时间:2017-11-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鉴赏之“五问”教法探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诗词鉴赏之“五问”教法探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诗词鉴赏之“五问”教法探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诗词鉴赏之“五问”教法探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诗词鉴赏之“五问”教法探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鉴赏之“五问”教法探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教学“五问”探究摘要在中学语文考试中,尤其是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目的得分率历来不高。因而,许多语文教师都在积极反思语文课堂内古诗词阅读教学之利弊,以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五问”教法之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诗歌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在诸多疑问中学习诗歌精华,还学生一个趣味十足、思辨闪现、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关键词 五问 古诗词 鉴赏 教学设计 反思 在中学语文考试中,尤其是高考语文卷,诗歌鉴赏题目的得分历来并不高。因而,许多语文教师都在积极反思语文课堂内古诗词阅读教学之利弊,以提高学生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笔者当下正在进行人教版选修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自创一套“五问”教法,即在课

2、堂中及时提问学生“读出什么” 、 “怎样读” 、 “写了什么与如何写” 、 “为什么这样写” 、 “又想到什么” 。 “五问”教法之目的就是要打破传统诗歌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在诸多疑问中学习诗歌精华,还学生一个趣味十足、思辨闪现、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现以虞美人教学为例,列出其课堂教学流程,但望同行不吝指点,可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课前的思考 在教材的赏析指导课文中,编者提到,第三单元教学的主题为“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显然,“诵读”与“解读”作品同样重要。李煜的虞美人 ,被后人称之为“绝命词” ,既有现代著名歌手邓丽君的几多愁歌曲的唯美演绎,又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

3、的千古“情”句流传至今。可以说,李煜的虞美人一词,音乐性很强,饱含韵律之美,内涵与情感极为丰富。基于此,笔者在教授虞美人之课前,想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常用方法,诵读教学要诵读出什么?如何将诵读科学、有效地贯穿、落实于整个课堂教学?若诵读仅流于形式,诵读的意义有多大? 2文本分析时, “写了什么”重要,还是“如何写” “为什么这样写”重要?若“如何写” “为什么写”重要,那应该如何让学生去感受、品味、体悟? 3古诗词的阅读教学是否只停留在作品本身的鉴赏层面之上,还是应该让学生多有“诗词之外”的收获? 古诗词教学呼唤教师构建有高度、有厚度、有深度的诗意的语文课堂。笔者所构思的教

4、学设计,就是想从以上问题入手,通过在课堂上进行的“学会诵读” 、 “究因解读” 、 “拓展延伸”的三个教学环节,利用“五问”问疑学生,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课文,从而达到锻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科能力的预期效果。 二、 虞美人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多次诵读,掌握技巧,吟咏诗韵,感受诵读之趣; 2通过抓关键词,利用“寻根究因”之方法,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思路,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二)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掌握诵读“四步曲”之技巧:划分换想; 2让学生根据文下的注释,抓词中关键词,并进一步“寻根究因”来理解课文的内容,鉴赏其语言特色和理清本文

5、的写作思路; 3.本文的艺术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跌宕起伏”的手法(“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 ) ,作为重点赏析。 (三) 教学设想 设计“五问” ,分“学会诵读” 、 “究因解读”与“拓展延伸”三个环节教学,让学生感受诵读之趣,领略鉴赏之乐,体味想象之妙。 (四)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几多愁的视频。同时指出其歌词即李煜的虞美人之词,建议学生小声跟唱,并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加深体会词的意境,感知词曲之情。 (可在此处引入作者经历和写作背景) 2学会诵读 由听转读,让学生先集体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提问 第一问:初读作品,你读出了什么? 答:无限悲哀之

6、情(感情基调) 。提示学生朗读课文时,须把握作者在词中所流露的感情。 第二问:你觉得你该怎样去读? 答:低沉慢速,有节拍,分轻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除了要注意情感外,还要注意节奏和语速等,从而引出诵读“四步曲”之技巧:划(节拍)分(轻重缓急)换(角色)想(图景) 。 让学生按流程操作: a划节拍(一读)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多少。小楼/昨夜/ 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 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 (教师板书) b.分轻重(二读)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局部的轻重音、语速的缓急等) 整体感情:低沉

7、凄楚、曲折迂回 c换角色与想图景(三读,提问朗读能力高的学生作示范) 就是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是李煜,设身处地,联想当时的场景,吟咏己诗,抒发己情,如此朗读更能体会作品之“真情实感” 。 d听配乐学生齐声朗读(四读)? 教师点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一环,通过朗读并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能让我们更好地进入诗歌之情景,加强对诗歌的理解。 3.究因解读 (1) 第三问:你能否说出作品写了什么,又是如何写的? A此处可通过课前布置作业来完成,教师对优秀作业进行点评。作业题目如下:“认真阅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请从内容理解、表现手法、抒发情感三个方面分析,写一篇短词评,字数不限。 ” 【参考示例】 内容理解

8、“春花秋月什么时候才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小楼上昨夜又刮来了春天的东风,在月明中对已亡的本国不忍回首去想念。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宫女的年龄已经变老。问您能有多少愁?正像一江春水向东流。 ” 表现手法跌宕起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 ) 、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抒发情感对故国的思怀念和亡国悔恨之痛 B重点赏析点评作品的表现手法 a教师先让学生分别找出其“三处”对比。 (教师板书) 答: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人生之短暂无常)几多愁一江春水 (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教师点评: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何时了” “又东风

9、” “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b再让学生探讨分析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之特点。 答:通其意问君究竟有多少愁绪,正像那滚滚的春江水向东流去。悟其情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水来比喻愁,表现了李煜满怀的愁、无穷无尽的愁、汹涌澎湃的愁: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感其声分析平仄(五字仄声,四字平声,平仄交替,最后两字平声。读来亦如春水时

10、起时伏,连绵不尽) 特色抽象情感的形象化表达。 (春江水有何特点?水多流急而且无穷无尽;说明作者的愁绪如何?愁绪多而且深厚强烈。 ) 教师点评: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 9 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平。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

11、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正如法国作家缪塞所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2) 第四问: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采用合作探究,各抒己见,师生交流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问题设计如下 a “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b “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为什么会怀念“往事”?c “小楼昨夜又东风”中李煜为什么用了一个“又”字?表现了李煜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a: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

12、般的生活,名虽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 “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前景(实写) 心中情(虚写)(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答 b: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解说: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13、,引导学生用物质与精神的两点论思考问题。)答 c:“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4拓展延伸 第五问:通过作品,你想到的又是什么? (1) 假如李煜真能回到故都南京去看一回,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他会有什么表现? (2) 你从李煜的一生中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课后了解其生平经历和阅读他的其它作品) 5作业布置(小作文): 将“拓展延伸”中 1、2 题形成文字,各 300 字左右。 三、教学的反思 笔者以“五问”教法专门为本校高

14、中语文教师上了一节“探究性公开课” 。在听课点评会上,教师一致认为这是一节令人耳目一新的语文课:“读与教”并重, “五问”张弛有度,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在疑问中真正有所学,有所获。如此首肯颇让笔者感到欣慰。而不足之处在于, “究因解读”的教学环节其问题的设计可以更深入、更多样些。甚至,有教师提出:“拓展延伸”部分可以在课堂上占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更自由发挥。问题和建议,对于笔者今后继续探究、改进“五问”教法,乃不无裨益。 古诗词鉴赏之“五问”教法,只是笔者一个锐意的大胆的探索,诗词阅读教学应有更多别样、创新、有效的手段,贯穿在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堂。只有学生在“五问”中,多读古诗词,读好古诗词,多学古诗词,善思古诗词,常悟古诗词,其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才可切实提高,考场上诗歌鉴赏题目得分低的现象也就不复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