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988825 上传时间:2017-1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卖火柴的小女孩文本解读安徒生的作品在我国广为传播,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名篇不断被选为中小学语文教材,成为几代人成长的精神食粮。在安徒生众多的作品中,我们这一代中国人最熟悉的莫过于卖火柴的小女孩了。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直被选为中小学语文教材,目前,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则童话,写于 1845 年,是安徒生的一篇不朽的传世之作。课文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全文以火柴为线索,重点写了小女孩五次划着火柴,使小女孩产生了美好的幻象,渴望得到温暖的火炉、喷香

2、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爱的奶奶。对于这样一篇虽说妇孺皆知,但大多数人未必能够准确理解的文章,我们需要从语言、细节、篇章结构到文化背景都努力做出独到的解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复原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经验”,实现经典文本的审美价值。一了解创作背景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安徒生创作这个童话的背景以及他的创作动机。1848 年,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照信中寄来的画片写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金黄的长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了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出生

3、在一个贫苦家庭,11 岁时爸爸去世以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想着这些,安徒生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借助他超凡的想像能力,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凄美动人的童话。2004 年,中央电视台为纪念安徒生诞生 200 周年赴丹麦拍摄记录片,导演王越在深入接触了安徒生的文献资料后认为:“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这个故事传达了他对母爱和家庭的渴望。安徒生14 岁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亲情长时间地缺失,一辈子漂泊远离家庭,对家庭的温暖只能靠幻想

4、和怀念来慰藉。”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看作对安徒生创作这个童话的动机的一种理解。我们还要看到,作家的创作不仅是个人经验的传达,而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当时的丹麦还处于封建王朝统治下,许许多多穷苦的儿童过着和安徒生的童年、画片上的小女孩同样贫困的生活。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一面是饥寒交迫,没有欢乐,受人欺凌马车横冲直撞,男孩抢走了她的拖鞋,另一面是“每个窗子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可以看到圣诞树是那么大,那么漂亮。整篇作品充满着作者对不幸的穷人深切的同情,以

5、及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但是在那个时代,作者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只能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二整体把握,“还原”“复现”沉入文本,又要跳出文本,既在细节处探查入微,同时还要对文本有一个整体宏观的把握。文本从第五自然段开始,到十一自然段,小女孩一共划了 5 次火柴,小女孩第一次看见了火炉、第二次看见了烤鹅、第三次看见了圣诞树、第四次看见了奶奶、第五次奶奶把她抱了起来,在光明和快乐中飞到了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忧愁的地方。如果将小女孩这些梦想罗列在一起,不是更一目了然吗?可是安徒生却是这样,一次次地反复描写,把这些美好的梦想放在了五次点燃火

6、柴的过程中,不仅写出了小女孩梦想变化的嬗递,也用女孩的动作“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表现出女孩对于光明与温暖渴望的执着。细读品味,就会发现这样的反复叙事,不仅读起来引人入胜,更于不经意间让人性最美的光芒辉映于读者的心田。我们在进行“还原”分析的时候,最根本的是要“还”,要“原”,将作者写作的意图“复现”出来,将作者所表现的生活“复现”出来。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一篇西方童话,解读的时候必然要考虑西方文化的背景。安徒生的童话之所以不朽,就是他的童话富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这位有着基督教信仰的作家,作品主题中

7、总是洋溢着美好与高尚,谦卑与高贵,恬淡隐忍与梦想的追求这人性最光辉、最伟大之处,为此作品的宗教内涵同样值得重视。文中两次提到上帝:“有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到上帝那里去了”;“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和上帝在一起”。谈到“上帝”,寒冷孤独中的人儿便有了依托,有了一个可以获得满足的地方,跟上帝在一起,就是跟美好、善良、幸福在一起。如果我们站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考量,这也许并不是迷信,而是灵魂的寄托、精神的皈依。最后,小女孩幸福地死去。作者一再强调小女孩死时“嘴上

8、带着微笑”,“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卖火柴的小女孩怀着幻想和追求,哪怕死去也“嘴上带着微笑”。幸福着幸福更好,但即便生活遇到不幸,也应当学会在寒冷中播种温暖;在饥饿中获得满足,在恐惧中创造安宁,在孤独中寻求慈爱,在痛苦中追求快乐。拥有一颗面对苦难的隐忍之心,并不放弃对梦想的渴望,获得属于自己幸福!如果能以这样的态度面对生活,我们发现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更高的文学价值,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对待困窘和艰难的一种人生态度。优秀的童话足以影响人的一生,它对儿童来说是生动的故事、美丽的形象,对成人来说则是精神家园、终极关怀。这就是伟大作家和不朽

9、作品超越时代的永恒力量。三回归文本,关注语言“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吕叔湘先生),“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夏丏尊先生),“文本细读”,不能“站着看”,要坐得住,读进书里去,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朱光潜),读出自己的感悟,嚼出文本的味道,引发自己的思考。用全新的眼光去审视文本,发掘新的意义。“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叶圣陶)。这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细读时,不要忽视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要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细读”的根本是立足于文本,也就是“充分阅读”,就是要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尊重文本,从文本出发,注重细节的解读和结构的分析,通过细致和反复

10、的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深厚意蕴作出“丰沛的阐释” 。1.语言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细读语言,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揭示含义,把知识语言、文字语言变成心灵语言、智力语言,我们的语文教学,方能有意识、有方向的、有技巧的以“艺术训练”来代替“重复劳作”。2.细节在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除了对文章的语言进行玩

11、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小”中孕育着“大”。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题目本身就非常值得玩味。这篇童话一个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地方在于,主人公“小女孩”的角色定位,她的性别一定要是女孩子,一定要是小女孩。3.结构因文本细读,我们就不会像以往那样,自以为是地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因进行有条例的文本细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结构主义认为:“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在各种事物之间构造,然后又在它们之间感觉到的那种关系。事物是由各种关系而不是由事物构成的。”在细

12、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宏观上更具高度的认识。 (1)整篇文章的前后对比 文章以火柴的点燃为分界,前半部分我们读出了小女孩的“不幸”,后半部分读出了“幸福”。(2)第二部分中关于小女孩获得“幸福”的描写具有反复叙事的结构特征。教学解读一教学目标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悟、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高段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空间。1.通过预习能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能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

13、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3.能通过关键词语来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中小女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美好的幻象,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社会的强烈不满的思想感情,并能运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受。4.利用课外的时间阅读安徒生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二.教学流程设计(一)感悟美好的幻想。引导品读小女孩擦燃火柴后所出现的五次幻象,感悟幻象的美好。(二)感悟悲惨的现实。引导学生体会小女孩所面临的悲惨现实。(将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与朗读密切结合起来,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层层加深对小女孩悲惨命运的理解与同情,将朗读与感悟并行推进。)(三)关注人物命运,体会作者感情。体会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将小女孩的悲惨命运与她的现实生活进行对比,以及将小女孩第一次与最后一次擦火柴的情景作比较。一次次的对比,将学生对小女孩的悲惨生活的感悟推向高潮,并引发学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四)拓展延伸。如果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深入文本,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根有据的找理由,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五)作业设计。写几句话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阅读安徒生童话全集。(读写结合:由于学生对文本的多元化解读、感悟与对比,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姚婷2012-6-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