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988410 上传时间:2017-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及资料(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现代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

2、学过程: 一、走近长征,理解诗意。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七律诗长征。 师:长征是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齐读课题 师:长征是国人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齐读课题 师:七律长征的作者是一代伟人毛泽东。让我们一起怀着崇敬的心情呼唤他的名字 师:长征可是我们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大事件,你在课前的预习中对长征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说?(指名说) 师:正因为有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中国红军才走了长征之路,中国革命才走上胜利之路。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走进长征。请大家放声朗读,结合注释理解全诗,如有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1、自由读。 2、交流自学结果,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3、指名读(3 人)。 4、

3、师:会读了,在七律诗,你是否理解了呢?请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理解,然后不理解的地方? 二、 体会长征之难。 1、师:关于长征,毛泽东还讲过这样一段话: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 2、师:请同学认认真真地品读诗句,用横线画出红军长征之难。 3、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从“万水千山”一词体会到红军走过的路程之远。(学生讲到此处时,教师指导学生看资料袋。然后通过朗读表现。) 从“逶迤”“磅礴”“千里雪”体会到了什么?(这是

4、怎样的山?翻越这样的山,有什么困难?) “金沙水拍云崖”,“大渡桥横铁索寒”,深入感悟“寒” 过渡:同学们,我们再来看沪定桥。 (出示沪定桥图片十三根铁链高悬河面图,) A、你有会么感受?可以用个词来表达。 B、读出“望而生畏”的感受? C、真的是望而生畏,让我们一起回到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中吧! (放电影飞夺沪定桥的片段。) D、看了这段录相,你想说什么话?用一个词也行。 E、是啊!毛泽东同志,当他回想起那惊心的场面,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诗人仿佛看见: 红军面对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 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红军勇士们浴血前进(读) 后有追兵,前有顽敌,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

5、前进(读) 千里雪:山上不是下雾就是刮风,积雪常常从山头崩落。山上没有路,踩在冰上滑倒了,挣扎着往前爬,却没有气力。谁也没有想到海拔 4000 多米的高山上氧气如此稀薄。有的人挣扎着要站起来,结果却永远倒了下去。 总结,齐读全诗: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在你的脑海里,长征是怎样的长征? 三、品悟诗情,体会长征之平常。 1、师:同学们,艰险与困难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你觉得什么可以与它相比?2、出示美国记者的话:“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伟大的民族” 在红军的眼里,在伟人的心中,长征是什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学习第一句

6、A、你们刚才抓住哪些关键的字眼来理解? B、既然难,为什么是平平常常的事? C、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3、学习第二句 A 五岭连绵数千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细浪?乌蒙山高 4200 多米,为什么在红军眼里是泥丸? B、多么豪迈的一件事,对着大家大声读这句话。 C、同学们,要是平时翻过几座大山何等艰难,况且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更是难上加难,知道这些,你又会怎样读? E、难吗?(难)可红军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板书:难、只等闲) F、这都是因为红军战士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深入感悟“暖” A、读读第 3 句,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B、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

7、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 C、知道这个背景资料,你会怎么读?(生读) D、我觉得你读得很轻快,你为什么这样读? E、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聪明的你是不是真的高兴? 我们胜利了(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 F、男、女生分读“暖”“寒”的诗句,(师板书:难、平常) G、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5、学习第 4 句 A、长征途中,困难越来越大,(板书:难),可红军战士

8、依然是(平常对待,板书:只等闲)岷山是红军翻越的最后一座大雪山,翻过去就意味着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B、齐读第 4 句,哪个字眼吸引了你的目光?(尽开颜、喜)喜从何来? C、播放录像,我们把这种“喜”带到读中去,全班读。 D、这个孩子在读时,面带微笑,把喜从心眼里读出来,来,我们带着微笑读? E、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F、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D、仅仅五十六个字就写出了红军不怕艰难险

9、阻,豪迈乐观的精神,这样的好诗,你们愿意记下来吗?可以边读边想像,可以看板书,自由背背吧! (生自由背诗,指名背,配乐朗读。) 四、总结 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是一曲久唱不衰的歌,让我们再次听听这首曾经让我们的祖辈父辈为之满腔豪情,热血沸腾的长征歌曲,让我们去感受纷飞的战火,让我们呼吸弥漫的硝烟,让我们去追寻先辈的足迹 (播放长征) 解题: (1)你知道什么是七律吗?它有哪些规定?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你知道这首诗押的是什么韵吗?对仗的又是哪些句子呢? (2)

10、你了解长征吗? 长征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战略的转移。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红军虽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却受到很大损失。其中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折半。12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接受毛泽东改变进军方向的主张,红军转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黔北前进。遵义会议后,确立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随后,转战川黔滇地区,四渡赤水河,歼灭大量国民党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之后,又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6 月中旬,在懋功(今小金)地区与第四方面军会师。

11、尔后,共同北上,翻越雪山,通过草地,8 月到达阿坝地区。当时领导第四方面军的张国涛坚持退却逃跑路线,进行分裂活动。毛泽东等对此分裂行为进行了严肃的斗争,坚持北上抗日方针,率部继续北上,夺取腊子口,突破国民党的渭水封锁线,翻越六盘山,于 10 月 19日胜利到达陕甘苏区吴起镇(吴旗镇) 。历时一年,纵横十一省,行程二万五千里的第一方面军主力的长征,宣告结束。第二、四方面军共同北上,于 1936年 10 月到达甘肃会宁、静宁地区,同第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出现一个新局面。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形成了举世钦佩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12、真可谓,天地英雄气,浩然固长存!长征中,红军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地,这一幅幅画并没有随时间如烟淡去,反而浮现在我们的眼前,越来越清晰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 这首诗写于 1935 年 10 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该诗最早收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 (中译本更名为西行漫记 )一书。后经作者同意,正式发表于诗刊1957 年 1 月号。3. 词语 逶迤(wi y) 磅礴

13、(png b) 云崖(y) 岷山(mn) 4. 结构分析 (1)理解全诗的内容:诗句不要求翻译,但要正确理解诗句意思,特别是个别词语的含义。 先朗读诗歌,理解全诗内容。然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以豪纵的语势,概括地写出红军在长征中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等闲”是“寻常、平常”之意,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股掌的统帅风度。“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不怕”、“等闲”构成了全诗的主旋律。“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14、,“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从红军的视觉写出,将五岭、乌蒙这两大高峻、广袤的山脉化小,一如粼粼细浪,一如滚动泥丸,正因其小,则反衬出红军形象的高大与万难不惧的精神。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

15、,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小则愈显红军之不怕。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通过两组极大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反衬。明是写山,暗写红军,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1935 年 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

16、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慨,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直抒红军征服大雪山之后的欢乐心情。是对首联的回应。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