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教育综合真题

上传人:爱****1 文档编号:227113 上传时间:2016-12-17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教育综合真题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1年教育综合真题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1年教育综合真题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11年教育综合真题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11年教育综合真题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教育综合真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教育综合真题(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 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教育学原理1简要回答教学过程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10 分)2简要回答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0 分)3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各自作用。 (20 分)4列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两例,并就其一例做深入剖析。 (20 分)中外教育史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计 20 分)1有教无类2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3苏格拉底法4 初等教育法二、论述题(每小题 20 分,共计 40 分)1试论学记在教育管理和教学论上的贡献。2试论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教育心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计 10 分)1概括化理论2努力管理

2、策略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20 分)1简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2论述成败归因理论。2011 年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详解教育学原理1 【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教育学原理部分第八章教学(上)第二节教学过程。2 【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教育学原理部分第五章教育目的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3 【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教育学原理部分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4 【解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 1985 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以后,基础教育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无两有” 、 “三教统筹” 、

3、“两基验收” 、 “普九达标”等举措一个接着一个,推动基础教育不断向前发展。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我国的基础教育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单一。(2)地方财政困难,教育投入少,办学条件差。(3)农村中小学辍学率有所反弹,实际辍学率远远高于各样上报数据。(4)农村学校师资总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5)城区和经费发达地区教师超编严重,而边远地区或贫困地区教师却严重缺编,且学科配置很不合理。(6)职业技术教育缺位,教学内容与农村发展需求脱节。(7)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的现象严重。(8)管理理念落后,管理方法和手段远远不

4、能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9)滥发教辅资料、学生用书经费远远超出物价局审核标准。中外教育史一、名词解释1 【解析】对于“有教无类”的原意历来有不同理解,关键在于对“类”作何解释。一般认为“有教无类”的意思就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孔子的教学实践切实地贯彻了这一办学方针,他的弟子来自各个诸侯国,分布地区较广;弟子成分复杂,出身于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大多数出身于平民。 “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它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2 【解析】1912 年

5、初,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系统阐述了“五育”各自的内涵、作用和相互关系,成为制定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蔡元培认为“五育”不可偏废其一,其中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越政治之教育。根据当时流行的德、智、体三育的说法,蔡元培认为五育中,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三育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3 【解析】参考答案参见

6、2011 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综合名词解释部分第 5 题的解析。4 【解析】1870 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是英国政府在 1870 年颁布的关于推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案。该法案规定:(1)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与监督权;(2)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3)对 5儿童实施强迫的初等教育;(4)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公立学校,每周学费不得超过 9 便士,民办学校学费数额不受限制;(5)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等。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该法案颁布后,英国初等教育发展迅速,到 1900 年,基本上普及

7、了初等教育。二、论述题1 【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中国教育史部分第二章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第七节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2 【解析】美国 20 世纪 60 年代的改革主旨是提高课程的学术水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发展学生智力,具体要求为:强调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和英语)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教学的中心,要求专家参与课程设计、教科书编写和教学大纲的拟定工作;学校课程的编制应采用螺旋式结构;提倡使用发现法。80 年代以来的改革主要集中于统一核心课程,设立全国性和州一级的课程标准;1983年国家处在危机中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中提出五项新基础课(数学、英语、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8、和计算机科学) ;1994 年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提出在原有五门基础课之上再加上外国语和艺术。一、名词解释1 【解析】概括化理论以贾德为代表。其认为迁移的必要条件是“两个活动之间存在共同成分” ,而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概括出两种活动的共同原理。也就是说迁移的发生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被试者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理解。2 【解析】努力管理策略就是为了维持或促进意志努力,而对自己的学习兴趣、态度、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约束和调整,实现学习目标的策略。努力管理策略主要包括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意志控制和自我强化等策略。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20 分)1 【解

9、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教育心理学部分第三章学习及其理论第三节认知派的学习理论。2 【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教育心理学部分第四章学习动机第二节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2011 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一、名词解释(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1学校教育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3苏格拉底法4贝尔一兰卡斯特制5教学做合一6 学记二、简答题(4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1简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3简述书院教育的特点。4简要评述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三、论述题(4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80 分)1如何正确理解掌握知

10、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2自古而来,对教师的角色有许多隐喻,如“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塑造着学生的精神世界”等。请从“蜡烛论”和“工程师论”中任选一种教师角色的隐喻分析其蕴涵的意义。3试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4论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2011 年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详解一、名词解释1 【解析】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

11、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2 【解析】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社会本位论主要有以下观点:(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都受到社会的制约;(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社会本位论者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无疑是看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生产高度的社会化的时代,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有借鉴价值的。但是只是站在社会的立场看教育而抹杀了个人在选择教育目的过程中的作用,并以此来排斥

12、教育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片面的、不正确的。3 【解析】参考答案参见 2011 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综合真题名词解释部分第 2 题的解析。4 【解析】贝尔一兰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由英国传教士贝尔和兰开斯特所创。其目的是为了解决英国近代教育大发展背景下师资匮乏的问题。其基本方法是教师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数额可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奇缺的压力。因此,它一度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英国风行三十余年,并流传到法、德、美、瑞士等国家。但采用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因此,它最终被人们抛

13、弃。5 【解析】教学做合一。首先,要“在劳力上劳心”做到“手脑双挥” 。其次,懂得行动是知识的来源。再次,要求做到“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即:教人者先教己,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 ;即知即传。最后,反对注入式教学法。6 【解析】 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因此,有人认为它是“教育学的雏形” 。 学记承袭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视为政治的最佳手段。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实现良好政治的最佳途径是“化民成俗” ,即兴办学校,推行教育,培育人才,以教化人民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风美俗。教育对个体发展也起到

14、作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教育通过对人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使每个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智慧,懂得去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安定。二、简答题1 【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教育学原理部分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二节教育的社会功能。2 【解析】参考答案参见编者的教育综合大纲解析教育心理学部分第八章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第三节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3 【解析】书院最初属于私学性质,尽管在发展过程中有官学化倾向,但在培养目标、管理形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都表现出与官学不同的特点。在培养目标上,书院注重学生人格修养,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培养学生的学术志趣,而官

15、学多以科举出仕为主要目标。在管理形式上,书院机构较为简单,管理人员少,强调学生遵照院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主。课程设置灵活具有弹性,教学以学生自学、独立研究为主,师生、学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和讨论。书院中的师生关系较之官学更为平等,学术切磋多于教训,学生来去也较为自由。书院开展的“会讲”活动有讲授有讨论,还开展不同学派之间的辩论。总之,书院既是集藏书、教育和学术活动于一体的机构,又是学者以文会友的场所,具有较广泛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4 【解析】孔丘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从政的君子,成为君子的主要条件是具有道德修养。“礼”与“仁”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礼”为道德规范, “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凡符合“

16、礼”的道德行为,都要以“仁”的精神为指导。学礼要做到一切视听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礼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更应该重视的还是礼的内容,要体现一定的思想感情,否则就徒具形式。在道德教育中,提倡礼的教育要贯注仁的精神,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真正充实。以仁的精神来对待不同的伦理关系时,就有不同的更具体的道德规范,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道德规范是忠与孝。 “忠”要求对人尽心竭力、诚实负责;“孝”要求尊敬和顺从父母。仁德的实行可分忠和恕两方面,即消极的方面和积极的方面,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 孔丘还总结了一些进行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一是立志,以志于仁道为个人志向和人生理想,并且坚持志向,不为外来因素的干扰而动摇。二是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要求自己,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三是力行,努力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硕士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