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练习题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578603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练习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练习题一、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题张十一旅舍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8分析“五月榴花照眼明”一句的艺术特点。(5 分) 9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表层和深层两方面谈)(6 分) 答案:作者对美丽的榴花无人观赏的慨叹,并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有才华但不被赏识重用的慨叹。 答案:侧面描写,从榴花给人的感觉来写榴花,用字生动传神。榴花能照耀人眼,而且使人眼睛一亮,那榴花的鲜艳美丽,就可想而知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 访中洲 宋姚镛 踏雨来

2、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连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8本诗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了“被访者”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 分) 9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访者”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6 分) 8侧面烘托。(2 分)诗人通过对“被访者”居住环境的描写,如他傍水而居,门前种有修竹,旁有荷花池,清香四溢,从侧面烘托出了被访者高雅隐逸的形象。(3 分) 9“访者”是一个格调高雅,充满意趣的清逸之士。(2 分)他访友不择晴日,而是踏雨而来,来访本是为了和好友探讨“奇字”,这本已不是什么经世致用之务,可是还没来得及交流就先急忙走向水边去看那雨中出

3、岫的茫茫白云,可见其清逸情怀。(4 分)一、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11 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晋书?6?1 张翰传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臣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遂命驾而归。” 左传?6?1 成公九年 :“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 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 后以“ 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8简述这首诗颔联在景物描写

4、方面的特色。(5 分) 9.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6 分) 8(5 分) 景物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颇见匠心。(2 分)“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 ”是耳闻; “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 ”取静态。(1 分)这些景物无不触发诗人孤寂、惆怅的愁思,从而坚定了诗人归去的决心。(2 分) 9.(6 分) 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2 分)尾联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家乡鲈鱼的风味此时正美,我不回去享用,却囚徒似的留在这是非之地的京城,所为何来!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的典故,是痛言自己留居

5、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4 分)(结合其它诗句分析,言之成理也可适当给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村 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于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史时所作。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 分) (2)颔联是历来传诵的名句,请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4 分)(1)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哀伤。抒发了漂泊异乡思念家乡的凄苦悲凉,并暗寓被贬的失意。(4 分) (2)运用拟人对偶

6、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上下映衬。(4 分)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2122 题。(7 分)东阳路旁蚕妇(宋)翁卷两鬓樵风一面尘,采桑桑上露沾身。相逢却道空辛苦,抽得丝来还别人。田家三咏(其三)(宋)叶绍翁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21这两首诗都以 作为描写对象,均表达了作者对描写对象 的态度。(2 分)22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5 分)21(2 分)农妇 同情每空 1 分。意思相近即可。22(5 分)第一首通过蚕妇两鬓风尘的肖像描写与采桑露沾身的细节描写,表现她们劳作的艰辛;又借蚕妇

7、之口道出“抽丝还人”的无奈与不平,突出劳动者内心的哀怨,似议非议,发人深思。第二首选取“抱儿”、“送饭”两件最能表现妇女辛劳的事,用灶灰画鬓的细节描写,勾勒出勤俭爱美的农村妇女形象。以“争信”的疑问语气,引出高门闺秀游乐场景,虚实对照,形成忙与闲、清贫与富贵的鲜明对比,艺术上有很强感染力。第一首答出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给 1 分,分析合理给 1 分;第二首答出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给 1 分,分析合理给 1 分。语言流畅给 1 分。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秋 思 张 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理?答

8、:这首诗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参考答案:显示出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 题。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 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玡山。槎(ch):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 分)【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古槎横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

9、琅玡山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与意境创造的理解,全诗仅四句,很显然一、二、四三句,共创造了四个场景,即四幅画面。只要用简短的话概括画面内容即可。感情主要是对山水的喜爱并乐在其中。可联系初中学过的醉翁亭记来帮助理解。不能只看注释中“被贬滁州”就联想到“悲伤”、“壮志难酬”之类的,切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 分)【参考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试题解析】本题是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虚实结合”关键是要区分

10、哪是虚,哪是实;随流水流出的花是“实”,由此而产生的猜想都是“虚”。桃花源记里“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借到这里,就是最好的想象中的美景。要求是“解析”,其表达作用是必须要回答的。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

11、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1、请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答: 这首诗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读书人埋头书案、苦心研读的情景。开头两句写麻雀慢行的影子映落在书案上,杨花轻轻飘入砚池,是动景;后两句写读书人埋头苦读,不觉时光流逝之快,虽也有动词,但

12、以静意为主。所以整首诗动静相生,以静意观动景,以动景达静意,表现了环境的宁谧,读书的投入,达到了忘我境界。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晓至湖 上清历鹗出郭晓色微, 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 弥漫与天永。折 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 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 泛泛逐清景 。(选自清诗选) 注 湖:杭州西湖。折:弯曲。景:影。 (2) 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 分) 答:1 、 对 比 的 手 法 , 以 “有 声 ”与 “无 影 ”对 比 , 近 景 “折 苇 ”的 声音 与 远 景 山 “无 影 ”对 比 , 突 出 层 次 的 远 近 和 景

13、 致 的 深 阔 ; 2 同 时 采 用 了对 偶 的 手 法 , 以 “折 苇 ”对 “遥 山 ”, 近 景 与 远 景 相 结 合 , 以 动 有 声 对 淡 无影 , 动 景 与 静 景 相 结 合 , 节 奏 优 美 , 形 象 丰 满 , 层 次 分 明 。 3、 视 觉 与 听 觉相 结 合 , “动 有 声 ”诉 诸 听 觉 , “淡 无 影 ”诉 诸 视 觉 , 两 者 结 合 营 造 出 淡 雅 、清 幽 的 意 境 。 4、 动 静 结 合 且 以 动 衬 静 、 上 句 为 动 景 , 下 句 为 静 景 , 既 动 静结 合 又 以 动 衬 静 , 更 利 于 表 现

14、清 晨 西 湖 的 清 幽 宁 静 。1、阅读下面一道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田 家 聂夷中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本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却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诗歌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请作简要赏析。答:白描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回答本题要抓住题干中“没有一句议论和抒情的句子”的提示语,自然会联想到白描的手法。(参考答案: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南堂五首(其一) 苏轼江上西山半隐堤,此邦台馆一时西。南堂独有西南向,卧看千帆落浅溪。【注】南堂:在苏轼居所临皋亭,临皋亭依傍西山,俯临长江。向:本义是北窗,这里是窗户的意思。本诗勾勒出一寥廓的画面,请简要赏析诗人的描写技巧。答:这首诗成功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诗歌共四句,一、二句写南堂依山傍水的地理形势,自然道来,不做任何藻饰。三、四句写窗含大江,江边千帆停泊的景色,不着色、不摹声,寥廓的画面却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