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577675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28.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绪论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需要关注的几个现象1、朝代更迭频繁与政权的分立东汉末年开始,社会逐渐走向衰败、动荡,而自公元 220 年魏朝建立至公元 581 隋朝结束南北朝的分立局面,360 多年间,经历了魏、蜀、吴的三国鼎立,西晋、东晋的更迭,北方十六国的混战,南北朝的对峙,南朝前后历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先有北魏,后分为东魏、西魏,两者又分别被北齐、北周所替。这段历史,整体而言,可谓动荡,称之为乱世,未尝不可。朝代更迭的频繁,本身即是政治斗争激烈和社会纷乱的一种表现。而士人作为知识的主要承担者,在古代社会中起到主导社会的作用,很自然地被裹挟入严酷的政治

2、旋涡之中,深度地介入整个动荡的时代。这样一来,他们对个体自身的生存境遇和面临的时代状况往往有复杂而敏锐的感受。就个体的生存而言,时代的混乱使得士人的生命受到严重的威胁,政治立场和个人情志等因素影响到他们在时代中的命运,不少士人或死于具体的政治事件(嵇康、陆机、谢灵运等皆是) ,或惴惴于政治夹缝之中以求存(阮籍即是),生命的脆弱,命运的无常此时显得异常突出。 晋书阮籍传中有“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之说,这种说法其实也适用于整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时代状况而言,战乱和分裂带来人口的大量死亡、迁徙,导致生活的凋敝、疾病的流行。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有云:“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

3、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 ”足见动乱给社会带来的伤害。而疾病的流行,也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建安七子中徐干、陈琳、应瑒、刘桢都于公元 217 年染疾疫而终,号为“七子之冠冕”的王粲也是在这一年病逝。2正是这样的时代状况,促使此期的文学创作出现一些共同的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 (这些主题与药和酒的关系极为密切。鲁迅先生写有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讨论了相关问题,后来王瑶以此为启发,写有文人与药 、 文人与酒 ,可以参阅)生死问题是人类最为切身而古老的问题,相关的思考,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普遍存在,尤其以道家最显突出, 庄子一书即充满对生死问题的多

4、方思考。汉代的乐府诗和古诗十九首也经常涉及生死主题。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主题显得更为普遍,并有多元化的表现。时代的动荡和士人个体的自觉(有关士人个体自觉的研究可参阅余英时汉晋之际士之新自觉与新思潮 ) ,促使士人对生死的问题表现出异常的关切,进而影响其文学创作。游仙主题的大量出现,既是由楚辞 、 庄子 、汉乐府而来的文学传统的延续,也是神仙思想在特定历史时期影响的一种反映,同时,与士人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乱世的回应相关。游仙既可以是一种长生的追求,也可以是一种理想境界的喻托,或者是对现实某种求仙仪式的文学反映。隐逸主题是士人隐逸生活、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展现。隐逸思想、隐逸生活,在古代中国源

5、远流长,从先秦时期就逐渐形成不容忽视的文化传统, 周易有不少内容即涉及隐逸的内容,而儒、道两家关于隐逸的思想言论更是大量存在。诗经中的卫风考槃和陈风衡门通常也被视为隐逸诗,而“衡门”一词,后来更被视为隐士隐居之所的代称。范晔在后汉书中甚至专门列有“隐逸列传” 。传统文化的延续,以及现实危机的刺激和新思潮的兴起,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希企隐逸之风大炽,由此影响到文学领域中隐逸主题的盛行。(有关此期希企隐逸之风的讨论可以参阅王瑶中古文学史论论希企隐逸之风 )同时,政权的分立带来了人才的争夺,以及文学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同特色。人才的争夺一方面促进士人群体的集中(文学集团的形成) ,同时,也使得部分士人

6、被动羁留他乡,产生更为复杂的生命体验(如庾信) 。政权的分立最为明显的是加深南北文风的区别,同时,各政权之间的文学发展也颇不平衡,3如三国鼎立时,魏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蜀与吴则相对沉寂,而北朝中的东魏、北齐与西魏、北周的文风也有分疏。2、门阀士族的存在及其对社会的深刻影响东汉后期士大夫中逐渐出现一些世家大族,他们累世公卿,门生、故吏遍天下,在察举、征辟中占据优势,形成一个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占据特殊地位的阶层。此一阶层在曹操掌权时期受到一定抑制,到魏和西晋重新兴起,至东晋达于极致,南朝时逐渐衰落。如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说:“自魏晋以来,始以九品中正为取人之法,而九品所取大概多以世家为主,所谓上品无

7、寒门,下品无势族。故自魏晋以来,仕者多世家其起自单族匹士而显贵者盖所罕见。 ”门阀士族的存在,对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一阶层的存在,本身对文学创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刺激了此期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王瑶在中古文学史论政治社会情况与文士地位中所言:“在变相的封建势力下面,高门世族不只是握有政治经济的特权,而且也是文化的传统继承者。他们有累代的上层家庭教养,有优裕的生活闲暇,有收藏的典籍和文化的环境。这一切都构成了他们有独特的享有和继承文化传统的特权;都不是一个出身寒素的人底环境所可比拟的。 ”然而,也正因如此,才高的寒士也因受压制而心怀不平,往往在文学中表达其不平之鸣,并孜孜不倦地希图以文

8、籍学业作为进身之资,极力展现其在文学方面的才华。3、玄学的兴起与佛教的传入和流行谈论中国思想史,每一时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思潮,玄学通常即被视为魏晋时期的代表思潮。与此同时,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从汉末至南北朝时期,逐渐流行起来,成为这一时期另一重要文化现象。玄学主要是以对三玄(周易 、 老子 、 庄子 )为核心形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东晋之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其重要论题有: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辨、形神之辨、名理之辨。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等方面的内容。4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

9、反是,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 ”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与玄学相契合,魏晋士人在行为方式以及精神气度方面,形成了所谓的魏晋风流,表现为颖悟、旷达、真率。(有关魏晋玄学的研究,可以参阅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 、余敦康魏晋玄学史 )佛教约于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5 世纪有释迦牟尼创立于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逐渐被改造成中国化的佛教,成为中国重要的三大文化传统之一(儒、释、道) 。 (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 2 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国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 。约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 65 年,明帝梦见金

10、身神人,遣使往天竺求法。永平十年,天竺僧人竺法兰、迦叶摩腾以白马驮四十二章经及佛像到达洛阳,明帝以礼相迎)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大量翻译,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所涉领域之广,所及人数之多,令人叹为观止。以其对文学的影响而言,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想象世界的丰富;其二,故事性的加强;其三,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其四,词汇的扩大;其五,文学观念的多样化。(有关此期佛教的流传情况,可以参阅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 )4、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自从鲁迅先生提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 ”之后,“文学的自觉”逐渐成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学界对此形成了

11、不同看法。龚克昌、赵敏俐分别主要从汉代的辞赋和诗歌出发,认为,如果只就文学创作的实际看,汉代已经可算是文学自觉的时代。其实,文学的自觉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它的完全,基本上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的一个根本且重要的条件即是人的自觉,亦即士人对个体价值的肯定。而就文学的自5觉本身而言,其标志有三:其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其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其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认识。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极为兴盛的时代,出现了曹丕典论论文 、陆机文赋 、刘勰文心雕龙 、锺嵘诗品等论著,以及萧统编

12、选的文选 、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刘勰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的体系。刘勰(约 465约 521) ,字彦和,祖籍为东莞莒县(今山东莒县)人。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其祖先南迁避乱,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 。少时家贫好学,博览群书。依沙门僧佑十余年,遂博通佛教经论。梁初官至步兵校尉、兼东宫通事舍人,受到爱好文学的昭明太子萧统的敬重。后出家为僧,改名慧地。文心雕龙共 50 篇, “自原道至辨骚五篇是全书的枢纽、总纲,表明了著者的基本文学思想和指导写作的总原则。自明诗至书记二十篇是各体文章分论,分别论述了各体文章的性质、历史发展、代表作家作品和写作要点。自神思至总

13、术十九篇为写作方法统论,打通各种文体,研讨构思、篇章结构和用词造句等问题。自时序至程器五篇为杂论,论述了文学与时代及自然景物的关系、作家的才能与品德、文学批评的态度与方法等问题。最后一篇序志是自序,介绍了写作的动机、宗旨和全书的结构。”(王运熙、顾易生 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主持下一些著名文人共同编选的,也称昭明文选 。它选录了先秦至梁八九百年间,一百多个作者,七百余篇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是我国现存编选最早的诗文总集。唐代李善为之作注,分三十卷为六十卷,被称为文选李善注,是有关文选的最为重要的注本。这部总集由于编选精审,能兼顾作品在艺术和思想方面的代

14、表性,又兼顾到各种体裁、流派,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就曾教导他的儿子要“精熟文选理” ,而由陆游老学庵笔记所载,6可以看出,当时甚至流传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二、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1、建安文学(196232)“建安”是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的年号。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建安文学”包括了汉末建安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主要以曹氏父子为中心,集中了大批的文人(建安七子) ,文学创作盛极一时,并形成了所谓的“建安风骨” 。徐公持编著魏晋文学史:“尚气,慷慨,悲情,是建安文学情感取向方面的特征,它与文学内容的真、高、刚、直特征,构成建安风骨的重要两翼。”2、正始文学(

15、233265)“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8) ,但文学史通常用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其主要代表是阮籍和嵇康。规模略小,玄学为文学注入了批判性,论说文思辨能力的提高,诗风:清虚、高旷、自然、悠远。 3、两晋文学(265420)西晋文学:西晋武帝太康前后,文人蔚起,文学创作出现兴盛的局面,文学史通常将这段时期的文学称为“太康文学” ,形成了以繁缛为特点的太康诗风。锺嵘诗品序:“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而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

16、也。 ”东晋文学: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馀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 ”玄言诗盛行的时代。4、南朝文学(420589)7诗歌:元嘉体、永明体、宫体、南朝民歌元嘉三大家:谢灵运、颜延之、鲍照。永明体:谢朓、沈约、何逊、吴均。宫体:萧纲、萧绎、徐摛、庾肩吾、徐陵、刘孝绰。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南朝文学的特色:社会功能逐步淡化,美学价值成为作家们的普遍追求。突出地表现为两方面,其一为文学作品中“情性”的空前强调,其二为语言技巧的刻意追求。5、北朝文学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辞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辞,清绮则文过其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