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几点方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560032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几点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几点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几点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几点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几点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几点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几点方法(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主要取决学生的兴趣。要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不仅要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特别是情感因素。从教学理论和长期教学实践来看,要想提高物理课堂效果,关键是让学生对学习物理充满兴趣和信心。一、利用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思索的物理事实和现象引课。二、让学生动手操作。三、适时激励。教育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良好的习惯,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评价的导向作用,评价不能只依赖一张试卷

2、,更不能只注重评价的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注意学生的动手实验,活动参与,讨论合作等方面。评价不仅对知识和技能评价,还要对过程和方法评价,更不能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恰当的评价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物理教学也应该重视概念物理教学我以前只注重联系实际,应用实践,通过学习才进一步懂得概念教学的重要,只有把概念理解的透彻,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把物理知识学的更明白。 新的一天今天是大年初一,新的一年,新的一天,新的阳光,新的希望。女儿打电话拜年,丈夫看电视,我忙里偷闲学习,虽然紧张、劳累,但也快乐,充实。愿新的一年,大家生活的快乐,收获多多,心想事

3、成。“孝”跑哪去了春节期间回家拜年,看到人们生活水平真的提高了,吃喝不说,家家基本全是砖瓦房,有的人家还有小车,走亲访友都是小汽车。在农村大瓦房旁边多数都有小瓦房,很多老人给儿子建筑大瓦房,在旁边建小瓦房留给自己。时代脚步太快,个别小瓦房也被年轻人窃为己有,让老人在外面漂流,这样的事情却认同发展。中国人向来讲究“孝”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被父母宠爱的小皇帝、小天使的感恩之心何时跑的无影无踪?现在的青年人经济条件好了,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应该知道:乌鸦反哺,如羊跪乳的道理。国家在农村试行养老保险,可祖宗的“孝”字大旗也不能丢。学校教育应该吧德育教育放在首位

4、,家庭教育更应该重视孩子形成良好思想品德。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善待的人,怎么会善待他人,热爱国家呢?为建和谐社会,我们应该吧跑丢的“孝”找回来。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良好的人生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教师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引发的。现在社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家长王子成龙心切,教师在各种压力下很容易形成心理亚健康状态,这种状态在教学中会产生不良影响,使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教师要不断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试,每天保持阳光心态,这样才会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学生才会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学生才会有良好的人生。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

5、律过程与方法:1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积累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在用实验验证作用效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教学重点: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难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教具: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大屏幕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测)教

6、学资源安排故事激趣引入新课(3min)师:有一个农民建了个蔬菜大棚,又一次大于过后,个别蔬菜的叶片局部变黄,农民请来专家,专家建议:把塑料棚外的积水扫掉,蔬菜的疾病自然会得到控学生得到答案:塑料大棚外的积水相当凸透镜,会聚的太阳光把蔬菜的叶片烤焦。制,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道理吗?凸透镜不仅对光有会聚作用,还能成像。 师:请大家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用手触摸一下它的厚度,它一样厚吗?是什么光学器件?师:原来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请大家利用手上的凸透镜近距离看学案上的箭头,会看到什么现象?师:箭头被放大了,是正立放大的像,所以人们称之为放大镜。那么凸透镜只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吗?大家再用同一支凸透镜观看远处大

7、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看到什么?学生:放大镜。学生:不一样,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学生:正立放大的箭头。学生观看后答:倒立缩小的像。学生:同一支凸透镜能够成各种不同的像。课件显示:一张放大镜成像的图片。 师:将两次看到的现象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师: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观察对比提出问题(4min)师:凸透镜不仅能成像,还能成各种不同情况的像。有正立的,倒立的;还有放大的和缩小的像。那么关于凸透镜成像大家想知道什么呢?说明:师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讨论并可能提出各种问题:1 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

8、成放大的像?(或者: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什么情况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成正立的像?(或者:像的倒正与哪些因素有关?)3成不同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 师介绍物距和像距的概念。离有什么关系?4物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等等。猜想假设(2min)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进行猜想。提示:用同一只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字和远距离看屏幕上的字一样吗?学生小组讨论并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当物距大时,成缩小的像,当物距小时,成放大的像。制定计划设计实验(9min)师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用法。师: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果移动光屏使它得到清晰的像,这时

9、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师:请同学们用点燃的蜡烛作为成像的物体,自行学生认真听讲出示光具座选择其它器材,制定实验计划探究凸透镜成的像的大小情况与物距的关系。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并强调: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目的,理清思路。目的是要探究成像的情况与物距是否有关,所以实验思路就是,让一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然后改变物距,观察像的情况;或是让一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比较物距。师组织学生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估,兼顾研究其它问题,确定最佳方案学生小组讨论。小组代表交流所选器材和实验方案。课件显示:实验目的和实验思路。课件显示:实验方案的具体内容进行实验

10、收集证据(5min)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将 f=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将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点燃蜡烛,调节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师:下面我要求第一至第三组的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缩小的像,第四至第六组的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放大的像。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学生按教师要求动手进行操作;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课件模拟显示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并调节三者高度。分析论证评估交流(12min)师

11、让小组代表上前将物、像的位置在屏幕上用不同颜色的点标出来。师引出实像的概念。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U2f 倒立缩小实像,物像异侧 f2f师要求学生将蜡烛移到uf处,观察成的像的情况。师: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是虚像,怎样才能看到多位学生代表上前将物、像的位置在屏幕上用不同颜色的点标出来。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学生实验并汇报: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的情况。学生尝试观察后发现:从光屏这一侧透过透镜就能观察到正立的放大的课件显示:两幅图片,图中不同颜色的点可以用鼠标拖放。此时的虚像呢?师板书:uf 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师要求学生将蜡烛移到u=2f和 u=f处,观察成的像

12、的情况。师板书:u=2f 倒立等大的实像,物像异侧 v=2f;u=f 时不成像师:我们的猜想得到验证吗?与焦距是否有关?同学们的问题都得到答案吗?在实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师:大家今天都很出色,像科学家一样成功完成探究任务。(掌声鼓励)虚像。生实验并汇报观察到的情况,学生思考并回答。规律再现师: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观察将知识内总结提高(5min)师演示“三段两点”成像的规律。师: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能不能发现新的规律呢?师移动动画中点燃的蜡烛从左向右逐渐靠近凸透镜。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认真做了实验,还动脑思考了,这是非常好的,学习的重点是学会思考,如果

13、养成习惯,相信同学们学习会越来越好的。化。学生再次观察后总结出新的规律:一倍焦距处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课件显示:Flash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应用解决问题师:现在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是正立、放大的?学生回答:因为这时书上的字位于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5min)师:这时凸透镜对物体起放大作用,所以我们叫它放大镜。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越厚,焦距越小,折光本领越强,放大倍数越大。所以通常选用焦距比较短的厚凸透镜作为放大镜。师:有一天边喝水边看书,不小心一

14、滴水滴到课本上,看到如屏幕所示的现象,请大家用提供的玻璃片、水和滴管动手操作并观察解释。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照相机将美丽的瞬间保留下来,如果别人给你照了一张这样的相片,你满意吗?师:那怎样才能使相片中学生小组实验,用滴管将一滴水滴到玻璃片上,然后观察玻璃片下的字。学生回答:水滴相当于凸透镜,当字位于它的一倍焦距以内时就能起到放大的作用。学生:不满意,像太小了。学生:人向前走一点。学生:因为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课件显示:水滴放大镜课件显示:两张背景相同但人像大小不同的相片。的人像大一点如第二张相片一样。师:为什么呢?变大。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师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回顾这节课的收获。师布置课外作业

15、。学生代表积极发言,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后反思:如何完成三维教学目标,通过这节课,我有如下体会:1、课堂教学要确立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是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要明确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我觉得由于本节课是该课教学的第一课时,所以教学目标应定的浅显,易于实现,但它应该是综合的,三维的。至于更高层次的“理解、掌握级”,则是以后完成的,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的方式则应是“主动、探究、合作”,学生学习的优劣主要表现为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否积极地参与活动,是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2、少一些“灌输”,多一些“引领”以往我的教学思想是“讲深讲透”,“讲的滴水不漏”,是我课堂的追求目标,在

16、客观上占据了学生可以主动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课程标准针对传统教学的弊端,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并认为活动是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手段。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的教学观也逐步有了改变,以探究为主线实施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去寻找和发现物理规律,并在探究中感受学习的成功和乐趣。这样,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教师只是个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五、结束语通过这节课的实施,我觉得在新课标的背景下,物理教学目标应该是以知识为基点,以能力、个性培养为核心的三维结构。因此,教学目标应该是综合的、多元的,教师应认真的理解教材,了解学生,为学生的物理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亲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要运用“先做后讲”的策略,让学生有独立思考、自主实践的时间,提高他们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实现三维目标。简答题:1 、简述教师对挫折的不良认知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