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527999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1.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二历史学案《戊戌变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自主学习外患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空前严重表现:1、经济上:列强侵华方式由 为主进入到以为主的阶段2、政治上:纷纷在中国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3、美国提出“ ”政策影响: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戊戌变法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直接产物必要性内忧的腐朽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原因:帝国主义掀起 ;清政府为支付战争赔款,在战后向列强借款,并加紧搜刮人民;各地的自然灾害等结果:使得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进一步加剧。经济基础19 世纪末,获得初步发展原因:1、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进一步破坏了 ,客观上有利于 发展2、为支付战争赔款,解决财政危机,清政

2、府 3、爱国人士深感甲午战败之辱,发出“ ”的呼声特点:举步维艰,仍然相当薄弱,数量少,规模小,面临重重阻碍和困难,受到双重压迫和束缚影响:为戊戌变法的兴起提供了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壮大,并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影响:为戊戌变法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社会背景可能性思想基础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的形成和传播为变法运动提供了思想基础。1、早期维新派和维新思想:产生时间: 代表人物: 等思想主张:A、 ; B、 性质: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作用: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做了理论准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2、康、梁的维新思想代表人物: 著作: 思想特点: 3、思想宣传

3、:(1) 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产生极大影响;(2)办报: (3)办会: (4)著书: (5)论战:变法还得到了光绪帝和清政府一部分官员的支持背景 1897 年 , ,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一、救亡与变法的呼声再起 表现 A、 ,成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因为它提出了变法的具体办法)B、保国会的成立,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开始标志 1898 年 6 月,光绪帝颁布 主要内容 政治:鼓励 ;举荐新政人才;精简机构, ;取消旗人特权。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 ;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 ;创办国家银行;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等文教:改革 , ;在

4、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立 ;鼓励私人办学, ;准许民间办报;设译书局军事: ,装备新式武器,按新法练兵,添造军舰评价 A、进步性:基本上反映 的愿望和要求,有利于 ,并给资产阶级提供了参与政治的可能性,初步动摇了封建统治秩序,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B、局限性: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制宪法等君主立宪制主张,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基础,改革具有不彻底性。失败标志 1898 年 9 月 21 日,慈禧太后发动 百日维新二、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 百日维新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发展得很不充分,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而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具体原因:A、缺乏 B、改革

5、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涉及农民问题, ,使改革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C、寄希望于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D、国际环境:19 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他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的。这就使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E、执行新政的地方官员阳奉阴违,新政无法落实;F、变法采用“ 和平” “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G、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启示 在当时的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性质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 爱国性戊戌变法是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 、为目标,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具有强烈

6、的爱国性。 进步性戊戌变法是 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经济上 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启蒙性戊戌变法也是 。维新派 、主张,对 进行猛烈的抨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戊戌变法与近代化历史功绩影响深广维新运动留下了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1、 19 世纪末,列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形式和危害:资本输出形式 危 害政治性贷款 列强进一步 ,扩张了在中国的政治势力抢夺路权 列强控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土地和资源,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开采矿山 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开办工厂

7、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 ,将商品倾销到中国内地,阻碍了 的发展开设银行 通过 方式获取更大的利益,控制了中国的金融2、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的维新思想及其思想影响代表人物 主 张 著 作 特 点康有为 和 “托古改制” ,即 梁启超 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实行 谭嗣同 仁学 严 复 宣扬“ ”的理论 翻译了 把西方社会的进化论介绍到中国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有什么特点?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维新变法的先师? 4、康梁等人如何宣传他们的维新思想的?有何影响?5、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原因之比较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国内背景国际环境领导力量改革措施群众基础二、自主检测1、

8、1895 年,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其标志是A强学会的成立 B 中外纪闻创办 C “公车上书” D保国会成立2、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A挽救民族危亡 B发展社会经济 C推动政治改革 D促进思想启蒙3、康有为对中国近代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A率先提出实行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C提倡西学,否定传统的儒家思想 D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专制统治4、 ( 2008 潍坊高二质量检测)戊戌变法损害了顽固派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阻挠。下列措施直接触犯顽固势力利益的是 裁撤冗员 取消旗人特权 废除八股 设立京师大学堂A. B. C. D.5、百日维新的法令中,

9、直接触及顽固守旧势力的是 ( )A改革财政,编制预算决算 B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C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D精练陆军,改习洋操6、 19 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种政治运动,关键是: ( )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B维新派争取到光绪帝的支持C维新派把维新变法和救亡图存结合起来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阶级基础7、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

10、中心的转移A B C D8、19 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 ( )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厚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D用民主取代专制,用科学扫荡迷信9、世纪 90 年代初,李福明办有一家机器面粉厂,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 “哄闹官署”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 ,他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这件事表明A封建顽固势力排斥一切新兴事物B资产阶级实业救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C清朝是一个没有法制的国家D封建势力严重阻碍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0、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A不敢触犯封

11、建制度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 ,难以实行立宪制度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11、新政发展经济的政策,在某些地区得到落实,促进了当地工商业的发展。山西省商务局成立后,承办山西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 45 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扎花、榨油两厂。山西的近代工业开始起步。以上材料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B戊戌变法法令得到广泛落实C戊戌变法取得了成功D维新变法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

12、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敢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 应诏统筹全局折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并上书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 )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 “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 ,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2 )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