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4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514534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4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4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4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4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指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阅读” ,对于写作,则要求“多角度的观察生活” 。而在“综合性学习”中,则提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含有同样的内容。对于阅读,要求“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 , “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对于写作,则要求“学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 。 角度观察问题的重要性。所谓“多角度”究竟意味着什么?怎样才算是“多角度”?由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一书,本应该对此作出正确解释,然而在“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一节中,竟然没有一句相应

2、的回答,不知是忽略了还是同“有创意”的阅读混为一谈?对于什么是“多角度”的观察,苏轼的题西林壁可说是作了恰当而又形象的回答:“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个“各不同”就是观察者所处位置和角度“各不同” 。鲁迅在绛洞花主小引中这样说过:“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读者姑且勿论,但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 ,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显然是由于读者的社会身份和立场而形成的不同“眼光” 。 一、阅读顺序的多角度 1.循序阅读。所谓循序阅读,就是按文章的叙述顺序沿着作者的思路去读。阅读时,可以把课文

3、分为几个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深入地阅读。每篇课文都可以用循序阅读的方法。 2.变序阅读。所谓变序阅读,就是不按课文的叙述顺序,而是先抓住文章结尾或文中的重点部分,如对重点段、过渡句的阅读理解,然后在其牵动下,理解全篇。变序阅读,从重点的地方突破,有利于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和深刻性,也有得利于提高阅读效率。如赵州桥一文的教学,可以先抓住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过渡句,然后分别找出写“坚固”和“美观”的部分加以领会。3.以点带面。所谓以点带面,就是抓住文中可以领起全文的关键词句,把全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把文章的主要思想抓住。如桃花心木一文,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哪个词语最重要?找

4、到“不确定”这个词语以后,再启发学生去思考: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不确定”?应该怎么做? 二、阅读方法的多角度 1.朗读涵咏。所谓朗读涵咏,就是动情朗读和揣摩体味。朗读,能得语言的声韵之味、情趣之味;揣摩,能得语言的思辨之味,体会到语言的表达之美。如向往奥运一文激情飞扬,应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作者发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奥运精神的向往。此文又具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应引导学生很好地揣摩体会。如“这一天终于到来了”是一句很平常的话,作者却用它在篇末独立成段,戛然而止。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天指的是哪一天?为什么用上“终于”这个词?通过对课文的揣摩,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申奥

5、成功的不容易,当这一天终于到来时,作者再也抑制不住澎湃的激情。 2.疑问思辨。疑问思辨,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是从疑入手。其次是带疑读书,要带着问题认真读书,寻找答案。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真正阅读的开始,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 3.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可以是同一篇文章中的遣词造句的比较、思想内容的比较,也可以是同别的文章在内容上、形式上的比较。如, 荔枝的结尾句是“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 ,可以让学生想想去掉这句话和保留这句话,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又如,细节描写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另一个显著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细节描写的作用,可以把课

6、文中描写母亲吃荔枝的一段话同概括语段(后面的一段话由教师设计)加以比较。 4.表达阅读。表达阅读包括口头表达阅读和书面表达阅读。二者均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口头表达可以是复述,可以是模拟导游、模拟采访,也可以是模拟辩论。书面表达可以是缩写,可以是扩写,可以是续写,可以是仿写,也可以是写读后感、导游词、采访记,还可以是小剧本等等。 三、阅读角色的多角度 在对话的过程中,可以进行角色的换位,或把别人当别人、或把别人当自己、或把自己当别人、或把自己当自己。 1.把别人当别人 2.把别人当自己 3.把自己当别人 4.把自己当自己人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可能不断形成看问题的新角度。这里只能是例举性质。 一、转换读者的社会地位(立场)形成多角度 二、转换学科形成多角度 三、转换时空形成多度角度 四、设置假定问题形成多角度 沙梁小学:刘丹2015.03.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