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430194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货币银行学复习资料之名词解释本内容凯程崔老师有重要贡献名词解释:保险公司:是收取保费并承担风险补偿责任,拥有专业化风险管理技术的机构组织。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 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由 44 国参加的“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个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超额准备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中超过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存款货币是指能够发挥货币作用的银行存款,主要是指能够通过签发支票办理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二元金融体系结构:指现代金融机构与传统金融机构并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

2、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浮动汇率:一国货币管理当局不规定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汇率随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自由波动。如果:本币盯住基本外币,汇率随其浮动,则被称为联系汇率或盯住的汇率制度。格雷欣法则:即两种市场价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货币(良币)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货币(劣币)所排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就是格雷欣法则。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股票价格指数:是反映股票行市变动的价格平均数固定汇率:指两国货币的汇率基本固定,汇率的波动幅度被限制在较小的范

3、围内。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 和其他国家 (地区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这里既包括国际贸易,也包括国际投资,还包括其他国际经济交往。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以某特定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国际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国际信用: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借贷活动。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资本与国际间的流动。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代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汇率:两国货币之间的相对比价,是一国货币以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是货币对外价值的表现形式。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直

4、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货币乘数: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货币存量是指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货币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难以由中央银行绝对控制,而主要是由经济体系中的投资、收入、储蓄、消费等各因素内在地决定的,从而使货币供给量具有内生变量的性质。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量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货币供给量:指一国各经济主

5、体持有的、由银行系统供应的债务总量。主要包括现金和存款货币。货币经营业:指专门经营货币兑换、保管及收付的组织,是银行早期的萌芽。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基本相适应的货币流通状态。是社会总供给均衡的一种反映。是相对的动态的均衡。货币市场:又称短期金融市场,是以期限在一年以内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场所。货币市场主要解决市场参与者短期性的资金周转和余缺调剂问题。货币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货币政策制定到最终影响各经济变量,实现政策目标所经过的时间,也就是货币政策

6、传导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货币制度:国家对货币的有关要素、货币流通的组织与管理等加以规定所形成的制度。主要内容包括:规定币材、规定货币单位、规定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规定货币法定支付偿还能力、规定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规定货币发行准备制度等。基础货币:又称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现金和银行体系准备金的总和。基础货币作为整个银行体系内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其数额大小对货币供应总量有决定性的影响。间接标价法: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币。亦称应收标价法。金融创新:指金融领域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金融风险:经济中不确定因素

7、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金融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高级阶段,是贸易一体化和生产一体化的必然结果,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金融国际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国际金融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称谓。狭义上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整个金融业实施的监督管理。广义的金融监管是在上述监管之外,

8、还包括了金融机构内部控制与稽核的自律性监管、同业组织的互律性监管、社会中介组织和舆论的社会性监管等。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金融深化:现代经济社会中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当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展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发展时,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可以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可称为金融深化。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借助金融工具进行各种资金交易活动的场所。它是一国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有多个子市场,其中最主要的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相关

9、比率:指现有金融资产总值与国民财富的比率。金融压制:由于政府对金融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时,金融和经济之间就会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作金融压制。金融中介比率:所有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在全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份额。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相互融合日益紧密,逐步形成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世界经济运行机制的建立与规范化过程。利率:是指借贷期满所形成

10、的利息额与所贷出的本金额的比率。利率体现着借贷资本或生息资本增值的程度,是衡量利息数量的尺度。也有称之为到期的回报率、报酬率。利率市场化:指通过市场或价值规律机制,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运行机制,它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利息:借贷关系中借入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利息是伴随着信用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经济基础,并构成信用的基础。派生存款: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出来的存款。票据承兑:指商业票据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票据贴现:票据的持有者在票据未到偿还期之前,以一定的价格将票据转让给金融机构,获得现款的行为

11、。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存款、企业的债权信用和股权信用等。商业票据:是商业信用工具,它是提供商业食用的俩权人为保证自己对债务的索取权而掌握的一种书面债权凭证。商业票据可以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流通转让。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商业银行:指从事各种存款、放款和汇竞结算等业务的银行。其特点是可开支票的活期存款在所吸收的各种存款中占相当高的比重,商业银行存放款业务可以派生出活期存款,影响货币供应量,也被称为“存款

12、货币银行”。收益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贷出去的货币金额,甚至也不论它是否为一笔资本,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而倒过来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金额。套汇:利用同一时刻不同外汇市场的汇率差异,通过*买贵卖某种外汇赚取利润的行为。通货紧缩:是指由于货币供给不足而引起货币升值、物价普遍、持续下跌的货币现象。通货膨胀:是指由于货币供给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货币现象。外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有三个特点:是国际上普遍接受的资产,可以与其他外币自由兑换,其债权可以得到偿付。外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外汇指一切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狭义外汇专指以外币

13、表示的国际支付手段。无限法偿:是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消费信用: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牙买加体系:是 1976 年形成的,沿用至今的国际货币制度,主要内容是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安排多样化、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银行信用: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它属于间接信用。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作的政策性规定。债券:是债务人向债权人出具的,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征信:其具体含义是指对法人

14、或自然人的金融及其他信用信息进行系统调查和评估。信用征信主要包括两大系统:一是以企业、公司为主体的法人组织的信用征信;二是与公民个人经济和社会活动相关的信用征信。证券公司:证券公司是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买卖证券提供服务的投资机构,证券交易所:是专门、有组织的证券买卖集中交易的场所。证券行市:指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实际交易价格。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基准来计算应付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亦称应付标价法。中间业务:指商业银行在资主负债业务以外,开展的一些提供服务、旨在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传统的中间业务主要有结算业务、承兑业务、保管业务等,以后又发展了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理财业务、信息咨询业务等。中央银行:是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中,中央银行处于核心地位,是一国最重要的金融管理当局。准货币是指可以随时转化成货币的信用工具或金融资产。资本市场: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以期限一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