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孟子》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429247 上传时间:2017-11-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6.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孟子》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语文《孟子》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语文《孟子》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语文《孟子》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语文《孟子》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孟子》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孟子》复习试题(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 1 页第 18 课孟子复习试题2011 年精选题1. 给加横线字注音1.体恤( ) 2.域( )民 3.寡( )助4.忧患( ) 5.畎( )亩 6.拂( )士2. 下列句中加横线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E.行拂乱其所为 人则无法家拂士3. 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1.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也4. 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成语1.多助之至 2.失道者寡助 5.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 6.

2、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 7.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的因素是什么?从中可以反映出孟子怎样的政治思想?年级: 班级: 姓名: 考号:装 订 线 第 2 页8.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佚。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语段中加横线的词。(1)故 (2)是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

3、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本文作者是 ,他是 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野芳发而幽香3.下列各句中“故”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温故而知

4、新C.桓侯故使人问之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4.文中的“亲戚”古义是 ,今义是 。5.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6.“得道”为什么重要?请举例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第 3 页10.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注馁:饥饿。士师:法官。治士:办案。1.根据短文判断该文出自 ;孟子主张“行仁政” ,我们学过的 两句话集中体现了他这一思想。 2.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1)比其反也( )(2)

5、则冻馁其妻子(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王顾左右而言他”的原因是什么? 11.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含义。(1)池非不深也( )(2)委而去之( )(3)以天下之所顺( )2.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

6、 侑道者多助B.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 委而去之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D.辍耕之垄上 攻亲戚之所畔 跳往助之3.文中空缺处按照原文填写。 第 4 页4.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环而攻之而不胜。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选文举什么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12.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

7、;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 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3.文中有几句活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

8、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回:“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之时,雨雪三曰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予入见,立有间。公曰: 第 5 页“怪哉!雨雪三曰而天不寒。 ”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景公:齐国国君。霁(j):天放晴。被:同“披” 。陛:皇宫的台阶。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

9、的两处停顿。 其 实 味 不 同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 (1)吏二缚一人诣王( )(2)晏子避席对曰( )(3)齐人固善盗乎( )(4)叶徒相似( )(5)晏子入见,立有间( )(6)逸而知人之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2)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4.甲文中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5.甲乙两文中的晏子、楚王、景公三人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请略作评析。14. 一个女孩,总觉得自己屈材。和班上同学比,自己成绩稍差,她就抱怨老师“水平太低” ;参加作文比赛没获奖,她就埋怨比赛组织者“有眼无珠” ;父母过早双亡,兄

10、妹相依,她更是责怪当局长的哥哥不设法把她送到省城更好一横线的中学读书。一天,友人倾听了她的哭诉,沉默了许久,才说:“为什么我听到的全都是别人的错误和责任呢?每个人在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应该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己对自己负责啊。 ” 第 6 页请以“对自己负责”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意自定,文体不限,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1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16. 给加横线字注音米粟( ) 亲戚畔( )之 傅说( ) 法家拂( )士17. 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

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18.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则无法家拂士1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池非不深也。古义: 今义: 20.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习题。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 7 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

12、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2、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国恒亡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河曲智叟亡以应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国恒亡安能辨我是雄雌 则有去国怀乡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