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杂文《从孩子照相说起》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327105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迅杂文《从孩子照相说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鲁迅杂文《从孩子照相说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鲁迅杂文《从孩子照相说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鲁迅杂文《从孩子照相说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鲁迅杂文《从孩子照相说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鲁迅杂文《从孩子照相说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鲁迅杂文《从孩子照相说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鲁迅从孩子照相说起一、鲁迅简介鲁迅(18811936)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 年 9 月 25 日诞生。1902 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 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 ,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 年 5 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

2、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 年到 1926 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 、 彷徨 、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 、 华盖集 、 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 年 12 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 Q 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7 年 10 月至 1936 年逝世一直生活在上海。此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 三闲集、 二心集、 南腔北 调集、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 且介亭杂文二编、 且介亭杂文末 编、 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

3、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 、 “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 (乙种) 、 莽原 、 语丝 、 奔流 、 萌芽 、 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 、 汉文学史纲要 ,整理嵇康集 ,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 、 古小说钩沈 、 唐宋传奇录 、 小说旧闻钞等等。 1936 年 10 月 19 日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提到鲁迅,人们就想到“匕首、投枪” 、硬骨头、痛打落水狗等等。大家印象中的鲁迅都是战斗着的, “横眉冷对千夫

4、指” ,现实生活中的鲁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生活中的鲁迅其实是一个幽默的人,常爱开玩笑,十分爱笑。鲁迅爱吃零食,爱吸烟,嗜钱、溺爱孩子,迁居到上海以后还喜欢坐汽车兜风,三十年代上海引进的好莱坞大片,鲁迅一部也没落下。鲁迅也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高大,他只有 1.61 米。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 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春,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还有一次他以橡皮筋发射纸子弹打乱尿尿的路人屁股。在黑暗的三十年代,鲁迅坚持针砭时弊,却没有遭到过多的迫害,是和他的生存智慧分不开的。据统计,鲁迅一生用过

5、140 余个笔名,光 1932 年到 1936 年,就用过 80 多个,其中还不乏如“何人干”一类颇带调侃意味的笔名。鲁迅从不做无谓的牺牲,也从不劝人作无谓的牺牲,因为他深知革命不是靠一两次游行,一两次暗杀就能成功的。生存下来了,接下来就要解决温饱问题。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忌讳谈钱,好像谈钱就很庸俗。但鲁迅不。他和普通人一2样也看重钱。当时鲁迅的书稿大多交由北新书局出版,有一次,鲁迅发现北新书局没有按合约支付稿酬,便与其打起了官司,直到拿回应得的稿酬。揭秘:每 36 个小时就写一封情书 鲁迅与许广平都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鲁迅的婚事也已被母亲包办,虽不情愿但他却默默承受了。直到许广平到北京成

6、为鲁迅的学生为止。根据记载,是许广平写诗点燃了鲁迅的激情,让他明白了爱的真谛,是许广平帮助鲁迅摆脱了绑在他身上的最后一道封建锁链。 而鲁迅与许广平为了能够结合在一起,于 1926 年 8 月离开北京,分别到厦门与广州任教,并相约,奋斗两年打下基础,将来能够生活在一起。不过两人分处两地四个多月,饱尝了人间的相思之苦,他们在四个月里往返书信多达 80 多封,差不多平均 36 个小时就写一封信。 鲁迅当时到厦门教书,在厦门大学里种有相思树,一天鲁迅坐在树下思念许广平,看到一头猪跑来吃相思叶,正在热恋中的鲁迅看到代表爱情的相思树叶被猪吃,正义感油然而生,和猪当场展开决斗。当时有位教员看到,他对那位教员

7、说他与猪斗的理由是不能告人的。最终鲁迅受不了两年约定的折磨,于 1927 年 1 月 18 日辞去了厦门大学的工作来到广州与许广平聚会。鲁迅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建树。北京大学那个简洁古朴的校徽就是鲁迅设计的,沿用至今。校徽是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的艺术化体现,并反映着该校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这枚北大校徽,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便于制作徽章的圆形。上面的“北”字像两个背对背的侧立人像,下面的“大”字像一个正面站立肩负重任的人像,这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又有如一人而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 “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用“北大”两个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

8、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二、鲁迅在今天的意义称鲁迅为“民族魂” ,就在于他对中国人的精神,即民族的灵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说:“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 ”为此,他把根除奴性、扫荡封建文化视为改造国民精神之根本任务,提出“ 立人” 思想,即把 “沙聚之邦”改造为 “人国”。在他看来,只有健全的人性,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愚弱的状况,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因此, “20 世纪之新精神”在于维护人的尊严,光耀人的生活,明白人生的真谛。他的“理想人性”就是彻底摆脱奴性、冲出思想的

9、牢笼,获得精神的解放,达到精神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1936 年,鲁迅在致尤炳圻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生于大陆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 所谓奴性,并不是“奴在身者” ,真的给人做奴仆,而是“奴在心者” ,精神上处于奴隶状态,依赖于外在的某种力量或者自身虚构的某种东西,受其精神奴役,缺乏精神之独立,思想之自由,属于盲目的本能的人。 悟性,是悟己为奴,开始感悟到自己的奴性,争取精神的解放和思想的自由,然而尚没有3达到理性的境界,对自身与外界尚没有深刻的系统的理解。 理性,

10、是达到了这种境界,对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及其相互关系有了理性的认识,成为了自觉的理性的人。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要经过奴性、悟性、理性这三个阶段,一个民族直至整个人类同样也要经过这三个阶段。而民族和人类的精神觉醒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类的思想家、文学家,对本民族的精神以至全人类的人性进行内审与反省,并以文学为途径把自己反思的结晶传达给人民,以改变本民族的精神和人类的人性。 鲁迅正是为了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走上文学道路的。鲁迅“抗拒为奴”的思想,至今仍有着重要的价值。鲁迅在 20 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 ,提出“立人”主张。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 Q 正传等不朽著作,从

11、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 ,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放年轻人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鲁迅“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他与黑暗苦斗,为光明苦争,傲视权贵,对“世上害己害人的昏迷和强暴”毫不妥协,骨头最硬;悲天悯人,为被压在最底层的劳苦大众呐喊疾呼,心地最善。勇猛、坚韧而悲壮地反抗绝望,苦苦奋斗了一生。 中国封建传统思想有着漫长的历史,它与封建专制主义的政

12、治力量结合在一起,造成中国社会的野蛮、黑暗、麻木、愚昧、落后。对此,鲁迅深感痛心,他曾说:“中国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 的资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下,中国人极易产生欺弱怕强、自轻自贱、卑怯贪婪一类的奴性思想和苟活心理。鲁迅塑造的阿 Q 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的“精神胜利法” ,可以说是“ 国民劣根性”的活写真。更可怕的是, “精神胜利法 ”把中国人培养成奴隶的同时,还使他们“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抚摩,陶醉” ,成为“ 万劫不复的奴才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国民麻木、怯弱的精神状态中,还潜藏着一种自私、冷漠的灵魂,其结果是人的生

13、命被完全漠视,群众成了“戏剧的看客,只知道咀嚼、鉴赏别人痛苦它不仅使人津津有味地欣赏人间的喜剧和悲剧,而且心安理得地欣赏丑恶与残忍这是一种完全扭曲变态的审美心理反应! 如今,一个世纪过去了,鲁迅所思考的命题,依然光鲜如昨,当我们回味这位先驱振聋发聩的话语时,我们的内心实在无法轻松!三、 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赏析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 (二集、末编)1935 年 12 月编定三本杂文集分别收 1934 年、1935 年、1936 年杂文。前二集之序言文末皆书:“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鲁迅当时住上海北四川路,这是帝国主义越出“ 租界”范围以外修筑马路的区域,当时被称为“ 半租界” 。 “且”者, “租”

14、 之右半;“介”者, “界” 之下半。 “且介亭”即“ 半租界里的亭子间”的意思。 且介亭杂文是“在官民的明明暗暗、软软硬硬的围剿杂文的笔和刀下的结集。 ”4这篇文章写于 1934 年 8 月 7 日。收入且介亭杂文 ,属鲁迅后期杂文。鲁迅的杂文是社会思想和生活的记录。深入浅出,由小见大是鲁迅杂文的一个特点, 显示了鲁迅观察社会人生的独异与深邃。鲁迅自己说过, “不错,比起高大的天文台来, 杂文有时确实很象一种小小的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 脓汁,有 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从高超的学者看来,是渺小,污秽,甚而至于可 恶的,但在劳作者自己,却也是一种严肃的工作,和人生有关,并且也不十分容

15、易做”。从孩子的照相说起这篇文章,鲁迅采用说家常、谈闲天的方式,从孩子照相这件小事中,发掘出改造我们民族精神的重大主题,读后发人深省,启人反思。文章先讲了一个饶有风趣的故事,并由此生发,从孩子性格谈到孩子的照相,于盎然有趣的故事中提出了发人深思的问题,深入浅出地揭露和批评了我们民族存在的驯良的性格弱点,这驯良,也就是奴性。这种奴性,极大地妨碍了我们民族的进取。接着文章从驯良开发下去,进而说到“洋气”鲁迅说“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甚至于称之为洋气 。 ” 但是他却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提出来不同一般的看法。他说“其实,由我看来,所谓“洋气”之中,有不少是优点,

16、也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但因了历朝的压抑,已经萎缩了下去,现在就连自己也莫名其妙,统统送给洋人了。这是必须拿它回来恢复过来的自然还得加一番慎重的选择。”鲁迅对于“洋气”做了细腻的分析。认为,第一,所谓“洋气”即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的“动”的特点,是中国人性质中所本有的,后来失掉了,现在我们的任务是把它恢复过来。第二,即使并非中国所固有的,只要是优点,我们也应该学习。这就是鲁迅一向主张的“拿来主义” 。鲁迅强调我们要有“拿来主义”的气魄,也要有慎重选择的科学方法。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自立、自强,重新变得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到这里,文章的主旨才显露出来。鲁迅从孩子谈起,说到照相,从照相讲到中日两国摄影师的爱好及其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质。由此提出了振兴中华需要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