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同步”——促使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新途径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86910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写同步”——促使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新途径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读写同步”——促使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新途径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读写同步”——促使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新途径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读写同步”——促使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新途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写同步”——促使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新途径(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读写同步”促使学生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新途径中年级语文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与底年级语文教学目标相比较,中年级更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突出体现在要求学生运用低年级积累的语言文字知识结合生活实践写出一段通顺连贯的文章。中年级又是系统学习写作技巧的起步阶段,这一阶段的训练水平直接影响高年级阶段的语文学习,甚至对人的一生都有着重大影响。写作是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写作训练是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最好方法,也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读”指的是阅读教学,包括理解和积累字、词、句,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是指知识的运用,是“读”的延续、

2、延伸和发展。具体是指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包括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把积累的知识运用到作文中去。 “读写同步”也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贯彻以读悟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基本思想,以课文为范例,有侧重地讲解写作知识,巧妙地挖掘写作训练点,有重点地让学生练口、练笔,实现知识正迁移,让学生完成从“读”到“写”的彼岸,再回到“读”的此岸的能力循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课文特点,有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让学生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怎样学写”的思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具体环节有:1抓要素,探思路。“写什么”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把文章“读通” ,着重整体感知,从整体着眼,紧扣主题与文章内

3、容的联系,根据文章体裁特点,抓住诸如时、地、人、事等要素。并抓住节与节,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弄清全篇文章脉络,探寻作者成文的整体思路,明确文章的主要线索,为指导学生掌握写作顺序,明确写作思路打下伏笔。如在教赵州桥一文时,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提问:“课文写了什么?”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课文写了赵州桥的坚固、雄伟、美丽。课后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一种建筑依照课文中的写作顺序写一篇介绍性知识短文。2细对比,品词句。“怎样写”这个步骤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文章的精妙之处“读透” ,要求学生运用“读读、画画、想想、议议”的方法对文章的好词佳句进行理解与吸收,明确文章中作者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并进一

4、步领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进而消化吸收。这一环节主要是使学生获得写作的策略性知识,是随后而来的写作训练的基础。如在教爬山虎的脚一文时,老师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画出写得精彩的词语与句子。有不少学生认为文章的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叶的句子特别优美,他们有的找出了写叶子颜色的词“嫩红嫩绿” ;有的画出了“新鲜” 、 “一顺儿” 、 “铺”等词。通过讨论学生明白这些词语非常恰当地写出叶子排列整齐匀称,富有生机,给人以美感;有的则认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巧妙地用比喻的手法把叶子的动态美描写得淋漓尽致,就在这圈圈、点点中,学生弄清了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地描写爬山虎的,把对文

5、章的理解落实到一字一句中3抓关键,想关键。“为什么写”这一环节是在学生读熟文章的基础上,教师帮助学生进行提炼,整体领悟作者运用精彩的语言文字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领悟作者的写作目的,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是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深” 。这一环节也是学生对课文的总结与回顾。写好一篇文章必须明确中心思想,写好一个片断也必须围绕一个意思,这是文章的核心,所有写作材料都是依它来安排布局的。如在教麻雀一文时,老师在学生细细品味文章精彩的词句后,提出这样写是为了表现什么,赞颂什么?学生通过讨论找到了文章的中心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幼小的可贵精神,赞颂了世间伟大的亲子之爱。老师紧接着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全

6、文每一句话都反映了中心,在写作时我们也要像课文一样去掉与中心无关的枝节,每一句话都应紧紧围绕一个意思写。4想收获,联实际。“怎样学写”着一步则要求学生把文章“读活” ,着重整体运用,从整体着眼,围绕本年级本单元训练重点,从生活实际出发,以课文或某一精彩段落为范例,进行写作训练,以读学写,掌握规律,以读促写,逐步提高。这一环节旨在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实现读写同步的关键。要走好这关键一步,确定合适的读写同步的结合点非常重要,要不然读写同步只停留在形式上而非实质上的联系。为此,我们确立了如下几个层面的读写同步的训练点:(1) 词汇与句式的单项训练,把“死”词汇转化为“活”词汇。如在学习“喜气洋洋

7、”一词时,学生明白这个词是形容人们高兴时的样子,有的学生造句是这样写的“大年初一那天,个个喜气洋洋。 ”老师启发:“你是从哪些方面看出个个喜气洋洋的?”这时学生各抒己见,回忆大年初一的情景,在此基础上老师要求学生把同学们说的内容组合起来,以“初一那天,个个喜气洋洋”为中心写一段话。有的同学写:“大年初一那天,街上的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说的说,笑的笑,有的走亲访友,有的结伴同游,孩子们更是乐得蹦蹦跳跳个个喜气洋洋。 ”这样学生对“喜气洋洋”这个词有了深刻的理解,围绕这个词做了大文章,训练学生写段的能力,做到了词句具体、生动、形象,把这个词写“活”了。(2) 抓住课文中重要的句型或句式,让学生

8、作模仿练习,举一反三,从而达到知识向技能转化的目的。如荷花一文第一自然段,作者采用先总后分写的手法,并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还”的句式。在让学生了解段的结构特点后,安排学生观察校园中的菊花,指导学生仿照这样的结构特点进行写段训练。填空:“校园里的菊花各式各样,有的 ,有的 ,有的还 。看着这些美丽的菊花,我仿佛也成了 。 ”接着出示总述句“课外活动时,操场上热闹极了。 ”让学生围绕总述句用“有的有的有的还”的句式写一段话。(3) 抓住语言文字的“空白”处进行写作训练。老师引导学生从“无声”之处去感受,去想象文章的“留白“。如在教学小珊迪后,老师引导学生想象小珊迪帮“我”去换零钱被马车轧断腿的经过,用一段话把小珊迪悲惨的命运描绘出来。又如在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诗后,让学生把诗中空白部分填补完整,使学生如临其境,深刻领会思想感情。通过“写”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想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 抓住“概括”处,设计写的训练。如李时珍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许多药材他都亲口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 ”老师要求学生抓住“亲口品尝”四个字,进行写的训练,写出李时珍品尝时的情景,对他当时的神情、动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通过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学生的写作兴趣浓,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写作训练的不足和训练形式太过呆板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