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70836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谈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策略摘要:开发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对赫哲族民俗文化的一种很好的宣传和保护工作,让越来越多人了解赫哲族,为当地的发展做一点贡献。本文首先通过对赫哲族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做了一些简单介绍,然后对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最后又对开发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做了较详尽的说明和介绍。关键词:黑龙江; 赫哲族;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开发策略一、序言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汇合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这里有一支只有 4000 多人的、而且世世代代专以捕鱼为生少数民族赫哲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地区的赫哲族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民族

2、特色,赫哲族是中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生的民族,也是我国的六小民族之一,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吸引着众多游客。这支黑龙江省所独有的少数民族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保存完好,历史上被称为“鱼皮部落” ,捕鱼文化独具当地特色。 赫哲族的民俗风情成为近年来三江地区旅游业开发的新亮点,其开发策略更符合当今旅游发展的新潮流追求原生态,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现今人们出游的目的不再是仅仅满足于游山玩水式的拍照留念,而是更加追求在旅行过程中知识的获取量、参与体验程度。希望能在游玩时给精神汲取营养,让旅行生活过的更有意义。赫哲族正符合游客的这一心理需求。特别是现在城市生活的进一步现代化和自动化,城里人在享受着高速现代化的同

3、时也失去了一些自然的乐趣。所以人们越来越希望通过旅游以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修身养性,希望能更真实地体验到不同于现代都市生活的另一种生活方式。而三江平原地区的赫哲族多生活在偏远小镇,具有田园风光,空气清新,人们的旅游视野逐渐走向了广大的原生态的民俗风情文化旅游。佳木斯地区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人文旅游也很丰富,这里的民族风情包括民族神话传说、服饰饮食习惯、建筑风格以及民间艺术等,都是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的亮点,真实的去感受它,远比去博物馆或纪念馆要有意义的多。而且,三江平原地区的旅游生态环境容量也极为可观,周围的湿地以及江河平原使得该地区环境优美,交通条件便利,火车、汽车、飞机以及水运都很便捷。

4、地理位置更有可进性。促进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与继承,他们的民风民俗无疑成了现今旅游的热点,所以开发前景极为可观。二、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概况“赫哲”意为“下游” 、 “东方” ,辽时的女真就是赫哲族的先民,该民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本族文字,由于与汉族长期杂居,大多数赫哲族人都会说汉语,世代以捕鱼为生,所以赫哲族的鱼文化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早年的赫哲先民以吃生鱼肉,穿鱼皮衣,盖鱼皮被,点鱼油灯为主要习俗,交通工具只要是狗拉雪橇。(一)赫哲族饮食文化 满大庆:趣闻黑龙江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59、266 页。 余志超:细说中国民俗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0、2

5、1 页。2赫哲族偏爱鱼宴,爱吃鲜鱼,有“鱼不入海不能称之为鱼儿,不尝炒鱼毛就不算到过赫哲家”的民谣。鱼宴中的佳肴要属“它拉卡”了,它是将活鲫鱼脊背上的厚肉取下切成细丝,用上好的米醋把它浸泡片刻,等肉的颜色变成白色,去掉醋汁后拌入蒜末,香菜段等调料,味道鲜嫩爽口。还有一道风味独特的菜叫“鱼刨花”赫哲人把冬季打上来的鱼在刚刚结冻的时候剥去鱼皮,切成薄薄的冻肉层,蘸盐、酱吃,吃一片鱼刨花,喝一口老酒,生活实在是很惬意。(二)赫哲族民居赫哲人的住房多是建在江河沿岸的高处,这样的设计是既可以便利捕鱼,又可以避免江水泛滥的冲淹。由于黑龙江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捕鱼业的季节性特点显著,所以赫哲人不得不建有临时

6、性住所,这种房子多建筑在捕鱼场所的江边上,叫做草窝棚,史书辽东志对这种临时性住房有如下记载:“人无常处,桦皮为屋,行则驮载,住则张架。 ”说的十分简单明白。这样的住所搭建简便,搬迁容易,是捕鱼生产的良好住处。 而赫哲人的家居住宅多是呈正方形的砖瓦结构,受汉人影响比较明显。(三)赫哲族服饰赫哲人的穿着多以鱼皮为原料,因为生活在高寒地带,无法种植棉花、麻等用于纺织的作物。在古代,因交通、战乱等因素,赫哲族与中原交往不便,很难获得布棉织品。又因常年靠捕鱼为生,衣食住行几乎样样都和鱼相关联,他们把完整的鱼皮晒干,经过专门的熟皮工艺处理,制成柔软的鱼皮材料,再按照纹理进行精美的缝合。在衣服的连接处还镶有

7、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图案,可做鱼皮的鱼类有:大马哈鱼、细鳞鱼、狗鱼、胖条鱼等。各种鱼皮有不同的用处,赫哲妇女将熟好的鱼皮,根据渔猎生活的实际需要,缝制成各种衣服。如鱼皮衣服、鱼皮套裤、鱼皮靰鞡等。因为鱼皮具有耐磨、轻便、保湿、不透水和不挂霜的特点,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是赫哲人制作衣服的材料,成为他们物质文化生活中的一大特色。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外人是很难相信毫不起眼的鱼皮也会有这么大的用场。虽然赫哲人从 20 世纪初期已经开始使用布匹、绸缎等,但由于鱼皮装具有独特的特性,因而在赫哲族人民中间依然受到普遍喜爱。 (四)赫哲族信仰赫哲族信仰萨满教,传统的萨满舞已经演变成为现代的艺术表演形式,现在只有在比

8、较隆重的赫哲节日里才能看见这种表演,赫哲人认为小孩子生下来就有“魂鸟” ,人的一些疾病都是因为鬼怪夺走了人的灵魂造成的,他们笃信萨满能够治疗百病,所以一旦生病就找萨满跳神驱除,据史料记载,在 20 世纪20 年代,跳萨满舞活动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人村寨盛极一时,特别是街津口村,有时参加人数达到 200 人之多,个别跳萨满活动的一些老人和孩子为了自始至终地参加活动,不顾路途遥远,乘船水路陆路并进。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萨满的信仰逐渐消失了,人们只能从赫哲老人的回忆中,从一些民谣故事里才能看到关于萨满舞的故事。(五)赫哲族婚俗赫哲人是很勤劳朴实的,从他们的婚姻观念我们不难看出,这

9、个民族是很开明的。崇尚一夫一妻制,结婚年龄在 18 岁左右,一般男大女小或是相差几岁。赫哲人不崇尚门当户对、嫌贫爱富的婚姻观念,而择偶的根本标准是男女双方 周喜光:清朝前期黑龙江民俗研究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7 页。 白润光:中国边境城市 ,商务印书馆,第 153 页。3勤劳正直、贤惠能干,而且和其他少数民族不同的是,他们不要求一定是同族的人可以通婚,即使是其他民族的人只要是人品好都是可以结婚的。结婚当天的第一顿饭是新郎吃猪头肉,新娘吃猪尾,意思是有头有尾,白头到老。新婚之夜,大闹洞房,但不超过半夜,后半夜点长寿灯,为的是能过一辈子太平日子。 早些年前,赫哲人存在父母包办婚

10、姻。由于民风素朴,家教平实,极少有夫妻吵闹不合而离婚的。在赫哲人眼中,无论是娘家还是婆家都把离婚看做是家族中的丑事。但赫哲人对寡妇改嫁却不加限制。年轻的女子意外丧夫后,可改嫁丈夫的弟弟,继续保持和公公婆婆和睦的关系,当然也可以嫁给外人,为自己将来的生活找到依托。但寡妇要改嫁要在亡夫送魂、脱去孝衣之后,一般二婚不再举行婚礼仪式,请亲友吃饭喝酒认定就可以了。在改嫁接亲的路上,如果遇到大树,寡妇需要抱树痛苦,以此象征脱去晦气,开始新的生活。三、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一是交通的不便利为发展赫哲族的民俗文化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句中国百姓都会说的口头禅,可是赫哲人居住的地

11、方比较深入,火车还没有直达到赫哲人村附近的,汽车也是到镇上接下来到村子里的路还要自己找车,比较麻烦。二是宣传与促销的力度还不够,别说是想吸引省外的游客,就是省内的也不是很多人了解赫哲族。媒体的宣传力度还有待提升,要是像各大电台宣传云南这样来宣传赫哲族,发展赫哲族的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这一可行性方案的实施。三是本民族的民俗文化资源急需保护。由于长期与汉人杂居,汉人的各种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对于现代年轻的赫哲人来说,熟悉汉人的民俗风情甚至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对于像这种本民族的文化在年轻一代退减的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不保护好赫哲族原滋原味的民俗文化旅游资

12、源,那将来开发出来定是个败笔,带来的将是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同时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也是一种不好的冲击,还可能是腐朽生活方式的散播,传统道德观念的堕落。当然,异地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除了传统文化价值的丧失外,还会出现纯朴民风的丢失和崇洋媚外思想,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过程中,过分夸大地宣传渲染会使旅游接待地纯朴的民俗文化失真、被亵渎、被歪曲。甚至为了迎合一部分客人,而着力渲染一些无聊的、下流的东西。这样会使原本纯净、独特、美丽的风俗变得不伦不类、鱼龙混杂、低级庸俗。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要是做不到保护,那不开发就是最好的保护。四、赫哲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开

13、发策略(一)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含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以特定的旅游战略思想为指导,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通过某种或多种方式,对分散于民间的各种形态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挖掘和建设,使其转化为具有较高吸引力的民俗旅游产品的诸种行为的统称。 挖掘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的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发挥其旅游价值,就能够改善旅游资源状况,增强三江地区的吸引力,扩大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市场需求。而如何挖掘、开发民俗旅游资源,如何树民族风情之奇、立区域民俗之特,就成为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 朱宁虹:中华民俗风情博览 ,中国物资出版社,第 139 页。 高奇:走进中国民俗殿堂 ,山东大学 2001 版,第 11 页。4

14、(二)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注意事项赫哲族的开发应总揽全局,合理布局,形成一个整体。突出区域特色,民族特色,才能形成资源优势,同时,因为三江平原地区的赫哲族居住相对比较分散,在同一或相邻民俗旅游区的景点、景观的布局上,要做到多样化,互为补充,尽量避免重复,以免浪费财力、物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民俗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有利于减少因重复开发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开发时应该循序渐进,有前有后、有主有次,做到有计划有步骤的去实施。因为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都会影响到最后开发的质量,所以在开发前期要做好准备工作,进行调研评估,除了对三江地区赫哲族当

15、地的经济、旅游设施、交通等因素进行调查外,还应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调查,有了客源市场的分析才能更好的指导当地旅游资源开发。为了使开发出来的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达到最优化,针对黑龙江地区和赫哲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发展现状,开发时要注意一些事项:一是要注重发掘自己的特色,不要一味的去模仿其他地区。民俗文化重要的是那种“土”的感觉,重要的是要让游客感觉到它的“真”,千万不要弄的土不土洋不洋的,尽量少去模仿别处,要努力呈现出原汁原味的赫哲族特色,纯正地道的古朴特色。二是要有赫哲族的个性,体现该民族特色。开发赫哲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因为它独具特色,只有有特色才具有生命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

16、我优”,比如说内蒙古的“草原风光旅游”,大理的白族民俗旅游等。三是要以游客为中心,关键是要让游客参与进来。赫哲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是不仅游客可以游览观光,还可以直接参与体验,比如捕鱼,制作鱼皮服饰等等。四是要将开发和保护相结合。这是最重要的。既要尊重赫哲族的民俗风情,以保护为前提,减少商业成分在里面,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这样才能促进该地区可持续性的发展。五是要将赫哲族地区的民俗文化办的丰富多彩,要保障多样性和专题性相结合,从整个赫哲族景区来看,既要能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又要主题鲜明,突出该地区的独特性。既能体现赫哲人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过程中要坚持高品味,防止低品位和庸俗化的倾向。对于资源条件差的地方可以搞保护性开发,在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方搞民俗旅游景点。 可以联合周边的市县将共有的民俗文化和主题相近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串起来,这样在区域上合经济上都得以更有利的保障。由于赫哲族地处黑龙江,受季节性影响比较大,冬季游客来到黑龙江大多是要看冰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