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68797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析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摘要:哈姆雷特最终未能傲然挺立,其悲剧根本原因在于阶级和宗教的烙印,而人文主义者自身的弱点,也是导致其悲剧的又一原因关键词:哈姆雷特 悲剧 文艺复兴 人文主义文艺复兴作为欧洲近代文学的开端,揭示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灿若群星的作家中,莎士比亚不愧为世界第一流文学大师。莎士比亚的艺术实践扎根文艺复兴的土壤。时代的巨大变革,社会的急剧变化,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气勃勃与冒险精神以及崭新的生产力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在尚未脱尽封建胎记的人们身上激起的新鲜感与进取心,使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和现实之间呈现无法填补的深深裂痕。面对这样的现实,莎士比亚用生花之笔重鸣叠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拨动着

2、人们的心弦。哈姆雷特创作于 1601-1602 年,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剧本内容博大精深,艺术上独具特色。三个多世纪来,为哈姆雷特所写的论文可谓“汗牛充栋” 。但对于哈姆雷特的悲剧成因始终没有一个系统的说法。本文愿就导致这位王子最终未能傲然挺立的原由,提出一些粗浅的个人看法。一首先,阶级和宗教的烙印是导致哈姆雷特悲剧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哈姆雷特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的故事。主人公哈姆雷特不仅出身贵族,而目是贵族当外的二尊一丹麦 。这个呜鱼族的花朵、 “国家所瞩望的娇花”,(1)在国王的直接庇护下成长起来,在他身上同时展示出来的是正义与皇室尊严的概念,善良与纯正的感情以及出身贵宵的自我

3、意识。他和贵族最上层的这种血缘关系,以及他在威登堡求学之前的宫庭生活经历,不仅决定了他和整个封建朝廷不可能发生什么敌我矛盾,而且会消蚀他对封建社会罪恶的感触力,甚至有可能和封建罪恶融为一体。历来的许多评论家,对于哈姆雷特迟迟不采取实际行动这一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认为他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者有之认为他深思熟虑,谨小慎微者有之。但都过于从性格的角度来分析,而忽视了人物的阶级印迹。在老王哈姆雷特未死之前,我们的这位王子是娇嫩而高贵的。他对人类充满了美好的看法“人类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2)可是,当他陷入家庭的不幸之中时,宝贵的生活理想开始破灭了。他对人世间的一切充满了失望和忧郁。

4、作为一个出身封建王室,从小就享受着贵族特权的王子,却从此要挑起与本阶级抗争并“重整乾坤”的重担,未免有些勉为其难了。于是便导致了哈姆雷特的迟迟不动手,始终没有也无法进入同强大对手短兵相接应有的精神状态中、强调人物的阶级出身及其经历,决不是要先入为主地给人物贴阶级标签,而是为厂指出人物身外留外的阶级烙印,完全可能在人生的道路上,在生活斗争中发生或明或暗,或强或弱的作用。戏剧一开场,便引出了主人公哈姆雷特的身份和经历。他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他对爱情,对友谊,对人性都有一整套人文主义的观点。但除了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外,他同时又是一个植根于十六世纪美国土壤的人物

5、。这个时期是紧接着封建制度和教会严酷地统治了一千多年之后,许多封建教会的陈腐观念还深深潜藏在人们的心灵之中。如教会所宣扬的上帝与魔鬼,天堂与地狱,灵魂与转世之说,即使是竭力歌颂人性来反对神权的人文主义者也是当作实有其事的。所以,莱辛在汉堡剧评第十二篇中指出,就是象莎士比亚那样的伟大人文主义作家,也是把鬼魂“当作一件完全自然的事情看待”的。3 作为莎士比亚笔下的主人公,便不可避免地同当时一般人一样,保留着浓厚的宗教迷信观念。这一点在剧作中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在城堡前的露台上,哈姆雷特对亡父的魂灵深信不疑,“讲到这一个幽灵,那么让我告诉你们,它是一个老实的亡魂” 。4 唯一的怀疑也只是在后来改认为“

6、幽灵是魔鬼的化身” 。5在第五幕第二场中与霍拉旭对话,哈姆雷特说“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己经有一种冥冥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6 他把“人”称作“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意” 。7 杀死波洛涅斯之后,说“这是上天的意思,要借着他的死惩罚我,时借着我的手惩罚他使我成为代天行刑的凶器和使者。 ”8 言谈中充满了宿命论的观点。在第三幕第三场中,叔父克劳狄斯正在做祈祷。哈姆雷特此时明明有理由有机会动手,但最后却轻易地以担心将恶人送上天堂为由放弃了大好时机。这正是浓厚的宗教迷信观念作祟的结果,也是哈姆雷特悲剧产生的根源所在二其次,人文主义者自身的弱点造成了悲剧的发生。既然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7、,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一般人文主义者所共有的种种优点和缺点。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的中心思想,是一种新兴的革命思想武器,它和封建主义与教会权威是针锋相对的。对“人”的肯定,是他们思想的核心。用人性来反对神权,竭力歌颂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束缚和宗教观念起着强大的冲击作用。但这一思想体系,也有它根本的弱点以“神”为中心,或以“人”为中心,实质上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这种对立,是社会生活中阶级对立和斗争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反映。但人文主义者却不是从这种阶级观点来看待这一问题的。他们从抽象的人性、理性出发,把生活中现实里的诸多矛盾归结为伦理道德范围内的善与恶,美与

8、丑,正义与非正义,理性与非理性等观念的斗争。不满现实中种种罪恶的现象,颂扬美好事物,虔信友谊、爱情、善良、德行、荣誉,认为这些才是人类的真正天性,并把这些看成是改变现实中邪恶和创造美好世界的巨大力量,过分夸大了思想的力量。因此,一般的人文主义者不能也不愿看到社会阶级的矛盾通过暴力和流血斗争来得到彻底解决。作为人文主义者的哈姆雷特也正是如此。一切的恶人恶行都是会激起他的愤慨的,但对于叔父克劳狄斯的恶行又该用什么手段去加以惩处呢是用人文主义者的理性来感化他吗这位算得上“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份 9 的年青王子始终深深思索着。一旦意识到自己的延宕时,也只会在无限的自责中排解自己的忧闷。

9、正如他本人所说的,“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这做儿子的却像一个下流的女人似的,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学起泼妇骂街的样子来” 。10哈姆雷特似乎始终等待着,以图寻找到正义的手段,于是斗争的双方形成一方虎视耽耽、步步进逼,一方迷惘若失,目标涣散的局面。人文气十足的哈姆雷特始终未能“等候到一个更惨酷的机会,”他缺乏的是成为一个英雄所应有的魄力,于是只能在一个他既不能负担又不能放弃的重担下被毁灭了三脱离群众的个人奋斗是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结局的又一原因。由于哈姆雷特是莎翁笔下人文主义者的典范,因此理所当然地按照人文主义者惯有的观念,把克劳狄斯及其帮凶视为恶丑、非正义和非理性的代表,而将

10、自已视为善美、正义与理性的化身。认为两者的斗争,乃是两种不同人性的对立,而不是以封建势力为一方,以人文主义者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为另一方的搏斗。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11 他虽然把反对克劳狄斯当成了“重整乾坤的责任”,并且勇敢地要承担这一重大的任务,但他想“重整”的那个“乾坤”里,社会上广大群众是没有地位的。因此,他在为“市整乾坤”而进行的斗争中,最多也只能从友谊出发,团结和他接近的,与他思想观点完全一致的少数人,如霍拉旭就是。这正是悲剧根源的症结所在。哈姆雷特是深受民众拥戴的“可爱的王子”这一点,连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克劳狄斯一再说“他是为糊涂的群

11、众所喜爱的” 。 “一般民众对他都有很大的好感,他们盲目的崇拜像一道使树木变石块的魔鬼一样,会把他戴的镣铐也当作光荣” 。12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和人民群众一道共同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的时机啊他明明“有理由,有决心,有力量,有方法”可以动手干他所要干的事然而,当人民在雷欧提斯的振臂一挥之下,“比大洋中的怒潮冲决堤岸还要汹汹其势”13 地冲进王宫反对敌人时,他却始终把这一件艰巨的事业单纯作为只能由他一个人来完成的任务,不仅没有把眼光转向人民,相反,他不相信人民,他孤军奋战,最终导致了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悲剧四社会的不利因素是造成哈姆雷特悲剧的一个客观原因。莎士比亚曾经借哈姆雷特之口说“自有戏剧以来,

12、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14 戏剧哈姆雷特创作于一年,它不只是十七世纪初英国的一面镜子,而更体现了莎士比亚通过主人公所说的戏剧是整个“时代的缩影和简史” 。恩格斯曾指出,文艺复兴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的时代。15 文艺复兴时期确有许多惊人的成就,如国王政权和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的建立,旧“地理”界限被突破,人类真正发现了地球,自然科学大发展等等。 然而,光明与黑暗是相伴而生的,跃进和落后是并存的。变革越大,矛盾和反扑也就愈尖锐,愈凶狠文艺复兴的思潮在发源地意大利曾经蓬勃发展了一个时期,但从十六世纪开始,社会经济迅速衰落

13、,政治上四分五裂,罗马教廷和封建统治者剥削、奴役和镇压人民,英国人民也从快乐的“黄金时代”再次地坠入了“黑铁时代” 。现实的黑暗打破了人们无法兑现的幻想” 。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就是在这样一种混乱而又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了。无怪乎哈姆雷特忍不住悲叹“丹麦是一所监狱全世界是了不起的一大所,里面有许多禁闭室,监房,暗牢,丹麦是里面最坏的一间。 ”16 真是一针见血地逆出了欧洲社会可怕的实质。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渴望正义和自由,但到处是专制压迫、腐化和欺诈。他有着“重整乾坤”的崇高理想,但他与克劳狄斯及其帮凶的斗争,实质上是一种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他的敌人是严

14、酷地统治了人们一千多年的整个封建势力,虽然这种势力开始走向衰朽,但仍十分猖撅地居于当时的主导地位。在第五幕第二场中,哈姆雷特曾说到”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经有一种冥冥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 ”17 这句话虽然是哈姆雷特宿命论的佐证,但我们不妨把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看成这种冥冥中的力量。哈姆雷特的悲剧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因为他所处的时代还缺乏先进分子必然胜利的条件。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18五作者的创作情绪也是导致主人公以悲剧告终的原因之一。近代西方悲剧在基本精神上来源于欧里庇得斯,而不是埃斯库罗斯或索福

15、克勒斯。它从探索宇宙间的大问题转向人的内心世界。爱情、复仇、荣誉、野心,内心冲突和社会问题成为如拉辛,易外生这类剧作家作品中的动力。从这时起,人不再是盲目地受命运摆弄的玩偶,而是对自己的行为活动负有更大激情和责任的自由人。出现了一系列以正义观念为主旋律的骇俗之作。让我们来看看哈姆雷特的作者,堪称近代悲剧代表人物的莎士比亚,他对于戏剧中的正义,一如他对所有抽象问题的态度那样,令人难以捉摸。约翰生博士在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中说“他没有给善恶以公平合理的分配,也不随时注意使好人表示不赞成坏人,他使他的人物无动于衷地经历了是与非,最后让他们自生自灭。 ”19 功约翰生代表着一个极端,另一个极端的代表是德

16、国批评家格尔维努斯他完全消除了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命运观念,把悲剧原因归结为人物性格的弱点。还有一些学者如英国的斯马特等,就在这两个极端中选取了一条中间路线。按他的说法,“莎士比亚将命运观念和正义观念结合了起来,在两者之间保持了一定的平衡”20在我们看来,这两种观念是互相矛盾,不可调和的。因为命运观念意味着人的意志不起作用,而正义观念则强调人的意志性格对命运的决定作用和影响我们必须在这二者之中选择其一,或选命运作悲剧指导原则,或选正义。就莎士比亚而言,他好象并不自命为判别善恶的公正无私的法官,他的大部分作品的结局都是开向死亡的直通车,善者和恶者的尸体都横陈在舞台上,其中无多大差别。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最终同归于尽,李尔王,考狄利娅与高纳里尔,里根也都一同死去。死神的手最终攫去恶人,也攫去善良的人。由此可见,命运观念融通于莎士比亚的整个悲剧创作中。这种观念的形成,大体上是受莎士比亚生活环境,现实条件的影响。在莎士比亚创作的初期,主要是以喜剧为主,由于当时英国呈现出一片繁荣富强的景象,加上莎士比亚对社会的认识还比较单纯,这就决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