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课实施“三变三改”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67514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美术课实施“三变三改”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中美术课实施“三变三改”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中美术课实施“三变三改”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中美术课实施“三变三改”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中美术课实施“三变三改”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美术课实施“三变三改”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美术课实施“三变三改”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初中美术课实施“三变三改”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推出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针对以往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弊端,提出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在初中美术课中实施“三变三改”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就是针对以往美术教育中的不足而提出来的,它由注重教师

2、的教转变为注重学生的学,由注重美术技能的训练到鼓励个性化的艺术表现。体现了美术教育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又张扬个性,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关注情感体验的新教学观念。这“三变三改”教学法分别是:一、变强行接受的传递式教学,改为在民主平等的师生互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魅力。以往的美术教学中造成学生觉得上美术课单调、枯燥、乏味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美术教师把美术知识和技能凝固成一件无生命的物体,采用传递的方式让学生强行接受。他们走这样的“捷径” ,目的是为了尽快培养出具有较强造型能力的美术特长生、尖子生,为了给高一级学校输送美术专业人才,为校争光。这样做,或许真能培养出几个“造型”基本功扎实学生,但是

3、却使大多数的学生在单调、枯燥、乏味的造型训练中消磨掉对美术的兴趣,甚至会因此而永远把美术拒绝于自己的心门之外。所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美术教育的第一要务。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1) 、在师生互动中体验学习美术的情趣。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我会经常想些点子,在课前和学生一起做些与美术有关的新奇有趣的游戏活动。如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应变能力而进行“说出与圆形有关

4、的物体”的接龙游戏;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先做示范,再请学生跟着摹仿“拍拍你的双手,伸出你右手的两只手指,收回来!放在你右边的耳朵上。 ”(教师在收回手的过程中实际上伸多了一只手指,即放了三只手指贴在右边的耳朵上,以这样的变化,考查学生是否具备细致的观察力和防止声音的干2扰与误导) ;还有,为拉动小组间欢乐的活动气氛而进行的“盲人画眼”游戏,等等。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前到图书馆或上网搜集一些有关艺术家的生平趣事或经典作品,再拿到美术课上交流,让他们增广见识,分享乐趣。这样,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变“传话”为“对话” ,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形式多样、

5、活泼有趣的互动,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进入兴奋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体验活动,并把快乐的情绪、活跃的学习气氛延续到整堂课,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美术的无穷乐趣。(2) 、联系生活,以情传情,体验美术的感染力。以往的很多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面对着精致漂亮的图片、面对着美仑美奂的经典石膏像,却是一脸的茫然,对美“熟视无睹” ,发现不了美,体验不到美,感受不到美的熏陶,更谈不上为美而感动,这些学生就算面对最伟大的美术作品,如凡高的向日葵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 、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竟也是无动于衷。这不能不说是以往美术教育的失败和悲哀。这是因为以往的初中美术教育忽视了美术具有传递情

6、感和交流思想的功能,割裂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漠视学生实际情况的需求,特别是情感体验方面的需求。其实,美术的情感发源于生活,学生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悟到生活的美丑现象,这种审美情感和态度有助于他们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对美术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激发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的热情。例如我在上你、我、他这一课时,就很注重联系实际,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我指导学生欣赏了著名画家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后,捧出自己刚去世不久的母亲的遗像,对着遗像向学生讲述母亲对我点点滴滴的关爱,和我作为儿子对母亲的敬仰与缅怀之情。说到动情处,语调放慢了

7、,声音硬咽了,眼眶也湿润了。学生们静静地看着、听着、想着,教室显得特别的安静,有好几位女生的眼角都噙满了泪水。后来,该班的语文老师拿着一篇学生的德育周记给我看,周记中写着:今天的美术课是学习你、我、他 。老师希望我们班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学校的“你、我、他”相聚在一起,好好珍惜现在,互相友爱,一起学习,一起嬉戏,一起长大,并用画笔把同学的形象画下来,给日后留下美好的回忆。美术课上,老师还把他妈妈的遗像通过投影仪放大给我们看,并讲述他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我听了,很受感动,眼泪都掉下来了。想不到平时风趣幽默、经常搞笑的美术老师,竟是一个非常孝敬母亲的人。想想我自己,为了一点小事,就与妈妈吵嘴,在家又不

8、做家务,真是做得很不对。我今后一定要向美术老师学习,在家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孩子。我在实践中发现,如果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内容是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又缺乏趣味的,那这一节美术课一定上得很乏味。相反,如果学习的知识、内容是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又能触发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的,那这一节课的教学3效果肯定是令人满意的。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决不能以自己的生活情感、态度来代替学生,更不能压抑、排斥学生的生活情感,应

9、充分调动学生说真话,吐真情,流露真情。我认为,在美术体验课程中体验的情,有亲情、友情、师生情、同学之情,有个人喜、怒、哀、乐之情,又有学习中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还有泛化到对环境保护、世界和平、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等世界性问题的关注之情。美术教师要对学生的不同情感加以引导,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发展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二、变强调美术造型训练,改为尊重个体,张扬个性的艺术表现。以往的初中美术教育过于强调造型训练,如学生学习素描要解决点、线、面、比例、结构、透视、构图;学习调子素描要懂得受光面、背光面、明暗交界线、高光、反光、投影;学习色彩要掌握原色、间色、复色、补色、明度、纯度、色

10、相、冷暖对比;学习中国画要先了解白描、重彩、工笔、写意、人物、山水、花鸟,等等。这样的灌输法,这样的训练法,会让学生越学越害怕,认为学美术一点都感受不到美,反而感到学美术是那么难、那么枯燥、那么恐怖的!我们必须要承认,就算同一个年龄同一个班的几十名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认知水平、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等影响,他们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如果对存在差异的学生施以统一的模式或规格要求,可想而知,那只能是取得适得其反的结果。所以我在美术教学时能承认学生的体验差异,尊重学生的体验差异,允许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我在去年进行期末考查时,我对初二的学生说:“因为初三不再开设

11、美术课,初中阶段的美术学习就要结束了,请同学们根据所学到的知识,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如画一幅画,做一个小制作,或写一段感想,作为留给母校或老师纪念的一份礼物。 ”学生对这次作业做得特别认真,也做得特别好。有的自制贺卡,画上漂亮图案,写上祝福话语;有的利用废旧物品变废为宝,制作一件别致的手工艺品送给老师;就连平时偷懒、不认真学习、不做作业的学生,也在纸上工工整整地写上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惜别之情,后悔自己当初没有认真听教师的话,没有学到美术知识和技能。其中有两幅创作画对我震动很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幅画的题目是最后的“晚餐” ,画面上一位女孩坐在餐桌旁,拿着餐刀和餐叉,眼里却淌着泪水,桌

12、面上的晚餐,是碟子上摆放着的两个 “美” 、 “术” 立体字样的食品;另一幅画的题目是追寻逝去的日子 ,画面上有一棵被大风吹得枝条都倾斜了的树,枯黄的落叶随风飞扬,叶子上都写着“美”字或“术”字。在树旁边有一位穿着长裙的长发少女,迎着风,向着树,伸出双手奔跑着,像在努力想抓住落4叶。风吹起了少女的裙子,吹起了少女的长长秀发,也吹走了带有“美” 、 “术”字样的片片落叶。在这些作业中,应该承认表现出来的效果显得比较粗糙、简单,艺术价值不是很高,有的美术技巧技法运用得还很幼稚,我想这与学生对美术技能的掌握不够娴熟和创作时间较短有关。学生无论采用了什么样的表达形式,但殊路同归,都表达了他们对失去学习

13、美术机会的惋惜之情,还有一些对老师、同学的惜别之情。我认为学生能用喜欢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变“书中学”为“做中学” ,这正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所缺少的、是具有创新的表现,这才是最为珍贵的。三、变遵循教材的照本宣科,改为灵活使用教材,体验联系实际学习美术的意义。过去教师往往把教材奉为教育的“圣经” ,认为教师必须绝对遵循教材的要求,不得越雷池半步,教师的作用就是对着教材照本宣科。这种教材观在今天这样的信息社会已经是不可能,一套相对静止的教材永远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实际上教材只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众多媒介之一,是连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只能起到中介和“话题”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用现代

14、的观点去看待教材,做到既用“书” ,又不惟“书” ,变“教课本”为“用课本教” ,采取联系实际地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材上提供的许多有关美术的“话题” ,引领学生围绕这些“话题”共同探究,从中获得学习的方法。美术新课标中提出, “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更大的教学空间” 。我认为这里的“空间”应理解为:教师应遵循教育的发展规律、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主动做出灵活的变通、调整,尽最大能力、最大限度地营造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气氛与活动环境,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和进步,让每一位学生的艺术潜力得到挖掘,让每一位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张扬。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做到用现代的观点去看待教材,根据实际

15、情况,灵活地运用教材。如我在上灯与光这一课时,并非照本宣科,而是在课前让学生留意观察周围与灯和光有关的建筑、公共场所、公路、广告灯箱、装饰橱窗,又请学生到书店、图书馆搜集或上网下载与灯和光有关的文章、摄影图片、绘画作品、经典音乐、流行歌曲。教师也摄录下周围学生所熟悉的与灯光有关的景物,制作成美术教学课件,并在上课时播放出来。由于师生都在课前走进生活,融入生活之中去搜集各种与灯光有关的资源,在课堂上进入“一起感受灯与光的魅力”的环节时,学生们谈古论今,有关灯与光的文章类的如静夜诗 、 中秋等 100 多篇(首) ;有关绘画作品的如日出印象 、 延安火种 、等 80 多幅;有关音乐作品的如二泉映月

16、 、 月光光等 40 多首;还有许许多多的优秀摄影作品。他们徜徉在描述“灯与光”的美文中窃窃私语,留恋在“灯与光”的漂亮图片前啧啧称赞,所涉及知识面之广,呈现资料之丰富,实在大出乎我的意料。他们这种以“灯与光”5为话题切入的探索,已不仅仅是单纯停留在美术学科上的学习制作一个纸制灯饰,而是泛化到涉猎多个学科知识,参与到人类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善于开发利用本校、本社区的教育资源进行教学,也是灵活运用教材的好做法。如课本绿洲一课,是以造型、表现为主并结合作品欣赏的综合课,把教学与环境保护的主题结合起来,引发学生对人类生存环境与发展的积极关注及思考。教师在上这一课时,恰逢本校开展“创建省绿色学校,争当环保小卫士”活动,以及当前一些地区出现非典型肺炎病症的状况,于是决定把这一课进行延伸,发动所任教的初一级学生进行“长安实验中学校园环保情况小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师发动学生调查学校的环保宣传、饭堂的卫生监督、学生的清洁与保洁制度、学生的值日卫生情况、学生的卫生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