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成因和对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267486 上传时间:2017-11-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4.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成因和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成因和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成因和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成因和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成因和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成因和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成因和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成因和对策上传: 赵家忠 更新时间:2012-5-27 21:42:15论文摘要: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的原因主要是由三个方面构成: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重功名的价值取向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重“忠孝”的价值取向禁锢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思考是一种思维,是迈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采用问题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sts 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关键词:初中生,缺乏独立思考 成因 对策一、重传统,重权威的价值取向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中国历史上孔子虽然提出过“当仁不让于师” ,但真正支配中国师生关系的观念是师道尊严,

2、即在教育与教学中无原则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在教学中强调教师的过程和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过程和作用。以教师为本位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一是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在这样的课堂上, “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教代替了学。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从教师,没有空间和时间进行独立思考。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逐渐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位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幼儿园小朋友,这个圆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内,小朋友说出了22个不同答案。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结果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同学发言。教师只好点名请班长带头发言,班长迟疑地说

3、:“这大概是个零吧?”经过多年的课堂学习,学生已经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教师总是不停在告诉他们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习惯于接受答案,不习惯于自己经过独立思考来获得答案,更不习惯于通过思考来研究答案。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它源于我国封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教与学”本末倒置,越俎代庖的种种片面性导致了学生只是听课的机器,养成了只听不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教师教学就等同于教书,学生学习就等同于读书。学生就如念经的小和尚,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念经,念地是什么经,有什么作用

4、,只是一味地模仿老和尚念经的样子。不知不觉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慢慢地退化了。以教案为本位,是传统计划教学的需要。在传统教学看来,课堂教学是按计划进行的,每节课无一例外地必须完成规定的教学进度,这样一课时跟着一课时循序渐进地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以教案为本位的教学是一种封闭性的教学,封闭性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封闭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点燃的方式就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气的泯灭,既使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使所学知识几近无用。教学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二、重功

5、名的价值取向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教育制度,更是一种选士制度。这种制度的长期实行,在中国人的头脑中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重功名,官本位的观念。这种观念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学生,把考入高等院校的人数多少,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在现代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书本知识。传统课堂教学是以书本知识为本位,只要求学生记得住、背得上、答得出,不要求独立思考,鉴别真伪,理解应用。只要求掌握现成的结论,不要求洞察产生这种结论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被禁铟,个性被泯灭,独立思考的权力被剥夺。作者韩寒的一篇文章求医被编入了一份试卷,有八个选择题。可是韩寒

6、本人很细心地完成了考卷,结果发现只做对了三个选择题。其中一个是画线处应该填的是什么词,韩寒本人都不填选错。最荒谬的是,韩寒居然选择错了画线句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关于语文试题更加难以理解的是,语文背诵的内容往往要出现在试卷的阅读分析里,并且故意挖空一些地方让你填词,当然不能自己发挥,哪怕想到比原话精彩100倍的语言。不仅是这样,挖究的词语一般更是让人发指:文中画线的地方应填词语是“居然”还是“竟然”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别说思维能力,连最起码的学习能力也丧失了。三重“忠孝”的价值取向禁锢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忠还是孝,都表现为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

7、础上的服从关系。这种价值取向影响着对学生观的态度,影响着学生的形成。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愿意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已见解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在这种价值观下,学生害怕思考,也不愿去思考,因为爱思考,便会爱提问爱发表自己的见解,而结果只会受到教师和家长的担心和批评。久而久之,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受到了限制。一节新课后一位学生向老师询问:“老师,我觉得物体的动能大小跟斜面的高度有关。 ”“你上课在认真听讲吗?我已经说过动能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请你以后上课要认真听讲,仔细听清老师讲的内容!”学生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说明他在思考,

8、他提出的问题应该值得教师去分析和研究的,而教师认为学生不听话,不认真听讲,而那些完全听从教师的才是好学生。无形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被禁锢了。谁又能知道,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扼杀了多少个牛顿,爱因斯坦呢?独立思考是一种思维,是迈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提下,必须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一、问题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中国的孩子放学回家以后,家长们问孩子的第一句话,从黑龙江到海南岛,差不多是一样的:“今天的作业做完了吗?”家长们关心的是学校既定的任务完成了没有。世界上还有一个民族也特别关心下一代的教育,就是以色列民族。当孩子放学回家后家长问的第一句话差不多也是相同的:“你今天在学校向老

9、师提问题了吗?”如果孩子得意地说:“我今天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没有回答出来!”那家长会像孩子一样的得意,会喜形于色。因为孩子在独立思考问题了,而且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说明他的思维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可是如果中国的孩子回来对家长说他提了一个问题把老师难住了,绝大部分家长会感到为难和尴尬,甚至会批评孩子。其实学习过程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没有思考也就不存在学习。就知识本身而言,它是思维的产物,智慧的结晶,知识在内容上包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而在形式上,却是简单、呆板,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传授知识绝不意味着仅仅展现教材上现成结论和现成论证在形式上的汇聚,而应重在揭示隐含在其中的精彩而

10、又独特的思维过程,并引导学生的思维深入到知识的发现或再发现的过程中去。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所谓真正地拥有知识,就是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识多次反复思考过。 ”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而后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

11、却适得其反。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课堂教学应重视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催化剂,能诱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养成思考的习惯,提高思考能力,有助于开发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有问,敢问,会问,善问。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是科学发展的动力。针对问题,人们进行猜测,尝试作出种种解答,于是就有了理论。科学始于问题,又以新的问题结束,新的问题又引导出新的探索,新的思考以至于无穷。一旦独立思考,学生便会意识到有问题,就会产生一种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驱动下,他们会聚焦问题,独立思考,产生内在的驱动力,推动他去寻求各

12、种办法来解决问题,直到有新的发现和创新。比如物理教学中有关动能的知识,教师可先提问学生:“有关动能这个新的物理量,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积极思考,会提出许多他们想了解的问题,教师可以逐一写在黑板上。研究问题时,教师可以反提问:“刚才有学生提出想了解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现在我请同学们猜测你认为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我们应该怎样去研究呢?”学生的思维在发散,在挖掘。新颖的问题,独特的研究方式充满了整个教室,在研究和探讨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

13、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目的。二、探究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科学探究”原指科学家们在研究自然界的科学规律时所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教育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是使学生在寻求理解时能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要成为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就需要通过教育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能力:能抓住问题,能考虑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收集和评判数据,能运用科学概念并检验其正确性。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分为7要素(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欧姆定律是初中物

14、理的一个重要知识内容,在欧姆定律概念形成的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那么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究竟存在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猜想和假设。教师再引导学生回忆物理学中是如何研究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通过以往学习的经验,学生自然地思考出用控制变量法。同时又继续思考设计怎样的实验去研究呢?在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时,学生会及时并且努力地思考实验中出现在问题,而不是急于向教师求得答案。对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更需要学生缜密的思考。教师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每一个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获得结果。其实在教学的双力

15、过程中,教师更像一位引导者,一盏照亮前方的常明灯。三、sts 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sts 是 science technology society 的缩写,即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人类带来了福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放射性污染,温室效应,人口膨胀,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后果,并能够参与涉及科学技术决策的公民,以便能够给决策者提供新信息和科学分析。基于这些客观需要,在课堂中要充份渗透 sts 教学。sts 的教学模式结合生活实际,能激发和激活学生独立思考。如关于物态变化的学习中要涉及水的三态变化,可以围绕水引入关于水资源利用,水污染等重大社会问题;在讲声音部分的知识时可以引进噪声污染这个社会问题;在讲能量时可以引人能源危机问题。由于这此问题就是实际生活存在的,实际生活中有待于解决难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难题,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思考中会迸发出新颖独特的想法,也会提出新的问题,如学生自身知识的缺乏,从而激发学生运用各种手段,去寻求获得新的知识,在寻求的过程中又是一种思考的过程。sts 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独力思考,在问题中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又获新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