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浅谈道家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148660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道家文化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浅谈道家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道家文化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浅谈道家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道家文化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浅谈道家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道家文化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浅谈道家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道家文化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浅谈道家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道家文化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浅谈道家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家文化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浅谈道家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道家文化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浅谈道家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摘 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人们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和压力,造成现代人心理问题的高发。而几千年前的道家思想通过阐述了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折射出有关心理健康的重要思想,这对解决当代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有着诸多的益处。关键词:道家文化;老子;庄子;心理健康据有关专家预测,从现在起到 21 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压力,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何正确对待挫折,以及保持心理的健康,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思想文

2、化中包含了很多积极的成分,成为医治人们心理疾病的文化良药。道家哲学是生命哲学,他可以为人们安顿心灵、提升精神境界提供智慧,这种智慧对现代人的心理调适、身心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不以物役的生活态度达观避免心理障碍首先要处理好人与物的矛盾。综观我国社会急剧转型的现实,经济市场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和竞争激烈化,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但是社会管理和服务却未能及时跟上这一步伐,这样人们心 理受挫的可能性增大了,容易产生心理焦虑。道家文化虽产生于先秦时期,但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却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通用的。在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上,他们主张人与物应当是和谐一体的,人不主宰万物,也不被万物所主

3、宰、所奴役。老子讲人应当过一种“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生活,庄子说人应该“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 。他们揭示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也暗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物物,是人驾驭物,这是人与物的自然和谐境界;物于物,则是人被物所役,正如马克思所说,人被异化了。人驾驭物的人生是自由而逍遥的,他“不贵难得之货” ,看淡名利,心理上当然就没有得不到的痛苦。物于物的人生则会在过分追求声名财富的过程中迷失自己。对于物的过分迷恋,必然会造成人与自我的分离,结果就是自己沦为物的奴隶,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精神疲惫和心理疾病,轻则烦恼、焦虑,重则颓废抑郁。当然,道家少私寡欲的核心指的是节制贪欲,而不

4、是正常的需求,也就是分清楚需求和愿望。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忽视精神上的自由,是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安宁的。庄子提倡的是一种淡泊名利和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不以物喜,这样就会得到心灵的安顿,不会患得患失,更不会出现社会上各种各样因为个人的得与失而误入歧途 的人。二、绝圣去智的小国寡民大智消除心理障碍要求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老子理想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小国寡民的恬淡、淳朴、自足的生活状态。他批判社会的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种种困扰,他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生活在这样的理想社会中是不现实的,但是对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这些小民都是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归真” 。在他看来“长者不为有余

5、,短者不为不足” ,关键是自足其性。性短则当短,性长则当长,因此,性至真的标准是“任其性命之情而已” ,即任性而为、任情而动。人的生活状态应该是随性,但现实中的我们却被名利与物欲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不能做真实的自己,这其实是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小国寡民的另一个特点是自然无为、柔弱不争, “不尚贤,使民不争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为” 。所谓“不争” ,简单地说就是不争强好胜,少私寡欲。欲望少了,烦恼自然少了,心情舒畅,这样的环境中人才能真正身心健康。人们常说:“吃亏是福”也是同样的道理。从自足其性的相对主义出发,庄子强调万物皆平等, “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

6、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 。在这样的人际观的指导下, 人只要依自然行事即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世事,珍重自己、尊重他人、不自私自利、不爱慕虚荣、不崇尚奢华,就是一个君子。这样的思想如果被当代人所用,成为我们立身处世、待人接物的重要法则,做到自知而不自贱,自爱而不自贵,自然能够很好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和谐的人际观。三、顺其自然的生死情怀超脱避免精神障碍还需要处理好人与自身的关系,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看透人的生死。作为人都会有死,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是对死亡的恐惧、逃避的意识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目前人们盛行的末日情绪,一些人为此而心生焦虑。我们的时代同老庄截然不同,但是对

7、死亡痛苦的畏惧是相似的。对于任何生物体来说死亡都是极其痛苦、残忍和无情的。道家不否认死亡的痛苦,但是教人学会一种正确看待死亡的方法,即“生死具善”的达观态度。相传老聃死的时候,好友秦失前去吊唁“三号而出” ,弟子觉得很奇怪,秦失解释为:亲人死了一般人都会嚎啕大哭, 这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得道的高人来说,这样做是“遁天倍情” 。因为现实的生活是苦难的,死亡对于人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对于不可避免的死亡,却赋予它解脱实现痛苦的“功劳” ,从而在人们的心中减轻对死亡痛苦的压力。 失去亲人也会使人感到极大的痛苦,也是人们畏惧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地震中我们失去亲人失去朋友,清楚的体会到那种失去的痛苦,我们惧怕

8、灾难再次降临,再次使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体会到那种痛苦,因此人们面对所说的“灾难”心中充满的是焦虑感。如果能理解人是自然中的一物,从自然而来,最后又回归自然而去,能够理解生死一体,就会将死亡视为回归大道,慨然而行。正如庄子至乐中记载:庄子认为人的一生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一样自然,妻子的死是尘埃回归自然,因此不应该为其离世而痛哭不已。道家将个人微小的生死,放到宇宙、自然的大世界中来观察,就使人们获得了一种宽大的视野,可以超越对于个体生死的挽留,来考虑人生的意义。这样面对灾难和死亡就会很坦然的去面对而不是焦虑和恐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道家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于我们当代人的修身养性以及培养健康的心理都用重要的意义。道家文化是一本深奥的书,我们需要去自习研读体会、消化吸收,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关系,这样个人的心理障碍必然会减少,身心和谐,社会也必将更加和谐。参考文献:1老聃,庄周.老子庄子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2.2李振纲.智者的叮咛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3张践.道家思想与现代人的心理健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3).4崔景明.论道家思想的伦理意蕴j.云南社会科学,2004,(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