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管理的技术负责人是企业的大难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072201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懂管理的技术负责人是企业的大难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不懂管理的技术负责人是企业的大难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不懂管理的技术负责人是企业的大难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不懂管理的技术负责人是企业的大难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懂管理的技术负责人是企业的大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懂管理的技术负责人是企业的大难(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懂管理的技术负责人是企业的大难昨天晚上,一位大学同学打电话请教关于职业方向的问题,就是要不要离职,我简单问了下他的近况,他谈到和老总的思路不合拍,老总安排了一位负责技术的副总,他是负责技术的总工,是技术的大拿,但自己的技术思路经常得不到实施,副总在行政上具有权力,他特别担心自己会成为“倪光南”,最终在和经营者的博弈中败下阵来。与其未来企业发展好了出局,倒不如现在就开溜,起码没那么多的伤心,以免养大的孩子不管自己叫妈了。他希望要么自己任技术副总的角色,技术行政事务说了算,要要自己去开公司去。技术精英,是企业技术的大拿,企业的老总必须要用、要维护、要安抚的人。不然企业损失太大,但这类人较普遍的情

2、况是技术过硬,人情经营世故不是很精通,沟通技巧不是很圆滑高明。最要命的是有弱点还不自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技术精英丝毫不例外,但关键是他的经营思想不是真正的符合企业经营规律的思想,表现在具体问题上就是雇用不合适的技术人员、任命不合适的经理、做出技术上无懈可击但不符合经营利益和经营节奏的决策、选不合适的供应商和协作单位、产品设计不符合定位,当企业老总不让技术精英说了算的时候,技术精英经常的处理方式“我不干了”,他们有非常明显的长处,也有非常明显的短处,但他们拿长处和短处打包与老总博弈,你不得不用我的长处的话,就必须也得用我的短处,不让短处发挥作用,我说了不算,心灵受伤害,我的长处你也不要用了

3、,经常搞得企业经营者左右为难。多少家技术型企业从创业阶段一路走来后,都要经历一次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我周围的企业里此问题的出现比例不低于 80%。我在此不是仅仅想描述这个现象,而是借机探讨出一个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说给技术精英们听的,我们立足社会之所以成事,必然是团结在一个核心的人物周围,合理分工,在核心的带领下,各司其职,各展所长,精诚合作,最终辉煌。如果您想达到这个目标,就理智一点,先看自己是否是具有核心经营思维和才能的人,如果是,那就站出来,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自己既是技术大拿又是经营者,不爽的问题迎刃而解了。但如果振臂一呼,应者未云集,那就要审视自己了,其实您可能根本就不是

4、合格的经营者,就不要再高估自己了,踏实下来,寻找一个能让自己服气的经营者,拥戴他为核心,但要说服自己学着服从,不要妄图以技术的长处博弈,来发挥自己的短处(自认为很长实际很短的短处)。这一点很难做到的。包括我自己。所以很多的技术尖子最后没能成就一番事业,就是没认清自己这一点,有些人认清了但没说服自己。第二个方法是说给经营者听的,经营者要学点技术管理,发生这种博弈局面的大多数情况是一把手是非技术出身,对技术有着本能的尊敬和崇拜感,对技术管理自认就是外行。如果把技术管理做好了,就有效的规避了技术大拿,让这种冲突没机会形成。解决的方法是组织机构的设置技巧。这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没有普遍的真理。调岗也

5、是一个不错的策略,技术精英一般都有个毛病,喜欢接触新事物,喜欢被恭维被重视,给他弄到个高高的新事物的负责岗位上去,让他自己美去就行了。或者让他去做外行的事。再一个方法就是企业经营者研究点攻心之道,虽然自己不懂,但能让技术精英自愿张嘴发表意见,即使不采纳也不会让他们难受,这对企业经营者有了太高的要求,希望企业老总们能自己悟透学会。别让技术精英掌权,萨达姆和毛主席都坚持了这一点,一定要听取专家的意见,但一定不要让专家决策。我的观点和两位基本相同,经营思路来自于商业哲学,技术是个工具,掌握工具的人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商业思维和管理思维,才可以介入决策,否则只会把事搞得一团糟,糟了之后还觉得是别人的问题。

6、您采取了哪些方法向管理者转变?首先,我觉得非常重要和有效的就是拜师。所谓 拜师指的是 一字之师,就是要广泛地拜师。比如在和朋友聊天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你可以请他吃饭,然后趁机把使你最难受的一些东西讲出来,向他咨询。甚至有时候就可以找本公司的员工: 来!给我讲讲,平衡计分卡是怎么回事?关键是你得放下架子。这样要比我自己翻书效率高很多。我现在越来越感觉到这种方法的有效,比如一次我在和人民大学的一位管理专家吃饭时,他提到了敏捷组织这个概念,这使我脑子一亮。回来以后我一查,发现这个概念正好和我们的产品很切合。我很喜欢参加一些企业家的聚会活动,在这些场合,你可以得到很多信息,开阔思维。第二,就

7、是要不断地体会和总结。要在实践中慢慢摸索,边干边学。比如风险投资,当时我在四通利方时拜师都没法拜,国内没有懂这个的人。但我当时隐隐约约知道一些概念,我就自己创造机会,用了两年多时间终于成功融资。当时我也找了很多专家,但是最大的困难就是这些专家懂国外的不懂国内,懂国内的不懂国外。还有的懂产业不懂资本,懂资本又不懂产业。我要把他们所有的信息都汇总过来,再加上自己的经验一起做判断。第三,我觉得很重要的,也值得向那些准备向管理转型的技术人员推荐的是读一些哲学书。我现在越来越感觉自己管理能力的提升和自己看过一些哲学书,进行过一些哲学思考有关。有一个观点对我影响非常大,就是同构理论。同构理论认为任何体系都

8、存在一种对应关系。你可以用做电路的脑袋去做软件,也可以用做软件的脑袋做管理。技术人员从哪一个领域入手转型管理容易一些?技术人员首先进入公司的战略层面,从这个层面进入管理比较自然,也容易往上提升。因为技术方案其实是在战略的统领之下的。我在做中文之星的后期其实已经形成了和微软打打谈谈的竞合战略。在做四通利方的时候我把这种思路贯彻和实践-这是一个战略,并不是技术。后来的发展包括我怎么运用 OEM 策略,和微软怎么合作,和 PC 厂家怎么合作等。我首先是把技术变成技术战略,再变成产品战略,最后上升到公司战略。由此就慢慢关注到和资本的合作、公司人员的安排等。而不是说一个技术人员突然冲到市场前线去打单去了

9、,这样成功的几率就小了。一旦转型成功,技术人员发挥出的威力是不是也更巨大?对。技术人员虽然转型管理,但应该时刻用一只眼睛去关注技术,因这是你的独特优势所在。2001 年我们成立点击科技的时候,我就想到要做协同软件。当时国际上并没有这样一个行业分类,我甚至不知道这个软件该叫什么。直到 2002 年我才查到一篇国际上的文章,当中描述的一类产品和我们的产品很像,所以 2002 年 8 月我才正式说我们的产品是协同软件。到这两年,协同软件开始热起来了。如果我不是搞技术出身的,我就很难有这样的眼光。我知道哪些是可行的。如果没有技术背景,我就很难从技术和产业两个方面来判断。今年 2 月您携手点击科技的领导团队亮相,给外界留下很深印象,你如何培养自己的领导力?有的管理者不管什么样的人,上来就可以领导,有的管理者只能领导一些类型的人。我是属于后一种。现在我越来越希望通过周围的人,通过自己的管理团队来领导,这样构建领导团队就显得很重要。我挑选合作伙伴,第一要志同道合,理想和行为方式互相能够认同。第二,我比较愿意去选不同背景的人。希望我的短处能够被周围的人弥补,同时他们也有让我学习的地方。比如现在我们的管理团队中,有我这样土生土长的,有海归,也有在外企工作过的。有做软件出身的,有做硬件出身的,也有原来搞投资的。同样做一件事情,同时会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这样就弥补了我的盲点。这就是管理带宽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