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的研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068532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的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化学教学反思的操作模式的研究一、问题提出1. 发展学生科学创新素质随着信息技术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知识正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未来社会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终身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应该成为未来人才面对世界的挑战的基本素养。学校教育应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必须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科学探究意识与能力方面承担起主要责任。2.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以简单认同和单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课本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将获得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学习方式。尤其是改变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让学生接触问题本身以产生认知冲突,分析

2、问题与原有认知水平间的距离以设计学习策略,体验未知到新知的探索过程以发现学习要素,形成对探究对象的判断以生成新的知识,反思探究过程以发展学习能力。3. 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改变应该围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展开,改变教师以课本和讲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动学习和素质发展的传统教学方式为关注学生的主动探究和体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学方式。改变知识传递方式为知识发现方式,改变能力训练方式为反思优化方式。二、课题研究的理论所谓教学反思的操作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化学教学的内容或日常生活、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对自然界及研究的对象提出问

3、题,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实验活动,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作用于研究对象,借助探究性化学实验,独自或合作加以探索,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从学生的学习策略来看,是一种反思性的学习,从教学的结果和价值取向来看,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活动。 其教学过程中一般围绕八个要素开展活动,分别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借助该形式,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学会反思,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4、的目的。在化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探究性实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逐步学会探究”。本课题着重研究如何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实验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态度,使学生掌握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实验实践中获得探究的体验和意识,从反思中提高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三、课题研究的目标1、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思辩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2、张扬个性,激发潜能,让有化学潜质的同学突显出来,为其搭建成功的平台。四、课题研究的阶段和内容第一阶段: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感知

5、探究性实验。刚接触化学的学生对化学仪器和实验基本操作都不了解,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老师演示。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老师的示范实验,感知实施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比如,当学生第一次遇到探究性实验“蜡烛及其燃烧”时,几乎是无从下手。怎样让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成功地迈开他们探究实验的第一步呢?我精心为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报告:探究性实验内容:蜡烛及其燃烧提出问题:(教师激发学生提出关于“蜡烛及其燃烧”的问题)蜡烛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形状和颜色?蜡烛在水中能否

6、溶解?蜡烛能否导电?蜡烛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什么物质?蜡烛中间为什么要放一根棉线?点燃蜡烛为什么要先点棉线?蜡烛燃烧时为什么会有液体流下来,流下来的半透明液体是什么? 为什么液体一会儿又会凝固在烛体上?当吹熄蜡烛时为什么会有白烟冒出,白烟是什么?为什么火焰是外部明亮中间暗?作出假设(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对问题 、进行猜想。 制定实验方案:鼓励、启发学生对以上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教师演示,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参与某些环节,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分析、归纳、证实或否定猜想 :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1、 蜡烛在水中不能溶解。2、 蜡烛的密

7、度比水小。3、 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4、 石蜡熔点低。5、 熄灭蜡烛后的白烟能燃烧,应当是石蜡蒸气。6、 外焰最明亮,外焰燃烧最充分,外焰温度最高。 当学生一边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感受探究实验的同时,一边填写实验报告。在边观察、边模仿、边参与、边体验的过程中,学生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学生在最后的“实验后感想”中写到:“化学实验很有趣、很吸引我”。“一根小小的蜡烛,在老师的手里竟能做出这么多的实验来”。“在过去的学习中,老师教会我们许多的知识,包括一些物质的性质。原来,这些知识可以通过实验自己去发现和总结,我多想向老师那样做探究性实验啊!”第二阶段:学生反思尝试、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学生

8、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感知了探究性实验,并有亲自动手去做探究性实验的冲动后,教师尝试着稍稍放手,让学生尝试探究性实验中的某几个环节,例如: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性实验的基本操作。在此阶段,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在学生实验前要仔细批改,及时给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观察的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及时提供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和反思,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第三阶段:师生合作、学生合作,发展学生探究性创新实验的能力。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一些现象中去

9、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进而独立地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实验和创新实验、分析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鼓励他们采取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的方式来化解困难。比如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1)创设问题情境:取暖时所用的木炭燃烧之后质量变小,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之后质量变大。引导学生进行猜测:你认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什么关系?(2)学生提出猜想。生1:我觉得反应之后质量应该变大,因为细铁丝在氧气中点燃之后质量变大。生2:我认为变小,木炭燃烧之后生成灰烬要比燃烧前煤和木材的质量要小。生3:我觉得不会改变。从表面上看木炭燃烧后质量确实减少了,而

10、木炭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没有计算。因此我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不变的。(3)教师启发引导。通过刚才的讨论和交流,同学们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猜想,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正确的呢?各小组可根据你们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方案或参考书上的实验方案。在探究过程中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可求助其他组的同学,也可问老师。(4)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设计的方案有很多,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方案取一小段蜡烛在一小块木板上,把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调节托盘天平达到平衡。在托盘天平上点燃蜡烛,观察托盘天平的平衡情况。方案燃烧红磷。(老师指出:如何计算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如何测出生成五氧化二磷

11、的质量?学生提出在密闭容器进行实验。)方案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稀硫酸铜溶液,取一根砂去铁锈的铁钉,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1。将铁钉浸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将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和铁钉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W2,比较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说明:其中方案和方案,学生从老师提出的问题情境中受到启发。方案同学们参考了教材上的实验方案。由此可见,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有待于提高。此时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是很重要的。)(5)师生共同评价。学生对以上实验,产生了如下想法:“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 ;

12、“铁丝燃烧后质量变大,是由于参加反应的氧气没有被称量所造成的”;“铁与硫酸铜的反应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反应,又没有气体生成”;“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称量参加反应的氧气,生成的二氧化碳、水”;“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反应前后物质质量肯定不会发生变化”;(6)进行实验再探究。同学们在采纳大家意见的基础上,用书中的几个实验进行分析、验证,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真正涵义。(7)师生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大家达成共识,那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我们把这一规律称为质

13、量守恒定律。第四阶段:拓展课外探究实验,升华反思能力和创新实验能力 。随着学生对探究性实验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在研究过程中,我采取了边学习课本中的探究性实验,边增加家庭小实验和对生活中一些化学现象探究的学习。比如:探究“铁生锈的条件”。使铁钉处于只与水接触、只与氧气接触、同时与水和氧气接触三种环境中,来观察铁生锈的情况,从而得出铁生锈的条件。学生在家中完成探究实验,并在课堂上进行了交流。在实验中,没有试管,同学们用玻璃杯代替,用保鲜膜扎紧杯口代替橡皮塞。从茶叶罐中、雪米饼袋中、甚至从羊毛衫的包装中找来各种干燥剂做实验。由于自己动手实验,并从生活中寻找实验仪器和材料,同学们不仅亲身体验到了铁在什

14、么条件下会生锈,在什么条件下更容易生锈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什么是对比实验、初步学会了如何设计、运用对比实验,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这是老师事先准备好实验,然后在课堂上展示讲解而实现不了的。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没有现成的方案可供参考。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设计方案,然后小组讨论、组内修改方案,再由老师对大家共性的问题提出参考意见。课外探究实验为学生主动探究、善于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我让学生尝试的课外探究素材有:1、书中所列的“家庭小实验”;2、食品充气包装里面的气体;3、食品包装中的干燥剂;4、“可乐”饮料中的气体;5、糖块在水中溶解总体积是否变化?6、河水是纯净物吗?

15、五、课题研究的反思由于初中化学学习只有一年的时间,并要面临中考,学生时间紧,任务多。而探究性实验由于其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开展时花费的时间多。虽然考虑了适当增加家庭小实验等课外探究实验,但学生们还是感觉到想做探究却苦于时间紧的无奈。在研究过程中,虽然有针对性的学习了一些的理论书籍,但总感觉理论知识很不够。这也使我在研究过程中曾经一度茫然失措。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加强理论学习,学习优秀老师的成功经验,以更有效地开展研究。探究性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建构知识意义,并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操作中,虽然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空间。但从课堂反馈来看,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部分学习基础差、参与意识弱的学生发展得不太理想。如何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运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探究性实验学习的需求,但同时又能避免课时的限制。对于我们来说是困惑,又是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努力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