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美学原理》之美感总结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059494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摄影美学原理》之美感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摄影美学原理》之美感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摄影美学原理》之美感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摄影美学原理》之美感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美学原理》之美感总结(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摄影美学原理之美感总结一、摄影作品中美的内容1、摄影作品的题材 素材题材,题材:摄影家有目的、有意识的选择、提炼、加工,有美的本质的生活材料。2、摄影作品的主题 作品的灵魂,摄影作者对待自然和生活的认识以及作者本人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3、美的内容的形态:摄影作品中反映自然美的景观美:对自然景观美的反映;对人文景观美的反映。摄影作品中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美:摄影艺术形象的心灵美;摄影艺术形象的行为美;摄影艺术形象的伦理道德美。2、摄影作品中形式美的诸种形态1、形线美直线刚硬;曲线柔媚;长曲线灵秀;短粗线拙朴。矩形庄重;圆形圆满;等腰三角形稳定;倒三角形活跃;多边形变化。在形线美的形态中,尤以

2、线条美最为动人和最富感染力。垂直线赋予刚强、持重、稳定、崇高的审美感受;水平线赋予舒展、开阔、平静、稳定的审美感受;折 线赋予变化、不安、紧张、动荡的审美感受;斜 线赋予兴奋、活泼、运动、一律的审美感受;曲 线赋予顺畅、流动、轻柔、抒情的审美感受。2、影调美 由自然景物所受照明情况与其反光率不同所反映的明暗差别的阶掉,形成的视觉美感。影调:摄影画面中不同程度黑、白、灰等消色成分的等级反射效果。影调也是摄影作品的视觉要素之一。黑色沉重、稳重、压抑的视觉白色纯洁、坦荡、舒朗的视觉灰色大体上可以用协调、柔和与对峙、强烈两大类。高调(明调):赋予纯洁、高尚、轻松等视觉低调(暗调):赋予深沉、凝重、悲恐

3、等视觉对比调:赋予粗犷、开朗、鲜明、强烈等视觉中间调:赋予柔和、谐调、温存、平和等视觉基调:作品中最基本、浓缩、代表内容本质的影调。3、色彩美黑色:有黑暗、恐惧、抑郁的视觉,同时另有庄重、宁静的暗示;灰色:有安祥、抒情、质朴的视觉;白色:有洁白、爽朗、坦诚的视觉;红色:有诚挚、温暖、热烈的视觉,同时另有恐怖、禁止的暗示;橙色:有奔放、温和、快乐的视觉,同时另有活泼、上进的暗示;黄色:有辉煌、热情、喜悦的视觉;绿色:有希望、和平、活力的视觉;青色:有高傲、安宁、典雅的视觉;蓝色:有深邃、理智、冷淡的视觉;紫色:有高雅、神秘、深奥的视觉。色彩美的表情性是建立在审美主体长期审美经验积累中或继承中而形

4、成的。白色系统中:在中国泛指节孝的审美指向;在西方泛指纯洁、婚庆的审美指向。黑色系统中:在中国泛指罪孽与丑恶的审美指向;在西方泛指庄重与盛大的审美指向。红色系统中:红色与血、与火相联系,成为革命与奔放的审美指向。红色与交通信号相联系,成为危险与禁止的审美指向。深红色成为嫉妒与暴虐的审美指向。粉红色成为健康、健美的审美指向。红葡萄酒色成为圣餐与祭奠的审美指向。黄色系统中:在中国为帝王专用色,成为权力与富贵的审美指向(在中国古代也用来做方位的象征,即东蓝、西白、南红、北黑、中央黄) ;在西方则是基督教内叛徒犹大的服装色,故成为下等与鄙蔑的审美指向。蓝色系统中:既是幸福的审美指向,同时又是绝望的审美

5、指向。在中国民族传统戏剧中,色彩还被赋予了不同的人物性格象征:黑脸表意刚正、憨直;白脸表意阴险、奸诈;红脸表意忠诚、义气;黄脸表意勇猛、彪悍;绿脸表意鲁莽、侠义;蓝脸表意刚强、坚定;金银脸表意神怪、莫测等。4、对称 稳定、平衡之感。5、均衡 活泼、动感之感。6、整齐一律 单纯一致的形式美。摄影画面中形象大小、比例适中;满足视觉悦目的需要;保持形象之间的协调;于变化中求单纯,于变化中求愉悦;于秀美中求和缓。3、摄影作品中形式美的规律1、比例与黄金律 比例失调,结构关系遭到破坏,导致形式美的消失,对画面审美的完整性认识也将失去。黄金律:一切立体圆形中最美的形式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线

6、段的比例关系中 2:3、3:5 、5:8 等视为最令人悦目的比例。2、对比 具有明显差异的因素之间的相互组合。大小、长短、高低、粗细、宽窄、曲直、方圆、清晰模糊、动静、虚实、冷暖对比。不同的形、线、光、色造型元素在质感、量感、空间、瞬间上的对比效果。3、节奏 对摄影艺术形象的点、面、体、光线明暗、色彩冷暖配置中突出他们之间有规律的变化,呈现为抑扬顿挫、张弛有度、虚实藏露、疏密相间、动静结合、波澜曲折等,引发审美心理的律动和悦目的感受。4、多样统一 形式美的高级形态,有是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往往被视为和谐。摄影画面内在形象应有大小、形状、曲直、粗细、长短、高低、正斜、色彩冷暖、影调的明暗与刚柔、强弱、重量感、光滑感、影调色调的浓淡、润燥、张弛、急缓、动静、聚散、进退、上下、扬抑等外观形式的变化与和谐,又要在丰富的变化中保持着相对的一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