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1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05232 上传时间:2017-07-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中考语文阅读理解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说阅读【基础知识网络】小说是同散文、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小说阅读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本专题主要就是帮助考生了解小说的构成要素,明确小说的表现手法,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从而更好地进行小说阅读。本专题的知识网络如下: 映主 题 : 对 社 会 生 活 的 反欧 亨 利 笔 法烘 托实 写 和 虚 写悬 念 和 释 念埋 伏 和 照 应表 现 手 法 结 局高 潮发 展开 端情 节 社 会 环 境自 然 环 境环 境 形 象 塑 造描 写 手 法人 物三 要 素小 说【考点

2、解读】一、小说的三要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三者中,人物是小说的核心,小说的主要任务是塑造人物,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情节是小说的骨架,环境是小说的依托。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和神态,还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的细节描写。故事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二、小说的阅读要求与考查趋向

3、“新课标”在小说阅读方面的学习要求是:整体把握小说叙述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领悟小说的社会内涵,读懂小说所反映的社会主题。能对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行简洁的分析评价。联系小说的社会背景,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评判。能对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多角度的赏析,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比喻句、双关句等在具体语境中的内涵和表达效果。对小说的一些表达技巧能初步赏析,明确表达技巧对情节的发展和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能在读懂小说内容、对人物作出分析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小说情节进行加工,以使小说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多样化。在对小说进行命题时,以下几方面应为重点:对小说三要素的考查。

4、这一点需要考生把握描写人物的手法和对人物的简单评析,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掌握情节变化的作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始终是命题的方向。这一点主要考查学生概括能力,需要考生从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各地将会继续考查小说的表现手法。随着微型小说的兴起,各种新的表现手法也会相继涌现,中考对这一点的考查将会更加灵活。总之,小说的命题呈献形式仍是以主观题为主,但答案不惟一、鼓励学生有创意地表达阅读感悟的开放型试题会增加。【金题解剖】一、(,福建莆田)阅读下面一篇小小说,完成 1721 题。(分)文具盒司玉笙厉劲的北风篦子似地梳刮着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

5、道血口子娘说,女孩子家能识几个字就行了,遭那个罪咋?英听了,眼泪就扑塌扑塌掉下来。常沾泪的那地方便有了印痕,似两片干柳叶。过年了,乡里分给村里一些市里人捐的衣、物,村里再分到户。听到吆喝声,娘带着英去领。村长的家就是村里办公的地方,只比英的家多一张床和两把一坐就吱吱作响的白茬椅子子。捐物只剩下一双皮鞋、一件半旧的红毛衣和一个塑料文具盒。村长脸上透出难色,说,大妹子,拣一样吧,还有两家哩娘就毫不犹豫地抓起那件红毛衣,抖了几抖就往英身上套。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娘说,那物件不挡寒,要它咋?村长讪讪地笑了,说,这闺女有出息娘叹了口气,将毛衣在手里窝来窝去,说,你真憨英的眼泪又下来了。

6、娘说,甭哭,依着你还不行吗?得到这个文具盒,英把它当作宝贝,用布包好,放在枕边,从不往书包里装。没人的时候,她就打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天地:文具盒里有花花绿绿的贴画、课程表,还有一杆漂亮的自动铅笔拿起自动铅笔,她就觉得自己也会在市里某个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几年以后,英考上了中专,去市里上学。临上路时,她没忘了将文具盒随身带上。开学头一天,英拿出文具盒摆在桌上惟一能和同学一样的,就是这一件了。同桌叫丽,家就在市里。看到那个文具盒,丽不屑地一笑。待英掀开它,丽的眼睛就睁大了,那个课程表是她设计的丽说,你真爱惜英笑了,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你小时好哭不?丽不答,脸却红了。她没敢说这个文具盒是

7、为了让妈再买一个更好的而捐出的。当时妈说这还能用,她就闹,还哭鼻子英和丽成了好朋友。临近寒假的一个周末,丽邀英去家里玩。英不去,说,我娘说了,不让我到别人家去。丽说,我妈妈主要是想见见你英就去了。从丽的家回来,英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信里说,娘,我想要一件红毛衣1.小说开头一段描写说明了什么?(分)答: 答案说明英缺少御寒的衣服,生活十分贫困。解析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由“裸露的皮肤,英的手背上就有了一道道血口子”可以看出英的生活生分贫困。此题要求较宽,只要答出大意即可得满分。2.面对三件捐物,娘为什么选择红毛衣?英为什么选择文具盒?(分)答: 答案 娘选择红毛衣,因为它可以御寒,实用。英选择

8、文具盒,是因为英要读书,向往现代文明。解析此题较为简单,可根据人物不同身份得出答案。娘选择红毛衣,是因为生活十分贫困,缺少御寒的衣服。英选择文具盒,是因为英想要读书,这一点由英后来继续求学可以看出。3.“英直往后趔趄,眼光却扎在那个文具盒上。”请解释“ 扎 ”在文中的意思,并说说“ 扎”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答: 答案 “扎”在文中的意思是“紧紧地盯住”(或“ 专注地看”)。“扎”字生动地表现了英对文具盒的喜爱,对读书的渴望。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此题分两步回答,先解释“扎” 在文中的含义,但只解释为“ 盯”“看”等给分,答出“紧紧地”或“专注地”给 2 分。第二步答作用,应是用

9、得生动传神,它充分表现了英对读书的渴望。4.英说“有了这个文具盒,我就不爱哭了”,为什么?(分)答: 答案 因为文具盒为英打开了一个她所向往的现代文明的学习天地,给了她无尽的慰藉。(大意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文章开始提到英听娘说“几个字就行”,不能再读书时,就“眼泪就扑塌扑塌掉下来”,可见英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有了这个文具盒”,英就有了“一个她所向往的现代文明的学习天地”,因此她就不爱哭了。5.英原先执意选择文具盒,最后她又“想要一件红毛衣”,你对此有何看法?(分)答: 答案 姑娘爱美天性的表现。但对英来说“想要一件红毛衣”这个要求太高,超出了自己家庭的承受能力。解析这是一道开

10、放性试题。回答此问题,首先要理解英“想要一件红毛衣”表现了姑娘爱美的天性,然后就此提出看法。对美的看法,不论是理解、赞赏,还是批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二、(2004,吉林省,片段)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老师对我说何为我是从另一个大城市转学到那个学校的,而且也只读了半年就毕业了。担任国文课的李先生也就是级任老师。说实话,我当小学生时的作文成绩一直是很差劲的。有一回还得到某老师触目的红笔批语:“文不对题”!颇有大喝一声以示训诫之意。不过这并不影响我对文学的爱好,开始我随同可爱的木偶匹诺曹经历了种种奇遇,旋即又钻进水浒传、三国演义和西游记迷人的世界里。到了李先生的课堂上,我不胜奇怪,从第一堂作文课

11、直到期终的毕业考试,仿佛一次又一次的奇遇,我的作文忽然就变得优秀起来,几乎每篇都名列第一。有几次,李先生还在课堂上当众朗读我的作文,时或即席讲述一番,详细分析为什么要加以赞扬的原因,这时他那瘦削的脸上就泛起兴奋的红光。倘有用辞不当之处也必定加以指正。凡是他批改过的作文,即使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在他深度的近视眼下也决不会放过,他于是稍稍停顿片刻,向我投来逼人的眼光。那闪闪发光的视线里既有严格的要求,也有热烈的期望。他无声的话比说出来的要多得多,末了总是一阵呛咳,朗读也到此中止了。这实在使我感动又难过。在李先生的教诲和鼓舞下,就这样结束了我的小学时代。现在一转眼就要离别了,半年来课堂上的情景又历历

12、在目。一阵掌声,我从沉思中抬起头来。简单的欢送仪式举行过后,在铺着洁白台布的一字形长桌尽头,李先生侧身站在桌旁。还没有开口,他用手帕掩着嘴咳了一会儿,随后以他锐利的眼光扫视全场。我想,只有一颗真正火热的心,才能隔着厚厚的镜片闪射那样炽热的光芒。“哦,毕业了。”李先生说了几句贺词,停停,他又讲下去,几乎变成愤激的大声呐喊:“鲁迅先生说过,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学们!你们往后走哪条路,由你们选择,可是千万别重蹈覆辙,再踏上前人走过的那条自取灭亡的绝路!不!你们要去闯出一条崭新的路,去,去吧,去走新的路!”听起来声音有点古怪。这临别赠言有若沉闷黑夜里爆出一声惊雷,全场的同学无不

13、为之愕然。李先生过于激动,慢慢坐下来,呛咳着。我近旁一个女同学埋下头去,一缕长发云彩般披落在肩头。她闭上眼睛,泪珠滚落在她苍白的脸上。文中李先生引用的鲁迅先生的话出自鲁迅的哪篇文章?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谁?结合文章内容概括他(她)的主要特点。(5 分)文章: 人物: 特点: 答案文章: 故乡人物和特点:例(1)少年润土: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的小英雄。例(2)中年润土:善良忠厚、勤劳朴实、麻木迟钝、生活艰辛的农民。例(3)杨二嫂:尖酸刻薄、贪小便宜、性格扭曲的小市民。例(4)“我”:同情劳动人民、具有进步思想、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共 5 分,文章题目 1 分,人物 1 分,特点 3 分

14、。意对即可)解析此题巧妙地将课外知识同课本内容联系起来,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概括能力。第 1问只要考生能够熟练掌握课文,就能够答出来,答案是出自鲁迅的故乡。第 2 问和第 3 问直接关联,可放在一起回答,故乡中涉及的人物不多,但都个性鲜明,考生应有明确的印象。如少年润土,是月夜下看瓜的那个天真活泼、聪明能干的小英雄;中年润土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虽善良忠厚、勤劳朴实但已麻木迟钝的农民;“豆腐西施”杨二嫂尖酸刻薄的形象都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还有文中的“我”,是一个同情劳动人民、具有进步思想、辛苦辗转的知识分子。此题分值较少,因此只要答出要点即可,不需细细分析。【技法解析】一、抓住人物形象描绘的特点,了解反映的社会生活。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鉴赏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中考考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描写人物的手法主要有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年自贡市中考题泥活一文就考查到对冯老汉这个人物的描写手法。初中对人物形象鉴赏的考查比较简单,年广西中考奇迹一文中要求考生“用一句话概括对主人公文的感受”二、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作用有:()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