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时事热点素材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22034 上传时间:2016-11-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高考时事热点素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6高考时事热点素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6高考时事热点素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6高考时事热点素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6高考时事热点素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高考时事热点素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高考时事热点素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三语文时事热点素材一高考作文素材 1:中国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中国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医学奖!瑞典卡罗琳医学院 10 月 5 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一名日本科学家及一名爱尔兰科学家分享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疟疾治疗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人物故事:2011 年 9 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生,一位 81 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

2、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作为一名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 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 )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

3、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 “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 ”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成功,在 190 次失败之后。1971 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 191 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 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 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

4、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 年,针对青蒿素成本高、对疟疾难以根治等缺点,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 10 倍的“升级版”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里,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屠呦呦个人简历上的信息只有寥寥数语:1951 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工作至卫生部中医研究院,1979 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 6 年后,55 岁的她成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

5、药研究所研究员。除了几位同样参与“523 项目”的研究人员,很少有人会提起屠呦呦。即使青蒿素的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并在中国香港和泰国都获奖,也很少有人去探究“ 集体荣誉”背后每一位研究人员的努力。拉斯克医学奖的评选却将这位年迈的科学家第一次推向了幕前。评选结果刚刚揭晓时,记者们在很长时间内竟完全找不到这位从未引人注意的学者。北京时间 9 月 24 日凌晨,屠呦呦登上了领奖台。她获得的,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得到的世界级最高奖项。发表获奖感言时,屠呦呦没有太多表情。她摘下老花镜,拿起稿子认真念道:“在青蒿素发现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最关键时刻给予我灵感相信努力开发传统医药,必将给世界带来更多的

6、治疗药物。 ”2纽约时报援引 评论,称赞青蒿素是消灭疟疾的 “首要疗法” ;著名学术期刊细胞则指出,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改善人类健康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青蒿素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在第一次由个人获得的荣誉中,屠呦呦获得了 25 万美元奖金,以及一个象征战胜疾病和死亡的萨莫色雷斯有翅胜利女神像。当然也有争议随之而来,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者”说,将集体功劳归于一人“不公平也不合理,与历史不符” 。讲求集体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可对于屠呦呦,似乎并非如此。“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

7、”她说,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高考作文素材 2:铭记抗战精神的意义1945 年 9 月 2 日,参加对日作战的同盟国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停泊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代表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中、美、英、苏等 9 国代表相继签字。至此,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落下帷幕。1945 年 9 月 3 日,中国国民政府下令举国庆祝,放假 1 天,悬旗 3 天。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第一个值得扬眉吐气的一天,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日子。一般人曾以 8 月 15 日为抗日战争胜利日。但日

8、本实行投降,系在 1945 年 9 月2 日日本政府签字于投降条约以后。故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应改定为 9 月 3 日。中国在这一天,曾举办过多次大型庆祝活动。民主党派“九三学社”就是为了纪念这个日子而命名的。2015 年 9 月 3 日,在北京天安门地区举行纪念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70 周年大阅兵。 媒体评价:2014 年 2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以立法形式确立 9 月 3 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以国家层面的庄重仪式,以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向这场血泪书写的伟大胜利致以崇高的敬礼。以国之名向胜利致敬,为的是告慰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惨遭杀戮的千万同胞和为国捐躯的抗战英烈。自 1931

9、年“九一八”事变始,至 1945 年日本投降终,14 年间,面对穷凶极恶的侵略者,中华民族誓与侵略者殊死抗争,付出了 3500 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山河破碎的国恨家仇,中国人民有着痛彻心扉的体会。“我们有责任见证苦难永远不再重演,受难者的记忆被永久尊重。”联合国的呼吁,道出了纪念的真谛。以国之名向胜利致敬,为的是铭记这一改变中国命运的历史性转折。回望屈辱悲壮的中国近代史,帝国主义列强几乎都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掠夺,虽有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反抗,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扭转了百年来中华民族落后挨打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于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在其倡导并积极推动的抗日民族

10、统一战线旗帜下,举国上下众志成城,共赴国难,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敌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像抗日战争这样,民族觉醒如此深刻,社会动员如此广泛,战斗意志如此坚强。时任美国亚洲舰队司令哈里亚内尔不禁感慨:“反抗日寇的民众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力量,他们时时在增长中,他们的胜利是一定的!”经过抗战洗礼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指引下更加团结坚强,从此走上了通往伟大复兴的希望之路。以国之名向胜利致敬,为的是捍卫战后国际秩序、守护世界和平之光。维护和平正义,一直是人类的最高责任与共同追求。二战期间,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并肩作战,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战争的最终胜利,用鲜血和生命为战后国际秩序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在当前全

11、球反思战争、祈祷和平之际,曾经的施暴者,却在否定、歪曲甚至美化侵略历史;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日益成为各国共识,日本当局却公然挑战国际秩序,不断为亚太稳定制造事端。3历史不能忘却,正义不容挑战。对抗战胜利的隆重纪念,既是对蠢蠢欲动的军国主义分子的威严震慑,亦是为整个国际社会敲响警钟:如果任由日本右翼篡改历史,在整军备武的道路上继续狂奔,损害的将不仅是地区稳定,更是来之不易的世界和平。以国之名向胜利致敬,为的是弘扬抗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69 年前的硝烟虽已散去,但中华民族在强敌面前表现出的万众一心、百折不挠的抗战精神和爱国情怀,依然是我们当今正在进行的民族复兴伟大事业中

12、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华民族历经战乱和苦难的历史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国家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焕发勃勃生机,站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距离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从未如此之近。同时,改革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从思想观念的破冰到发展方式的转变,从利益格局的调整到制度建设的创新,处在发展关键阶段的中国,更需要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担当,将改革大业不断推向前进。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

13、警示未来,倍加珍惜和维护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与和平环境,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念,团结奋斗,共同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光辉篇章。高考作文素材 3:难民潮席卷欧洲 9 月 2 日, 一张叙利亚 3 岁小难民遇难的照片,成为难民危机爆发以来“最揪心的画面” 。在希腊科斯岛有两艘船翻沉,造成 12 人死亡,其中包括艾伦,以及他 5 岁的哥哥加利普和他们的母亲雷恩。3 岁的艾伦的遗体被海水冲上土耳其沙滩,他小小的身子俯趴在沙滩上,好好地穿着上衣短裤和鞋子,仿佛昨天还在沙滩上追逐嬉戏,如今却已变得冰冷,任谁看了这一幅照片都会怆然泪下。这也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和高度关注,难民潮

14、缘何而来?应该怎样解决?媒体评论:人民日报海外版 9 月 7 日消息,当前,欧洲正遭遇二战以来最大难民潮。据联合国难民署统计,今年前 8 个月已有 30 多万难民和非法移民横渡地中海进入欧洲,途中意外死亡的难民人数超过 2600 人,尤其 9 月 3 日叙利亚 3 岁男童伏尸土耳其海滩的照片,令整个世界清晰地感受到这一人道主义灾难的悲惨和无助。这些难民大多来自战乱频仍的利比亚、叙利亚等西亚北非国家。利比亚曾是非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国家,民众享受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乃至免费住房等令人羡慕的福利。叙利亚尽管石油出口有限,但在阿拉伯复兴党统治下,政局稳定,社会安宁,文明开化,民众幸福指数很高。是什么原因导

15、致这些国家的无辜民众,几乎在一夜间从天堂坠入地狱?直观上看,就是在 2011 年“阿拉伯之春”中“国破家亡” 。利比亚在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迅速陷入四分五裂局面,经济一落千丈,民众流离失所;叙利亚陷入内战,国家千疮百孔,近半数人口流离失所,400 万人流亡国外。一旦国家陷入动荡,个人再能干,也只能沦为难民。进一步看,这种悲剧性结局的产生,部分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少数所谓“民主派” ,矢志颠覆原本稳定的威权统治;主要原因则是美欧借机进行“政权更替” 。以叙利亚危机为例,表面是叙政府与反对派的博弈,实则自始至终受到外部势力操纵和干扰。早在西亚北非剧变前,美国就开始秘密资助叙利亚反对派,设立“叙利亚小组

16、”或“叙利亚工作组” ,用以同叙利亚反对派联系,并派驻叙大使加强对叙利亚反政府民众的“指导” 。事实证明,美欧这种霸权主义外交政策可怕而愚蠢,它在给西亚北非国家带来巨大灾难的同时,也使欧美自食其果。当年欧洲主导发动利比亚战争,非但未能获得切实好处,反而因利比亚动荡而失去一大能源供应来4源,并引来大量北非难民;美欧在叙利亚策动政权颠覆,使“伊斯兰国”等极端组织乘机坐大,对美欧威胁越来越大,欧洲国家更是深陷叙难民问题困扰之中。俄罗斯总统普京 9 月 4 日称,难民潮是欧洲国家在西亚北非错误政策的“必然结果” 。可以说,这是欧洲国家外交政策“对美国亦步亦趋”的恶果。值得深思的是,美欧国家一贯将“民主政体”视为普世价值,并在世界上到处推销。为何美欧民主政体选出来的本国领导人,却越来越鼠目寸光,其对外政策是如此短视?不客气地说,这恰恰是西式民主的特定产物。在金钱至上和民粹主义双重交织的政治氛围中,不可能推选出目光远大、代表历史潮流的政治家。难民潮警示美欧国家,应反思自己的对外政策,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时政新闻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