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德伯家的苔丝》的主要思想内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2000473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德伯家的苔丝》的主要思想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简述《德伯家的苔丝》的主要思想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简述《德伯家的苔丝》的主要思想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德伯家的苔丝》的主要思想内容(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述德伯家的苔丝的主要思想内容。1 哈代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通过苔丝一个美丽、纯洁、勤劳善良的农村姑娘的悲惨遭遇揭露批判了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和顽固性,抨击了资产阶级法律的残酷。2 苔丝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制和暴力的牺牲品,是一个“纯洁的女人 ”。简析苔丝的形象及其悲剧的内外根源。1 苔丝是一个被损害、被侮辱但始终不向命运低头屈服的纯洁少女形象。她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勤劳、善良、感情真挚、心地纯洁、性格刚强。2 苔丝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因而总是用宽容和自我牺牲来对待种种不幸。被骗失身,本是一个受害者,但她认为自己在丈夫面前是有罪的。悲剧根源:内在:苔丝的毁灭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

2、,也是时代的悲剧,环境所产生的悲剧。外在:作者认为人们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无力摆脱命运的恶意作弄。苔丝为了保持自身的清白和追求高尚的爱情而不断挣扎,始终不能逃脱生活所带来的不幸。(宿命论)两家德伯的对比:一贫;一富。克莱和亚雷的对比:一个比较纯洁;一个淫邪不正。简析哈代作品中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色彩。1 悲剧性的结局。2 把个人提升为全人类的代表予以光照, 。他认为一个人的命运是“诸神的戏弄” ,人没有能力支配自然,没有能力与之抗争,人的命运终究是悲观的。艺术特色:1 情节集中、条理清楚、布局清晰。小说中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和人物的命运描写密切配合。(苔丝被亚雷骗奸的那个晚上,森林中昏暗多露,四面不见人

3、。)2 出色的对比手法。哈代的创作标志着传统意义上的批判现实主义向现代文学的过渡。托尔斯泰 (俄国)19 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出生:贵族庄园主要作品:自传性三部曲:童年 少年 青年三个中篇:童年(尼古连卡)、 哥萨克(奥列宁)、 一个地主的早晨(聂赫留朵夫)琉森(短篇小说):痛斥了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虚伪。战争与和平:长篇历史小说,史诗体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长篇小说忏悔录:世界观转变的标志。托尔斯泰的创作特征:1 主题思想严肃深沉。用自传体手法表现作者对道德、宗教、社会、人生归宿问题的探索。2 对现实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创作最显著的特点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列宁) 。

4、3 对现实主义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4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5 善于运用对比、讽刺、隐喻手法。术语解释心灵的辩证法:1 托尔斯泰创作中的一个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2 通过人物心理变化来反映人的性格思想变化,心理过程的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主义: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站在自由贵族立场上,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1 不以暴力抗恶。2 道德的自我完善。3 博爱思想。这些是荒谬的在实际生活中不起作用。三大代表作: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历史题材,中心思想是“人民的思想”。以 1812 年俄国卫国战

5、争为中心,小说以巨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在战争中的作用,展示了战争的全民性。理解后简答题简述“忏悔的贵族” 聂赫留朵夫形象。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复活中的主人公聂赫留朵夫是一个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带有作者本人思想发展历程的烙印。1 聂赫留朵夫青年时期单纯善良,追求真挚的爱情。但是贵族家庭使他堕落为自私自利者。他诱奸了玛丝洛娃,随后又抛弃她。2 当他在法庭上再看到玛丝洛娃时,意识到自己是造成她堕落和不幸的罪魁祸首。在为玛丝洛娃伸冤上诉过程中,他广泛接触了社会合阶层,进一步认识了社会的弊病。认识到人民的苦难是地主阶级和社会造成的。他的思想开始升华,从地主阶级立场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3 上诉失败后

6、,他在福音书中找到消灭恶势力的办法,那就是在上帝面前永远承认自己有罪,要宽恕一切人,照上帝的意志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综合论述题为什么说复活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1 小说揭露了法律制度的虚伪和反人民的本质,批判了整个官僚机构,勾画了国家机构中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同时小说又大力宣传“不以暴力抗恶” 、 “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和爱等一整套托尔斯泰主义的思想。2 小说还无情的揭露了官方教会的虚伪,暴露了神父的市侩嘴脸和宗教仪式的荒谬无稽,表现了长期受教会欺骗和敲诈的农民对它的深刻仇恨。另一方面又照抄福音书的“爱仇敌,帮助仇敌,为仇敌效劳”的教义。3 小说还从经济制度上探究了人民痛苦不幸的根源,否定了土地私有制,提出了要解决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须把土地归还农民的看法。同时又宣扬了改良主义(空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