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85923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7.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一、学习目标1、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2、把握咏物诗的特征。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二、咏物抒怀诗题解及常见意象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刘熙载艺概 )从古人咏叹的对象来看,

2、落花、流水、夕阳,大雁、杜鹃、燕子、寒蝉,月亮、松、竹、梅、兰、菊、莲、柳等都是诗歌中常见的所咏之物。咏物诗常用的手法是托物言志。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折柳送别、闻雁思归、听梧桐而心悲凉,客观物象常常寄托着诗人特有的情感;借梅赞其标格高雅节操凝重,借菊赞其欺霜傲雪品格高尚,借莲赞其出淤泥而不染处浊世而气节高洁,借竹赞其根固有节坚贞高雅,借松赞其经冬不凋刚强坚贞,借黍离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借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借草木的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等,诗人借咏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三、咏物抒怀诗的类型:(一)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

3、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咏柳(二)托物言志类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三)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

4、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如曾巩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表面上看,是讽刺柳条得意轻狂,柳絮自不量力,实际上抒发作者对那些得势便忘乎所以,妄图一手遮天的权贵的厌恨之情,是借物喻人,咏物刺世,咏物抒怀。 2(四)以物喻人类这类诗歌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如北宋宰相李纲病牛:“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

5、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五)托物言理类苏轼的琴诗就是此类诗歌最好的例子:“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类诗的主

6、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四、咏物抒怀诗的常见情感(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古代文人,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如以下两首:题榴花 (朱熹) 杨柳枝 (白居易)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榴花开得那么鲜

7、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二)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如郑思肖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花开不并百花丛”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

8、上压着,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如白云泉 白居易 画眉鸟 (欧阳修)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3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白云泉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画眉鸟则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官

9、场的厌倦,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五、咏物抒怀诗的常用手法(一)整首: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抒怀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二)局部:1、比喻(以物喻人,物我合一)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色的丝绦;“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2、拟人朱敦儒卜算子“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

10、,明月来寻我。”把梅拟人化,既别致,又含蓄。黄庭坚水仙花“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同此趣。3、对比、衬托宋代王曙牡丹“枣花虽小结实成,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以枣桑衬牡丹,讥讽华而不实之辈。陈毅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以百花衬红梅,赞美不惧恶劣环境之人,都于鲜明对比之中,增加感染力。 4、环境烘托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突显物的品质。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以冰雪林来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

11、洁,待到雪化时。”用大雪来烘托青松。风雪中的青松有一种凛然的浩气,他沉淀了岁月飞扬的热情,象征着陈毅磊落的胸襟,那种雄气蓬勃的张力,与世抗衡的凌厉,令人刻骨惊心,肃然起敬。总之,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六、咏物诗常见的考题形式及方法归纳考题形式:(1)判断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物象)是什么。(2)通过分析意象(物象) ,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3)通过分析诗歌中意象(物象)的寓意,进而分析诗歌蕴涵的思想情感或主旨。(4)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例题演绎:【例 1】 (2009 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

12、求作答。 (6 分)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4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 ,笋光。帙,包书的布套。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答: 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答: 答案: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

13、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例 2】 (2008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 分)小孤山 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注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 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答: 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

14、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2)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 ,字面相应,联想自然。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特点归纳: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曲尽其妙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解题步骤归纳1、“读清”全诗。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分析形象的主要特征一定要认真品味修饰性的形容词和副词)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作者本人或所附注解),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5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七、课后巩固 1、 (2012 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 分) 子 规【注】元曹伯启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