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民族“头”之变化原因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85322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中华民族“头”之变化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中华民族“头”之变化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中华民族“头”之变化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中华民族“头”之变化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中华民族“头”之变化原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中华民族“头”之变化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中华民族“头”之变化原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论中华民族“头”之变化原因如大家所看到,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各种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不仅仅是娱乐方式的极大变化,而且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诸如此类,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的“头”文化。首先什么是“头”文化?所谓的“头”文化,就是我们如今我们这个头的变化。比如皮肤,饰品,发型,以及整个头的不同部位的处理不同。因为今天的话题是中华民族“头”之变化原因,所以我们要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头”说起。在远古时代,人们相信头发具有着神奇的力量他们认为头发连接人类的灵魂。由于当时科技不发达,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很少。所以他们人为灵魂与人的身体是可以分开的。他们认为人类的头发和胡须,

2、还有手被看做灵魂与身体的一种媒介。而且更甚至被当作是身体的精华之一。所以在远古,人们总是蓬头垢面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把头发和胡须看做是一种神圣的东西,所以他们不敢去损伤他们因此远古的人很重视头发,不忍去割掉他们的胡须和头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自夏、商起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基本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的提高。由于统治阶级也愈益注重自身的仪容。而发式及其装饰则更是其中最为显著,最为重要的部分。及至春秋战国时间,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社会思潮趋于活跃,衣冠服饰呈百花齐放之态.因为百家争鸣,所以发饰和头发的变化又是越来越

3、不同,而且装饰又变得丰富多彩。这便是由思想史上的改变引起的改变。随之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秦朝分为两种,这主要和秦始皇的个人有着很大的关系。女人主要为神仙髻,男士则为一种严格的规定。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秦帝国以后,要求宫中的妇女着桃花妆,梳神仙髻。神仙髻即是当时流行的回心髻,是椎髻之外的一种新髻式。于是,双鬟望仙髻出现了,后来演变成十二环髻。然而,此时的民间仍以椎髻和后髻为主流。后来双环髻成了未婚少女的主要髻式。此外,秦代的发髻还有凌云髻、望仙九鬟髻、参鸾髻等。我们虽无法看到这些髻型的形态,但从名称上亦可想象出其曼妙的美态了。 从秦始皇兵马俑上可以看出,秦军中男子发式根据

4、兵种、地位的不同而定。鬓角修成直角,鬓角下面的头发全部剃掉。秦代遵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古训,不得轻易损伤。即使在军中训练时,如果不小心砍掉了对方的头发,也要算是犯罪。 在汉朝,由于农业和科技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汉高祖刘邦推翻了暴秦的统治,使人们有了一个相对好的生活环境和发展空间。在汉朝初期,统治者主要采取了无为的政策,减田租,发展经济,在后期又实现了有为的政策。大举讨伐胡虏,所以在汉朝出现了奢侈之风。.尤其是女士们的发型.款式不仅多样而且无比繁杂还配上各种不同的头饰.如步瑶.又如用来绾发髻用的各式簪子.还有用来装饰额头的花胜(华胜) 等等.我们把汉放在第一位,在于汉的发型自然大方,又不失古朴

5、典雅。汉的发型有两种,一种完全和现代姑娘一样打扮的“披肩” ,或戏称的“清汤挂面” ;另一种是少妇的“马髻”式,即把青丝拢在一起,坠于肩下大约半尺长,头顶则插一两只金钗。所以在汉朝,人们的发饰装扮与汉朝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政策是息息相关的。以及在对外的交流上,汉朝开始融入了一些其他国家的文化因素。因此,汉朝的发饰是不断在发展与融入其他的文化元素的。所以汉朝的发饰以及头部装扮是被我放在首位的。它是第一次融入的,是一次伟大的变革。到了魏晋南北朝,晋南北朝服饰(220589)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魏初,文帝

6、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 “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 ”。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窦淝夷信? 谩 D 媳背?保? 狈缴偈? 褡迦胫?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哑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 。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足穿笏头履、高齿履(一种漆画木屐),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

7、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 。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 ,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所以说在魏晋主要是因为民族的大融合,皇帝的改革。极大的促进了头饰文化的变化和进一步发展。走过魏晋,又来到了隋唐,隋唐年间主要是因为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民族相处融洽,而且隋朝的大运河开通,又极大推动了南北经济的发展。为经济中心的南移做了准备。 所以经济又推动了头饰和发饰的发展,而且军事又得到了极大发展。不同军人的发饰又有这极大的区别。在

8、唐朝,妇女的发饰和装饰在历史上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唐代主要是以胖为美,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牡丹在 世人眼中一直是富贵的象征,所以在装饰方面也是以金为主,呈现出富贵的景象。宋朝主要是因为重文轻武,所以是以戴冠为主,在宋朝,帽子是很重要的。在装饰方面,自然没有唐朝那么华丽。也是很凡俗的,文人也是很朴素的打扮,在元朝,元代统治者为蒙古族,所以他们的饰品应该有着强烈的民族色彩蒙古族常见的饰品是黄金饰品,少量的银饰,黄金饰品上大都分又有宝石的镶嵌,常见宝石饰品是绿松石,红珊瑚。所以元朝是因为蒙古族的统治,汉族的被蒙古族压迫,所以在穿衣,头饰,发饰受到很大的限制。公元 1368 年,名太祖朱元璋

9、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明朝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讲求实效的措施,以利恢复生产。由于生产力获得了提高,市场进一步扩大,新型工业不断涌现,一些工业城于是随之形成,统一后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从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夺取政权后,注重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从所收集的资料看,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 “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 “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

10、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 、 “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明朝基本是延续了宋元的风格,没有多大改变。但到了清朝,又发生了极大改变。清朝在入关以后,就强迫百姓剃头,尤其是男士,剃头,剃头怎么剃,就是把周围剃掉,留中央,所谓的就叫剃四周,保中央,就是说,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地位。把脑袋周围的头发剃掉,前面露出脑心,把后面的头发编成辫子,这就是当时效忠大清皇帝的统一发式。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严厉威胁下,男子不得已改变了几千年来的发髻,开始梳起了长辫。从此,剃头便成了一个新的行当,走街串巷的买卖人中出现了担着剃头挑子的剃头匠。自 1840 年鸦片战争起,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西风渐进,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习俗受到了很大的挑战。而辫子则在辛亥革命前后,革命者首先剪掉了头上的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彻底决裂.随着辛亥革命的到来,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也即将毁灭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每个朝代发型的发展是与统治阶级的统治息息相关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以及隋唐这样的思想开放的时代,人们的发型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相反像在清朝这样一个封建保守时代,男人们都只能以留辫子来留命,可见当时的保守程度不是一般。随后,在民国初年,封建社会走向瓦解,西洋文化艺术逐步渗透,民间的发式及装饰受其影响,向着明快、简洁的方向发展。清末民初,当时领导中国新时尚的地方上海流行的发髻式样较多,有爱司髻() 、盘香髻、

12、坠马髻、风凉髻等,髻上多插珠翠花饰。年轻妇女除部分保留传统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额前覆一绺短发,时称“前刘海” 。前刘海:如追宗溯源的话,出自于古代雏发覆额发式。到清光绪庚子年后,则不论是年长年幼都时兴起此种发式了,此发式最显著的特征是前额的一绺短发,只因为这一绺短发的不同变化,还在一个不太长的流行时期中,经历了自一字式、垂钓式、燕尾式直至满天星式的演变过程。因此还被冠之为“美人髦” 。当时上海妇女中就有少数效仿西人而烫发者。当时多用火钳烫发,追求时髦者需要一定的勇气。辛亥革命以后,各种西式的东西纷纷涌入中国, 很多年轻人为了赶时髦,追求时尚,大家已经开始不留辫子了,需要剪成像这种欧洲西方社会的那

13、种简洁明快的发式。剪发又称直发发型,常以自然直发经过修剪而成。其特点是简洁大方,梳理方便,形成格调高雅的风格. 当末代皇帝溥仪亲手剪掉自己辫子的时候,男子剪发已经相当普遍了,而女子剪发却很少见。一九二零年末,重庆有几位女学生受新思潮的影响,去男士理发店剪掉了长发,此事居然引起了轩然大波。结果,学校以伤风败俗为由开除了她们的学籍。然而,女子剪发的风潮却很快流行了起来。当时,有一款短发发型极具代表性,那便是剪着齐刷刷的发沿和刘海。民国 9 年,上海的一乐也理发店曾设计出刘海式剪发发型,月牙形式,文静秀丽,风靡一时。与此同时,上海租界中开始有外商以西洋电烫机为上海妇女烫发,烫一次需要银洋 20 元,

14、非富家女子难以承担。其后,上海华人理发商店也掌握了电烫技术,收费下降,烫发开始推广。30 年代,随着国外吹风等电器工具和盘卷、吹风做头发(又称水烫)等新技术传入,上海各种档次的理发店大批开设,使上海妇女的烫发发型有了新的发展,又受美国好莱坞电影明星发型的影响,烫发主要以波浪式为主,有长波浪、中长波浪、油条式、卷式等多种。不同阶层的上海女性对烫发有不同的要求,新颖发型不断出现。平民女子要求烫发发型整洁、大方、持久,烫一次最好能维持三至六个月。一般舞女则在理发店长期包月,天天去梳头做发。当时上海郊区妇女则仍少有烫发的。此后, 追逐发型的潮流,女性始终站在了最前沿。头顶三七分路,额前没有刘海,直发中

15、带着卷曲的波浪,而造就这款经典发型的,便是传入中国不久的烫发。 一九四九年,伴随着五星红旗的升起,新中国诞生了。喜悦、乐观、向上的精神氛围影响了每一个人,年轻的姑娘编起了辫子,或剪成了短发,这是那时的“解放形象” 。许多理发店也配上了电烫机,烫发已经不再是少部分人的时尚了,普通群众也开始用上了时髦的烫发。1950 年后, 中青年妇女流行剪发,很少梳髻,少数老年妇女主要梳圆髻,或梳简便的道士髻。此外,还流行波浪式长发盘梳的几何形花纹的风凉髻。辫子式样比较单一,以朴素为美。女孩常把头发分成两束于脑后,形似发辫。而剪发方面, 直发配人民装,成为女性革命化 的新形象。后来剪发发型时有创新,如学生式、游

16、泳式等。但此发型终因受传统的平直、弧形轮廓之限制,没有大的发展。男士发型开始了根本的转变是兴起了三七、四六、中分、等分缝发型,使中国的男士有了新的形象.五六十年代发型非常单调,时尚不但没有流行起来,反而渐渐放慢了脚步.人们到了发廊里边,都是长发剪短发,以整洁为主,长了剪剪短,凌乱的头发搞搞整齐,发型师操作也是比较简单的,他没有什么其他工具,那时候都是一个手推剪,大部分是用手推剪。而到了六十年代中期, 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发型更趋简单化,连烫发都取消了.七十年代的现代京戏杜鹃山中女主角梳理的柯湘式发型,在女青年中流行一时。她的发型,有点类似这几年风行、由沙宣在上世纪 60 年代创立的层次修剪的直发式,长度在耳朵以下、肩膀以上;头顶二八分路,不作其他任何修饰,用电吹风吹出自然的蓬松感,头发垂直地挂下来。80 年代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形式的展开,经济发展起来,发式也产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们对发式开始了新的追求,时尚发型由此时产生了。随着烫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