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定稿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7899 上传时间:2017-07-2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山西省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山西省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山西省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山西省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定稿(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普通初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前言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并为培养大批的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我国于 2003 年 4 月颁布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 。 标准的颁布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又一次重大改革,对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标准中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将课程任务进行了轮廓性的划分,小学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对信息技术有初步了解,形成学生感性经验;初中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继续提高信息技术操作技能、综合运用技能,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形成;高中使学生在感受、认识和理解信息文化的基础上,培养追求信息文化的能力。为了推

2、进我省信息技术新课程的实施,结合我省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实际,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在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基础上,结合标准 ,编写了山西省普通初中新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作为 2006 学年度开始使用的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的教学指导意见。一、课程性质和目标初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本课程分别与小学和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相衔接,是为使初中学生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而设置的。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

3、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初步的基础。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方法。能较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二)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并能通过对问题的

4、分析确定所需求的信息。初步学会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初步学会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采集、存储和管理,并能对信息进行评价。初步学会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初步学会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信息作品等。初步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初步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初步了解与信息活动相关

5、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培养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的责任感。以上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了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要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二、课程设计思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在教材编写时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本套教材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总的指导思想,参照标准的有关精神,做到与小学和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

6、育课程相衔接,确定教材的内容。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有意识地融入相关的人文、社会教育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如科技前沿、民俗风情、文明学生评选统计、神州 6 号火箭发射、风景秀丽的张家界等。2教材的体系结构。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经验,以实践活动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生活需求,按照“信息获取加工表达发布与交流”的线索呈现学习内容,并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贯穿其中,如电子报、电子刊物、个人主页的制作等都蕴含了软件工程开发的思想与方法。3.以“任务驱动”作为主要教学方式,确定教材的体例。4.教材要具有适应

7、性。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差异,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材的安排注重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教材的任务设置力求选编中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需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指导学生在自己动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有关知识与技能。5教材要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养,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6教材要联系实际,注重能力培养。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表达、广泛交流、协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

8、理、表达、交流、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7教材的弹性设置。考虑到初中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差异,在教学内容的形式和要求上具有开放性,供不同学校和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例如,在制作电子报刊、个人网站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主题。对于学生制作水平的评价也只是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使用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使教材具有开放性。此外,教材还设置了“知识园”栏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本套教材共两册,供初一、初二两个学年使用,共 90 课时。其中第一册为 60 课时,第二册为 30 课时。第一册包括畅游信息海

9、洋、探究计算机奥秘、融入因特网世界、制作精美电子报、设计靓丽电子刊物、巧用电子表格六部分内容;第二册包括制作精彩动画、设计多彩网页两部分内容。三、学习目标要求与相关行为动词为帮助理解,下表列出了教学指导意见和教材中使用的行为动词及对应的学习目标和掌握水平:学习目标掌握水平 具体要求 相关的行为动词了解再识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描述、列举、列出、了解、熟悉理解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解释、比较、检索、知道、识别、理解、调查知识性目标应用归纳、总结规律和原

10、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分析、设计、制订、评价、探讨、总结、研究、选用、选择、学会、画出、适应、自学、发现、归纳、确定、判断模仿 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尝试、模仿、访问、解剖、使用、运行、演示、调试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发布、交流、运用、使用、制作、操作、搭建、安装、开发、实现技能性目标 熟练操作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熟练操作、熟练使用、有效使用、合乎规范地使用、创作经历 能经历活动的全过程,并获得感性认识 亲历、体验、感受、交流、讨论、

11、观察、 (实地)考察、参观反应 能表达感受、态度,能进行价值判断;能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关注、借鉴、欣赏情感性目标 领悟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化的价值观等形成、养成、确立、树立、构建、增强、提升、保持四、教学建议第一册第一章 畅游信息海洋本章以学习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为主线,使学生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初步认识信息的价值与安全,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我们的基本要求。1.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2)初步了解信息的价值与安全。(3)列

12、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过程与方法(1)尝试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和因特网等各种途径搜集信息。(2)能够根据信息的特征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进行评价。(3)了解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知道保护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能通过身边发生的一些实例说明信息的价值与安全。(4)通过讨论、阅读、亲历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信息社会既绚丽多姿又良莠并存的现状,能够辩证地认识和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人类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激发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2)认识到社会和生产实践在推动

13、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又推动了人类学习、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3)能够辨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并认识到规范自己行为、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的重要性。2.学习要点(1)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2)信息的价值与安全。(3)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的深刻影响。3.教学建议本单元教学为 3 课时,大致分为第一节 1 课时,第二节 1 课时,第三节 1 课时。第一节 信息及其特征本节主要涉及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在这一节中应该帮助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建议这一节的教学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14、。关于“信息”的概念,现在还没有统一的定义。据不完全统计,有文可考的“信息”的概念不下一百个。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组织从不同的方面对信息有着不同的认识。因此,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采取了回避措施,即对信息的定义没有要求。同样道理,因为信息的特征是由信息的定义派生出来的一般特性,与信息的定义密切相关。所以,严格意义上的信息特征也应随之回避。这里说的回避,不是指消极的回避,而是不以明确方式进行界定。所以, 教材中参照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采用举例等方式描述信息的外在的、显性的特征,让学生能够通过归纳自己对信息的感性认识,达到意会的水平。第二节 信息的价值与安全建议本节通过一些具体实例

15、组织学生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认识信息的价值。如在 2004年 12 月 26 日印度洋海啸中,一位 10 岁的英国女童蒂莉 斯密茨的一句警告就挽救了数百人的生命,蒂莉斯密茨发出的可能出现海啸的信息充分体现了信息的价值。又如天气信息的预报,美国沃尔玛超市啤酒和尿布的故事等。要从学生身边接触的、教师了解的、电视、新闻报导的等多方面鲜活例子,组织学生讨论有关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要避免简单说教,要通过用分析、讨论身边的事实或媒体报道等提高学生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威胁信息安全的因素,知道保护信息安全的基本措施,学会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教学中建议采用教师讲解与学生观察、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信息安全和信息

16、道德问题要贯穿于信息活动的始终,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第三节 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本节围绕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主题,反映信息技术的历史、应用和发展趋势,使学生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认识到社会和生产实践在推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社会的深刻变革。建议通过演示一些正面和负面的案例,引导学生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第一册第二章 探究计算机奥秘本章是信息技术的基础部分,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利用资源管理器对计算机中的文件进行管理,以及计算机病毒防治与计算机使用中的道德规范。通过组装计算机活动,使学生对计算机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并初步学会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地分类、整理;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提升思想道德素养,逐步养成负责、健康、安全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1.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