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62908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5.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2013-2014学年高一语文听听那冷雨教学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第三中学 2013-2014 学年高一语文 听听那冷雨教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余光中。2掌握字词;3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学习重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时安 排:一课时一、回顾预习1走近作者余光中,1928 年重阳节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及妻子均为常州人,故也自称“江南人” 。1947 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49 年赴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52 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 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1974 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他终于得以

2、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他是一位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奇才。由于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他的散文呈现独特的风采。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 ,散文集左手的缪斯等。2写作背景余光中于 1949 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 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 1974 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 25 年了。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 喝茶之于周作人一样,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

3、作主张及艺术风格。学习指导即时感悟自己动手查字典,掌握字音字形。独立思考;积极探讨。6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国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3正字正音(2)解释词语料料峭峭:形容微寒孺慕之情:指小孩子对母亲的依赖之情蠢蠢而蠕:形容像虫子般蠕动氤氲:形容烟或云气浓郁忐忐忑忑:心神不定若即若离:好像接近又好像不接近4、熟读课文,将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并概况各部分主要内容。答:第一部分(1-4) :写雨季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的牵挂和坚定的信念。第二部分(5-9) :写嗅雨,观雨,听雨,从多方面表达因离开祖国而引起的人生感悟。第三部分(10-15) :回到台北的现实,续写听

4、雨,表达因时光、青春流逝而引起的凄冷感悟。二、自主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以致用,提 高解决问题能力。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汲取精神食粮。1答:台湾 美国 大陆太初有字 亡宋之痛 公寓时代作者喜爱的是:大陆瓦上的雨。原因:作者总是流淌着古中国的记忆和情调,并以这种记忆和情韵去观察。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写雨的?答:触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3、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这些雨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1)“ 杏花。春雨。江南。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2)“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 须回中国。”(3)“一打少年听雨,6 红烛昏沉。

5、二打中年听雨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4)“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5)“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答:乡思、乡愁 、故国之恋4、通读全文,作者为什么要选 “雨”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为什么要加“冷”字?答:1、 “雨”意象内涵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冷”准确表现了雨的凄冷,这是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自然角度) ;又表现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笼罩着淡淡乡愁的心境(情感角度) 。 三、当堂达标:虞美人 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

6、明。1、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诗人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不同境遇、 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请分别将它们写出来。1答: (1)“少年听雨”: “少年听雨”的画面,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正是 “不识愁滋味”的青春风华。而又枯槁的身心 (2)“壮年听雨”: “壮年听雨”的画面,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 心境。(3)“而今听雨”: “而今听雨”的画面,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2、余光中为什么要引用蒋捷的这首词呢?答:作者处境与蒋捷相同,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自然发出“悲欢离合总无情”

7、的感慨。3、归纳中心思想答: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四、总结提升五、拓展延伸1. 在诗人 余光中的眼里雨是极具文化意韵的文化符号,正是以 雨为主的意象群将远离大陆的诗人跟祖国大陆跟华夏五千年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想 想本文中还有哪些有关中国传统的鲜明的文化符号?参考:惊蛰 黄梅季雨 阴历 方块字 瓦 诗话江南 山水画2、相关诗作(1)原文: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轻尘也都已不再。相关诗作:绝句志南(宋)古木阴中系短

8、蓬,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1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原文: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矶山上难睹的景象。相关诗作: 望岳杜甫(唐)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点绛唇姜夔(宋)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往。今何许?凭栏怀古 ,残柳参差舞(3)原文: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的境界,仍须回来中国。相关诗作: 钟南山王维(唐)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

9、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13、古典诗歌中的雨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寄托以各种情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这是喜雨;“人生难得秋前雨,乞我虚堂自在眠。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是雅雨;“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十 白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是禅雨。但更多的是苦雨、愁雨。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 文天祥翠玉楼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寄黄几复梧桐雨细,渐滴作秋声,被风惊碎。 张辑疏帘淡月秋灯照树色,寒雨落池声。 姚合武功县中作一枕新凉眠合客,听梧桐疏雨秋风颤。灯晕冷,记初见 。 刘过贺新郎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汪元量酬王昭仪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袁凯客中夜生无语,无语,叶上数声疏雨。 谢逸如梦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水村山馆,夜阑无寐,听尽空阶雨。 黄大临青玉案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听雨萧,碧纱窗外有芭蕉。 欧阳修临江仙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周紫芝鹧鸪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