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下学期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21927803 上传时间:2017-11-2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21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年级上下学期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下学期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下学期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下学期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苏教版九年级上下学期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年级上下学期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年级上下学期课内现代文阅读训练(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8-2009 年度苏教版九年级上下学期课内现代文阅读郧西县上津镇初级中学 Zhdsh0927 祝东升(一)阅读鼎湖山听泉节选,完成 1317 题。(共 12 分)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 ,此 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 轰响者, 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 (因第一部分默写句子,隐去)。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互不相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

2、奇妙的交响 乐,在 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象泉水汨汨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唱歌之中。说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 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13划线句中,作者听泉并感悟到了 “一番滋味”, 请说说此处“滋味” 的涵义:_ (2 分)1

3、4“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 汇 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这“看不见的指挥棒” 是_。(2 分)15为什么说“ 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2 分)答: _。16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写泉声的层次,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比喻?(2 分)答: _。17判断下列说法,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两项。(4 分) ( )和( ) A“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 ”把泉声具象化,突出了泉声对作者心灵的 净化。B本文写作者与泉水亲近,从泠泠淙淙的泉水声中感悟到了生活的节奏和人生的启示。C文章主要描写清泉、绿树,兼写了亭子、寺院,托物寓意、情景交融,表达了自己观景后

4、的愉悦、感奋的情怀。D最后两段是全文的余韵,既写了自己 对似梦似醒的夜的回味,又写了对鼎湖山的祝愿,让人们感悟历史和人生。E划线句中,用“淌过”一词修饰小溪,表 现泉声汹涌流淌的浩大气势,与小提琴的乐声相符。(一)13作者领悟到了泉声的 层次, 领悟到了历史、生活、宇宙的规律。 14作者的心,因作者的感悟解读,这些汇聚的声音才 显示出它的意义。 15因为泉水蕴育生机,滋润万木。16这些乐器正好组成交响乐 的各种声部, 为下面进一步比 喻设置了基础。17C D(十三)阅读下面短文(同上),完成 1014 题。 (共 18 分)10、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上面 语段的主要内容。 (3 分)答: 11、“

5、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这别有的“滋味”具体表 现在哪些方面?(4 分)答: 12、画线的语句描绘山泉 细致入微,你能 发挥想象力,再续写一个句子吗?不妨试试。答: 13、作者由听泉而产生了哪些人生感悟?( 4 分)答: 14、语段中对流淌的泉水进 行了描绘, 别有情趣。下面是一段对海潮进行描绘的文字,试将其和语段中描写泉水的文字作比较,简要谈谈两者在描写内容及描 绘方法上的异同。 (4 分)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 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 轻轻地,像威 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 海睡熟了。(1) 内容上: (2) 方法上:

6、 十三 10、入夜山中听到泉声及由此 产生的感受。 11、具体表现在:(1)万般泉声如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2)有一种岁 月的流逝, 历史的变迁和生活感慨和生命的 诞生、成长、繁衍、死亡的人生感悟。 (3)有一种心灵 净化和升华的遐思。12、略 13、从生命的美好、岁月的流逝等角度谈,言之成理即可。14、内容上:课文描绘了不同形 态的泉流, 听潮侧重描绘 大海平静时的一个场景。方法上:课文多角度设喻,描写不同流淌形 态的泉水;听潮侧重运用博 喻, 详细描写大海的平静和温柔。(二)阅读在烈日和暴雨下片断完成 69 题。 (15 分)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

7、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 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 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 觉得心里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步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 先生,避避再走吧!”“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坐车的跺着脚喊。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

8、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蹬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 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 给。 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广 东省中考题) 6(3 分)“祥子真想硬把 车放下”一句中的“硬”字用得好,为什么?答: _7(4 分)文中画线的句子表 现了“ 坐车的”的什么性格特点?试想像“坐车的”的心理活动,用一两句话描写出来。答:性格特点:_心理活动:_8(4 分)从文段内容看,祥子的痛苦来自哪里? 请概括出两

9、点。答:祥子的痛苦来自:(1)_(1)_9(4 分)文章最后将哆嗦的样 子比喻成“ 风雨中的树叶”,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 _(二)6、 “硬”字写出了祥子当时 不顾一切的(反抗)心理,突出了他在暴雨中难以忍受的痛苦。 7、性格特点:冷漠、缺乏同情心、自私。心理活动(例):哼,我才不管你是死是活,反正你得把我平安送到。 8、(1)暴雨的折磨。 (2)坐车人的冷漠。 9、一语双关,既形象地写出了祥子当时痛苦不堪的状态,又暗示在那 样的社会里祥子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三) 阅读绿中的语段,完成 15 一 17 题。(6 分)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

10、,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 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 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 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一一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 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 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 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她又不 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一一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

11、淡了。我又曾见过 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国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 鲜润呀。一一那醉人的 绿呀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 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 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15阅读上面文字,请你说出在空间角

12、度上梅雨潭的绿的特点。(2 分) 答 _16仿照示例,对下面一句话作赏析。(2 分)示例:原文 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一只 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梅雨亭凌空欲 飞 的动人姿态,化静为动,有气势,有情趣。 原文那醉人的绿呀! 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 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 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 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赏析 _ _ 17将下面老舍对大明湖水的描写与梅雨潭水相比 较,看看它们在描写上有什么异同点?(2 分)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藻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答 三 15宽广极大的;深厚厚重。(基本意思对即可)16运用联想手法以及抒情性极 强的动词,充分表达出作者对那“ 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