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192036 上传时间:2017-07-2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哲学通论读书笔记古时女子相夫教子时,我想她们应该是快乐的。而今我选择教育行业,选择免费师范生政策,初衷是教书育人让我感到快乐,至少不会感到痛苦。桃李满天下,看着自己的学生飞往各地,术业有成,就像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得以实现一样快乐。也如下象棋,看下棋的观棋不语,但如果能和下棋的达到心意相通,一种期待感得到满足,一种成就感和充实感得到实现,快乐也是无与伦比的。教育哲学通论是我接触的第一本与教育哲学专业相关的书籍,虽然很久以前就认识到教育和哲学、历史等是分不开的,但是读了这本书依然让我感到震撼。山西出版社出版的,由北师大博导黄济先生著的这本教育哲学通论 ,正如黄济先生在前言所说 ,所谓

2、通论者,即古今贯通,中西融合。书中把中国古代教育哲学思想,与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学说,结合当代教育的实际问题,建立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与现代教育意识的教育哲学体系。第二章 天道观与人性论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天道观 天命观”不同 “ 历史观、伦理观、人性论” 不同 天道观天人之辩: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天人相分与天人相交胜人性论:性善论、性恶论、 有善有恶、无善无恶、性三品天道观和人性论对教育的影响第一节 天道观与天人之辩天道观:天人之辩: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天人相分与天人相交胜(中国哲学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争辩 .涉及

3、客观必然性与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 .)一、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1、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2、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3、天道观:由主宰之人

4、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二、对天人合一的正负面评价“天人合一” ,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同道,所谓“参天地之化育” ,也就是说人从天地自然运行规律中,得到启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但在“天人合一”中,也有不少迷信和糟粕,如“君权神授” ,人间的皇帝可以代

5、表上帝讲话,在殷周之际的天命观思想中,充分体现出这个问题。君权神授,固然有其迷信的一面,但也有认真对待,不敢怠慢,严格要求的一面。除君权神授外,在“天人合一 ”中还有性之所自,即人性是来自天命的思想。第二节 人性论不同主张1、性善论:孟子做为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人,成为儒家八派中的主要一派,充分发挥了性善论的思想。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此四者就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这些都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 。他曾举例说明,如果见到一个小孩匍匐讲入井,见到的人都会啦他一下,这就是要“求其放心” ,恢复人的先天本性,以达到“尽心、知性、知天 ”的境界。因而他在教

6、育方法上,特别重视内省和主观修养的工夫。2、性恶论: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都是人的自然需求,也就是人性恶的生理基础。人之所以能改恶从善,是由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是由人的努力积学而成的,所以“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因而荀子的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改造和外练,即强调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作用,而且强调人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渐而学而有成。荀子的自然的天命观,为人性的自然属性提供了理论基础。3、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主要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和杨雄)主要强调在一个人身上。5、性三品说: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

7、、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韩愈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下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注:在人性的主张上虽有所不同,但对教育的重视却是共同的,只是有的主张来自内部,有的主张来自外部,有的主张弘扬,有的主张抑制,有的主张对全部,有的主张对部分等不同而已。第三节 天道观与人性论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1. 关于人性的几个主要问题:1)人性的本源问题:儒家的“ 天命之谓性” 告子的“生之谓性” 董仲舒进一步天道神学化得性善情恶说、王充“ 用气为性” 的自然人性观气在之性、礼在欲中等等。2)人性的差异问题:孟子荀子的性善、恶之分;性与情的同与不

8、同;气质之性与义理之性之争;性三品的具体规定。3)人性的形成问题:性与习的关系: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韩愈李翱、张载等人多的主张。2. 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评价:在人性的形成和改变问题上,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如孟子主张求和致,荀子主张伪和积,王充主张化,韩愈主张导,李翱主张复,张载主张反,陈确和王夫之更主张习而后成,都是对行与习的关系的不同论述,为我们研究和理解人性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事。但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共同特点,都是脱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制约而抽象地来谈论人性的本质和差异问题,因而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实质及其复杂关系,对人性差异的由来及其具体表现,都不可能作出真正科学

9、的论断,进而对人性的发展和形成问题,也就很难作出完全科学的说明,也就是说既是在精华中也难免有糟粕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当今生理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成果,为我们科学地解决了人性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把人性问题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人性问题的研究,尚有许多仍待续研讨,人性问题的研究并未终结。 第三章 历史观与社会创世说: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时势)史观、民本史观(民本思想)社会发展说:进化论、退化论、循环论、历史观和教育关系:庶富教、德治与法制、有为无为、大同小康第一节 几种创世说1. 天命史观:君权神授;天道福善祸淫;五德终始理论。2. 圣人史观,英雄造时势的唯心史

10、观,即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由具有较最高智慧和道德的圣人所设计和推动的。(与天命史观相通)3. 理势史观,事因理成,即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做规律性解释.4. 民本史观:严格意义上的民本思想.5. 对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史观、民本史观的评价除了天命观以外,其他三种历史观都有不同程度的可取之处。从表面上看,似乎天命史观和理势史观是对立的,圣人史观和民本史观是对立的;但实际上,在它们之间常常有相互交叉和互相渗透的关系存在着。由于历史的甚至阶级的局限,都不可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而且经常是精华与糟粕杂陈。根据上述各种历史观的分析,可以看到它们对于历史的发展,无非是起着促进和促退的两种不同的作用;对于

11、历史和现实社会,也无非是起着肯定(维护)和否定(改革)两种不同态度。封建社会中的改革派,其所其的作用是促进的,积极的,这是应当肯定的,但他们的改革主张并不是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社会中的改革派,虽然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的腐败和不合理之处,采取批判态度并要求改革,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因为当时的生产力还不具备产生新的生产关系的条件。即使农民改革,也只是反皇帝,而不是反皇权,其结果只是改朝换代而已,这些都体现着历史的局限性。当然,只要他们的行动起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他们的言论提出前人尚未提出的问题,就应当加以肯定,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态度。第二节 几种社会

12、发展观1. 进化论这是中国古代历史观中的主导思想 特别在一些具有某些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中尤为突出。在进化论的思想下,对社会持发展观和理想观。这种思想不仅在改革家中有,在法家中也有,在儒家中也有。孔子(对于孔子的社会观究竟是属于进化论还是属于退化论,曾有不同观点。,但是就孔子的主要思想来看应该属于进化论者,有托古改制的思想也有以古非今的保守思想甚至有时还表现为小改而大从)荀子商鞅汉代王充唐代柳宗元宋代王安石明清之际王夫之。2. 退化论1)代表:老庄思想、朱熹 (历史退化论产生于对当时社会的动乱、腐败的不满发思古之幽情,幻想把人类社会退回到原始状态,以达到无欲无争的境界。)2)由退化论引申出社会批判

13、观: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怀念过去的社会批判观;另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立志改革的社会批判观。3. 循环论:1)代表:战国邹衍的“五德始终”学说董仲舒的“三世说”等等2)评价:历史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在某一时期的倒退或类似重演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成为历史循环论的历史根据,但它的问题是:把暂时的倒退或重演当成了历史循环发展的规律,另外也有“物极必反”的思想影响,因而历史循环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并未把握到事物发展的实质。第三节 从历史观引申出的几个问题及其与教育的关系1. 庶、富、教的社会发展论:1)发展人物:由孔子系统的提出,它涉及到人口、经济、

14、教育的关系问题,孟子“施仁政 ”思想 王安石颜元等;2)理论发展:人口发展了提高生活水平进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管子的经济与文化和道关系的论述3) 寡与不均和贫与不安的关系2. 德治与法治:1) 儒家思想重在德治,法治以德治为基础荀子德治与法治并重等2) 评价:由于德治与法治的要求不同,因而对人才的标准和使用也就各不相同,必须将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为用,以求得社会的发展和稳定。3. 有为和无为:1) 有为:儒家主要强调的,认为要积极的为匡世救民而有所作为;2) 无为:道家主要强调的,认为无为才能有所作为4. 大同和小康(儒家的社会理想观)孔子的大同和小康的社会理想,不是从社会发展的规律

15、提出来的,也不是进化论,而是根据传说,把原始社会理想化的结果。但是却勾画出了一副生动的具体的未来社会蓝图,有很大的启发5. 结论:1) 在社会历史发展观发面,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曾提出了一些有益的简介其中也有一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从总体讲,是历史唯心主义的。2) 历史的发展,并不是直线前进的,而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规律发展,因而在一定的时期内出现曲折或者某些重演甚至倒退的现象是常有的事。历史的总的发展是向前进的,上升的,因而退化论、循环论的历史观是错误的。3) 德治与法治、王霸之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经常进行着。德治与法治在古代历史发展中都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第四章 伦理观与道德观中国的传统教育,可以

16、认为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本位教育,因而道德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伦理学,也可以成为道德哲学。伦理观是道德哲学中基本观点或指导思想,因而他也是道德哲学的思想基础。道德哲学,也是人生哲学中的基本学科,有时或有人也把道德哲学视为人生哲学的同义语。第一节 道德哲学中的基本范畴1.道德“道”与“德 ”起初是分开使用“道德”二字连用(始见于周易荀子)。“道”与“ 德”比较起来,无论就其论自然规律来说还是指道德行为准则来说,“道” 是指的基本法则,是统帅一切的,“德”比之“ 道”似乎第一个层次,而且有实践和行动的含义在内。2.仁义“仁”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孔子把“仁” 作为一个重要或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义 ”也是比较重视的,只是与仁比较起来仁较为重要,因为仁是发自内心的,义是仁的表现。儒家的仁义学说,有其一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