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191029 上传时间:2017-07-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尔雅》《说文解字》《释名》声训研究(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尔雅 、 说文解字 、 释名声训研究杨名玥(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湛江 524048)摘要:声训盛行于汉代,是由当 时的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共同推 动的。而 尔雅、 说文、 释名则是集声训之大成的三部著作,从音义方面推源是它们主要的特点。本文通过归纳三者共同的音义类型,研究其声 训溯源的关联性。关键词:尔雅;说文;释名;声训The Sheng Xun Research of“Er Ya”、 “Shuo Wen Jie Zi”、 “Shi Ming”Yang Ming-yue(Humanities School,Zhangjiang Normal University,Zhangjiang

2、524048, China)Abstract:Sheng Xun was being in vogue in Han Dynasty, which was impeled together by the Jinwen study and the classical study two schools at that time.And “Er Ya” 、 “Shuo Wen Jie Zi” 、 “Shi Ming” which main characteristic are pushing the source from the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aspect

3、are the three works of Shengxuns epitomizing. This article studies its relationship of Sheng Xun source through induces the three common pronunciation and meaning types.Key words:Er Ya; Shuo Wen; Shi Ming;Sheng Xun声训,作为训诂学的主要方法,历史非常悠久,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它指的是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释词义,以推求语源, 说明假借。如诗豳风七月:“万寿无疆” , 毛传:“疆,竟

4、也。 ” “疆” 、 “竟”在同属见母,阳部。 又如礼记檀弓:“葬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 ” “葬” 、 “藏”同属阳部, #而声母略异:葬,精母;藏,从母。再有诗桧风羔裘:“岂不尔思,中心是悼。 ”毛传:“悼,动也。 ” “悼” 、 “动”同属端母。 $悼,药部;动,东部。从以上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声音相同或者相近,其义往往可以相通。这是古人为阐释某种思想而随文释义一种手段。众所周知,语言的声音和意义是同时产生2的,它们互相依存,不能分离,共处于语言这个实体之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义是语言的思想内容,它们之间是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的关系。先秦著述中的声训虽然有限,但却奠定了声

5、训之法的要点。第一,使声训的施用范围明确在推源之旨上;第二,初步确立了声训的条例和形式,即体现出上古音同或音近之字为解释的条例,同时也体现出“某者,某也”的基本要求。 而在先秦之后出现的尔雅 、说文解字 、 释名等则是古人对词的音义关系的进一步明确,是真正意义上的训诂。 释名全书共 1502 词,仅仅声训就有 1335 例,其中同韵部或同韵类为训的有 1237 例,声母相同或相近的声训为 98 例,声训字约占总字数的 89%,其声训数目之多,是说文和尔雅无法企及的。 说文声训共有 706 例,单纯使用声训者 102 例,先用声训再用义训者 60 例,先用义训再用声训者 106 例。声训组合于义

6、训之中者 413 例,声训与形训配合者 25 例。 至于尔雅 ,数目则比前两者都10少。下面我将重点从词的音义方面来归纳一下这三者的声训类型。一、 同音不同字为训说文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同时也是一部杰出的训诂学奠基之作。它以分析先秦经典文献中的文字形体结构为手段,说明音读,解释字义,确立了汉字研究形声义一贯的原则。全书虽然是以形训为主,但不少地方运用了声训,许慎在文中提到不少典型的例子,他在解字释义中明显以音为纽带。而刘熙则是在总结了前人的声训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名之于实,名有义类”的声训理论,并把这一理论付诸实践,完成了我国第一部声训专著释名 ,它以 声 训

7、解 释 名 物 , 为 因 声 求 义 开 辟 了 道 路 。 又 集 汉 代 音 训 之 大 成 , 为 考 见 汉 末语 音 , 研 究 上 古 音 提 供 了 可 靠 的 材 料 。 尔雅 与前两者比起来,声训相对就少了些。可是三者的声训用字都有其共同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三者的第一个同音不同字为训的声训类型:尔雅:舒、业、顺、叙,绪也。 (释诂第一)爰、粤、于、那、都,於也。 (释诂第一)郃、盍、翕、仇、偶、妃、匹、会,合也。 (释诂第一)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3凡士之属,皆从士。 (卷一上士部) ;政,正也。 (卷三下攴部) ;棺,关

8、也。所以掩尸,从木,官声。 (卷六上木部) ;厚,後也,有终後也,故青徐人言厚曰後也。 (卷五下厂部)释名:雨,羽也,如鸟羽动则散也。 (释天第一)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 (释天第一)申,身也,物皆成其身体名申束之使备成也。 (释天第一)辛,新也,物初新者皆收成也。 (释天第一)丙,炳也。物生炳然皆著见也。 (释天第一)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释道第六)人,仁也,仁生物也,故易曰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释形体第八)跽,忌也,见所敬忌不敢自安也。 (释姿容第九)武,舞也,征伐动行如物,鼓舞也。 (释言语第十二)以上这些都是声训条例中用音同的字来训释,追溯字的起源。仔细观察,有些字除了音相

9、同,它们在字形上也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如上面提及的说文的政,正也;释名提到的土,吐也;丙,炳也;武,舞也等字。这些字形的相近不是偶然的。 “政” 、 “正”同属章母耕部。 %正是由于这两个字在上古都同属一声韵部,因此,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就显得明了清晰。政,正也,是释字作被释字的声符。这个说法是出自论语颜渊篇: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的意思是,政之为言,来源于“正” ,所以,只要你以“正”为帅导,人们自然会相随而为“正” 。这是孔子利用声训来为自己的言论服务的。而土,吐也;丙,炳也;武,舞也三者则是被释字做释字的声符。 “土”、 “吐

10、” 在王力先生的上古音系统中同属透母鱼部,同一声韵部的字有其内在联系。土,吐也。万物从土地生长起来,破土而出,犹如土地吐出万物,从“土”到“吐” ,我们可以追溯被释字的来源。 “武” 、 “舞”同属微舞鱼部。 同音不同形,但却紧密联系。舞需要扭动身体,需要行动支撑,武则指征伐,用行动去争夺胜负,很显然,从不显著的相似中我们可以寻找到武与舞的联系,从舞到武,实际上也是词义的演变过程。还有另一类被释字与释字之间字形完全不同。如人,仁也;叙,绪也;于,於也;4盍,合也;棺,关也等等,这类被释字与释字之间没有字形上的任何联系,它们只是读音相同。叙,绪也。 “叙” 、 “绪”同属晓母鱼部。 &在尚书皋陶

11、謨里有说到:“惇叙九族,庶明励翼。 ”郑玄的注也说到:“言慎修其身,厚次叙九祖。 ”又“天次叙人之常性。 ”叙有次序、开头的意思,而绪本身就有丝头、头绪、开端的意思。由此看来,绪作为叙的溯源是有其根据的。 “人” 、 “仁”同属日母真部。 *同一声韵部的关系使得它们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现在我们所指的“人”是有智慧、有思想、有情感并支配主宰着地球的人类的总称,而“仁”是“人”的一种特性,指的是对人亲善,仁爱,很容易地我们可以从“仁”中找到今天“人”的影子。上面分析可以得知,被释字与释字其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释字经过历史的洗礼一步一步地演化,然后与被释字相连。声训的原理是语言中“ 名之于实,各有

12、义类” ,即声义同源规律,所以在对一个字进行分析的时候,可以通过分析它的音义发现同源规律。二、 同音同形字为训同音同形字为训的声训方式:利用被释句里出现与释字相同的字来进行训释,而训释的字与被训释的字有着意义渊源关系。通过释字的形象注解,可以使人更清晰明了地追寻被释字的源头。 尔雅 、 说文 、 释名的声训条例, 尔 雅 是 中国 最 早 的 一 部 解 释 词 义 的 书 , 是 后 代 考 证 古 代 词 语 的 一 部 著 作 ,是 中 国 古 代 的词 典 。 尔 雅 也 是 儒 家 的 经 典 之 一 , 列 入 十 三 经 之 中 。 其 中 “尔 ”是 近 正 的 意思 ; “雅

13、 ”是 “雅 言 ”, 是 某 一 时 代 官 方 规 定 的 规 范 语 言 。 “尔 雅 ”就 是 使 语 言接 近 于 官 方 规 定 的 语 言 。 说文的声训是以声音为线索,以词义为系统来对字词“推源”和“系源”的, 释名则是我国第一步完整系统的声训类语言著作,它从义类出发,以得出每一事物的得名之由为宗旨,进行专门的系统的词源研究。在尔雅里,这种同音同形字为训的训释条例比较少见:像“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 。 (尔雅释器)虽然训释的字简单,但是我们却可以轻易从它的解释当中寻找到被释字的源头。木制的高足食器称为“豆” ,竹制的“豆”称为“笾” ,陶制的“豆”称为“登” 。

14、 “豆”和“笾”在上古都是食器。 从文献记 4载来看,主要用于盛瓜果等食品献祭神灵,其特点是高足而有盖。 “豆”字古文字基本上反映了它的特征。5在说文训释中有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即在训释的词语中含有与被释字相同的字。如: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 (卷五下京部)厚,山陵之厚也。从 ,从厂。古文厚,从后、士。 (卷五下 部)畜,田畜也。 淮南子曰:“玄田为畜。 ”鲁郊礼畜,从田,从兹。兹,益也。(卷十三下田部)溟,小雨溟溟也。从水,冥声。 (卷十一上水部)丰,草盛丰丰也。从生,上下达也。 (卷六下生部)族,矢锋也。束之族族也。从(方人) ,从矢。 (卷七上方人部)甬,草木华甬甬然也。

15、从 ,用声。 (卷七上 部)释句中的字虽然有和被释字相同的字然而在理解的时候两者却并非相同,我们是借助释句来理解被释字的,因而,释句具有典型性。同音同形字为训的特点是该字(或词)在语言中的使用,释句中都含有被释字,但被释字与释句中相同的字并非是同一含义。有的释句是在与被释字中相同的字前面加上修饰、限定的词语。如厚,山陵之厚也。从说文的解释中,我们知道最初我们提到“厚”这个概念是与山有关的,山峰高大挺立给人以厚重混实的感觉,把“厚”用在山的身上形象贴切,因此, “厚”溯源到山就不足为奇了。有的被释字是形容词性叠言词的一个语素,就用这个字组成的叠音形容词作释。如:丰,草盛丰丰也。释句中的“丰丰”并

16、不是与被释字“丰”同一含义,两个叠音形容词把“丰”的形态具体化了,从而演变成今日的“丰”也具有丰富内涵。而释名中这种训释方式更是屡见不鲜: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 (释天第一)观,观也,于上观望也。 (释天第一)巳,巳也,阳气毕布巳也,物皆生布散也。 (释天第一)节,有限节也。 (释形体第八)素,朴素也,已织则供用,不复加巧饰也,又物不加饰皆谓之数此色然也。 (释綵帛第十四)编,编为之次第发也。 (释綵帛第十四)释名中的这些例子也是很具典型的代表。以上有一种是同字相训,但两个字的音并不全同。如观,观也。被释字是名词,释字是动词。用动词的性质去解释6名词,看起来似乎不妥,然而实际上从溯源的角度来看恰好是反映了被释字在上古时期的意义。动词的“观”有观望、观看之意。而名词的“观”有建筑物、景观的意思。通过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