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190642 上传时间:2017-07-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意象》读书笔记(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意象读书笔记按:城市意象这本书的一个简单介绍 ,更多关于此书的介绍与读书笔记请使用本站的建筑专业搜索!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胡诌了一句“空间的时间过程” 和“时间的空间记忆(录)”来描述这种过程)。作者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简略定义: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作者讨论“环境意象”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东西,作者创造了“可意向性” 这个概念来描述他们应该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

2、意象”: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环境意象被认为由三部分构成:个性、结构和意蕴:“一个可加工的意象首先必备的是事物的个性,即其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其次,这个意象必须包括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最后,这个物体必须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作者在第一章用来详细讨论“环境意象” 这个概念时,为此书增加了一个附录“关于定位的参考献”,这里面主要是讨论人们依照什么方式

3、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即与周围事物的关系,讨论方位感是通过什么参照物、参照系统来达成的,讨论景观的意义、意象的形成和形式的意义。这是非常有趣味的附录,它告诉我们五花八门的定位参照系统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关键的是,这些都和人类的思维或者是文化联系起来。第二章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强,但是仍有一些可以摘记,例如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可以用这样一句:“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边界模糊、孤立、连续中断、含糊不清、分叉、缺乏特征与个性等等”,另外一个很嘲讽的句子是:“频繁的改建抹去了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识别特征,元素自身,尽管(有时是因为)它们一遍遍地修饰,试图表现华丽,但在表面上它们常常缺乏特征。”第三章标题为

4、城市意象及其元素,详细介绍了构成城市意象的五大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以及这些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城市意象的。在介绍元素时候十分细致,给我触动的是在“标志物” 里谈到它很容易被识别而且被当作重要事物,这涉及到作者谈过的意象性包含的“象征” 意味,因此纽约世贸大厦双子座高楼的摧毁,不仅仅是建筑的消失,而且是象征的消失,人们对城市的认同从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这一方面可以以“城市意象 ”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纽约以及美国人在 911 后产生的更为深层次的失落,而且也可以为“重建世贸” 增加理由 一个新的标志物的出现,不仅仅会相对摸平创伤,而且在填补空白的同时让建筑蕴涵很多的

5、意味,坚韧?强大?或者其它。作者在这章用了大量篇幅对各个元素进行分析,但是也始终没有忘记,做这种细节的分析是基于经验,同时为了给讨论带来助益,然后在城市设计中需要整体考虑,同样,“城市意象”也是落在人们心里的整体素描。“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照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缩微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第四章很认真的讨论城市设计中如何应用前面的研究成果,因此专业性较强也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但是更为精彩的还是他在第一节里面给我们的城市形态的分析,因为充满了人的存在。一开始就有吸引我的内容:“城市形

6、态首先必须具有它应该表达的最根本功能,即交通、主要用地划分和关键的焦点,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和社区的感觉在此都能够表现得有声有色。更重要的是,如果环境组织清晰,个性鲜明,那么市民能够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和联系,这里因此才能成为一处真正的场所。”上述的句子引我共鸣的是 “场所”,与此类似,单纯从建筑本身定义场所远没有引入人以后定义场所有价值。真正的一处场所,应该具备其基本功能,而且能够凝聚普通人的愿望、欢乐,具备交流的可能,而且因为其具有清晰的环境组织和鲜明的个性,能够让人们向它传达自己理解的含义的联系,从而能够承载“生活” 。此外还可以记录这样的句子:“无论是由于悠久的历史还是自身的体验,人们

7、对这种清晰独特的形态渐渐产生了强烈的依恋,每一处景象都清晰可辨,引起人们潮水般的联想。”“但似乎正是依赖城市的景观,或是在城市街道漫步的机会,让人很容易不由自主地感到高兴,这是一种满足、沉着、踏实的感觉。”“大多数人都能够回忆起几种自己喜欢的特殊场景,在生活环境中我们就在努力创造这些鲜明的结构和形状。”最后一章应该看作一个小结,讲述 “城市意象”的概念提出及研究提供了一个城市设计的“新的尺度” 。读书笔记的结尾来自这一章:“事实上,我们对环境的需要并不仅仅是其结构良好,而且它还应该充满诗意和象征性。它应该涉及个体及其复杂的社会,涉及他们的理想和传统,涉及自然环境以及城市中复杂的功能和运动,清晰

8、的结构和生动的个性将是发展强烈象征符号的第一步。通过一个突出的组织严密的场所,城市为聚集合组织这些意义提供了场地。这种场所感本身将增强在那里发生的每一项人类活动,并激发人们记忆痕迹的沉淀。”城市意象意象五要素介绍树状模式- 凯文.林奇(Lynch.K)是将心理学领域引入城市研究的学者之一,其标志是他 1960 年所著的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的问世,这是一本有关城市意象研究最具影响的著作。书中林奇通过画地图草图和言语描述这两种方法对美国三个城市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的城市意象作了调查和分析,提出了有关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

9、。 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 ”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有较大的影响。 道路是城市意象感知的主体要素,在通常情况下,一个陌生人到一座新的城市首先要找参照物或认路。“道路”经常与人的方向感联系在一起,“那些沿街的特殊用途和活动的聚集处会在观察者心目中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林奇说:“ 人们习惯于去了解道路的终点和起点,想知道它从哪来并通向哪里。起点和终点都清晰而且知名的道路具有更强的可识别性,能都

10、将城市联结为一个整体,使观察者无论在何时经过都能清楚自己的方位。”道路作为城市物化环境的景观元素,使景观获得“联系和连续的关系” , “道路只要可以识别,就一定是有连续性”。道路作为“线型连续”方式不同而各有特色。林奇十分强调城市道路的方向性、可度性和网状空间体系。他认为任何城市的道路必然具有网状关系,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或者说在道路上行走的人本身就是在选择方向和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对道路的长度和距离,人们是通过道路两旁的要素比较而感知的。人们对自己已经熟悉的道路,或者在一条不断变化的景观道路上行走,在相对意义上不觉得路很长,而且有预期感,所谓“移步异景”的心理每个人都有过类似的

11、经验。 边界是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城市的边界构成要素既有自然的界线,如山、沟壑、河湖、森林等,也有人工界线,如高速公路、铁路线、桥梁、港口和约定俗成的人造标志物等。城市边界不仅在某些时候形成“心理界标” ,而且有时还会使人形成良种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 区域是观察者能够想象进入的相对大一些的城市范围,具有一些普遍意义的特征。在人们的经验中经常会获得这样的感知:你生活在城市的哪个区?城市作为一种结构性存在,必然要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正因为有不同的功能,区域性的存在一项就是人们对城市感知的重要源泉。当人们走进某一区域时,会感受到强烈的“场域效应” ,形成不同的城市意象。 城市节点是城市结构空间及主

12、要要素的联结点,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为人们城市意象的汇聚点、浓缩点,有的节点更有可能是城市与区域的中心及意义上的核心。节点往往成为城市占主导地位的特征,林奇把节点视为不同结构的连接处于转换处,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的连接点和某些特征的集中点。比较其他城市意象要素而言,城市节点是一个相对较广泛的概念,节点可能是一个广场,也可能是一个城市中心区,城市节点是作为城市结构与功能的转换处。 城市标志物是点状参照物,“是观察者的外部观察参照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无知元素”。它作为一种地标,在人们对城市意象的形成经常用作确定身份和结构的线索,当一个城市的某一人工物体被公认为城市

13、标志性建筑时,这个标志就已成为一个空间结构系统,它与其他要素“在有规律的相互作用或相互依赖中构成一个集合体” 。另外城市标志物最重要的特点是“在某些方面具有唯一性 ”,在整个环境中 “令人难忘”。 城市意象是一种城市特色,虽然它不是城市特色的唯一指标,但它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通过城市意象差异性的研究,分析城市中不同群体形成不同城市意象的原因,能够对城市特色建设提出建议和主张。城市特色作为城市长期积淀的结果,充分的反映在人们的城市意象中,因此我们可以从城市发展中人们所反映的城市意象内容对城市特色进行研究,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塑造城市环境特色。 城市意象小感初读书名,我便疑惑什么是所谓的“城市意象”

14、 ?带着这个问题,读完了全书,却发现仅用只言片语还是很难讲明。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把这样的话理解为作者对人本身的探索,一切的片段全因为人的参与而得以连贯。 凯文引用了苏赞格兰对建筑的描述:一切被创造的可见的环境。在他在讨论“环境意象”这个词时,这个词语是指类似道路、标志物、边界、节点和区域这些具备唤起观察者强烈意象的特点东西,作者认为环境意象具有可读性,城市是由一系列可认知的符号组成,是可以通过视觉领悟的相关联的形态,他这样描述“环境意象” :这种意象是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可

15、以用来掌握信息进而指导行为。这样的定义我随即想到的是景观,一切可观之景。然而凯文林奇似乎是没有这样想。“意象是观察者和被观察事物之间双向过程作用的结果。 ”(P90 ) , “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有目的地将其重新排列,变性也许不合逻辑,但这可能会更充分,更好地形成需要的意象。”(P66)虽然作者给出了意象的特性,组成元素等等,从以上两段引文中易发现:1,意象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观察者的相当大的主观因素, (关于这一点,书中也有相应的

16、提及。P5 有关于分类的论述:“ 如果以观察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情,或熟悉程度进行分类,那么分组越细致,意象相似的可能性越大。每个人创造并形成自己的意象,但在同一组人群中,成员之间的意象似乎能基本保持一致。 ”作者也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城市规划师渴望创造一个供众多人使用的环境,因此他感兴趣的是绝大多数人达成共识的群体意象。 ”正是由于这种存在着的不可避免的主观的因素,要研究城市意象的形成就必须从一个研究地区中寻找尽可能多的研究对象,这里的多不仅仅指数量,要尽可能有整体代表性。研究的对象也不仅仅是人,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人与城市的关系。书中强调的是群体的意象。2,意象的抽象,重组和排列方式也十分重要,要我创造一套合理的方式,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基本沿着作者分析的脉络走,收获也不小。作者在许多地方点化了我几乎僵化了的理科脑袋,比如,允许超乎逻辑的事发生,又比如,1+12。往后读起来,我记录下了他描述一个城市设计很劣质时用这样一句:“ 混乱、节点的不确定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